文 章

15.王嘉——新时代出版人才创造力培养探析——基于创造力成分理论

作者:王嘉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王嘉 四川辞书出版社 总编室干事

5G时代来临,智能社会的发展加快。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涌现,媒体融合也正向着纵深发展,但井喷的技术不会改变“内容为王”的现状。有学者认为未来将由“AI负责智能、逻辑,人类负责智慧和创新”[1],因此新时代对出版行业人才的创造力提出了新要求。

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心理学领域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历史及成果。美国心理学家Amabile因对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及贡献而闻名于国际心理学界[2]。他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是创造力系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3],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和利用。它提出了所有领域产生创造力的必要和充分构成要素,包括“专业”“创意思考技能”“工作动机”三个部分,后来又进一步加入了“社会环境”成分。[2]

文章借鉴该理论基本内容,结合新时代出版行业实际情况,主要从环境(文章主要指企业或其他组织)对出版人才的培育的角度,探析出版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

一、专业

“专业”即领域开展活动的基础,包含知识、技术和能力。新时代出版人才的专业基础,是以案头处理稿件的基本功为核心,以信息处理能力为前提,以内容呈现能力为基础的综合性专业能力。

质量是出版的生命线。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技术如何发展,作为编辑,扎实的基本功是必备技能和基础技能。在智能时代环境下,就知识的容量而言,机器储备知识的大规模、多样性已经超过人类。就专业技能而言,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快速编辑基础的新闻稿件,未来或许可以取代编辑工作中基础性的文稿审读内容。但是编辑的选择、把关和引导作用不会变,对于情感、思想、智慧、审美及其他精神层面的引导将由人类来掌控。这给出版人才需要的内容把控力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具备海量信息筛选能力。如何在海量、多样、高速、易变的信息中迅速发现问题、阐释问题、组织问题及发现解决方案[4],挖掘需要的关键信息,发现新的内容消费需求,从而开发出打动人心的内容选题,形成新的内容审美范式,以更加符合新时代内容消费者喜好的方式进行呈现。

二是要具备专而精的工匠精神。围绕一个人类文明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获取关键信息,提炼有效内容,把控精神实质,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内容,确保内容质量,全面而正确地传承中华文明。

但无论从什么角度去把控内容,都不能仅仅停留于形式、满足于噱头;也不能固步自封、轻视新技术新形式,而应该从更高层面对内容与技术进行整体运作。面对新时代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理念、新形式,部分出版人才尤其是出版新人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因认识和经验的不足而对内容或技术产生厚此薄彼的心态。一方面,偏向技术型的出版新人面对新技术新形式的光环,较难深入了解内容的本质。他们较难静下心来思考、掌握新时代出版人才的专业基础,尤其是案头工作等基础能力,但喜好酷炫技术产品带来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偏向内容型的出版新人,容易因为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产品出现了瓶颈,而对技术形式本身失去热忱,转而程式化地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因此,从“专业”角度出发实现出版人才的创造力培养,既不能忽视新技术、新理念、新形式的学习,也不能忽视扎实基本功的打牢。面对日常繁忙的工作实践,企业或其他组织可以将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相结合,利用线上线下、正式非正式的学习机会培养人才。

(1)用碎片化学习获取知识技能,从微观角度积累创新基础。首先,了解不断更新的知识、技术、观念、方法,确保知识输入的持续性,保持个人知识储备的动态更新。其次,在组织中可以形成共享机制,通过线下分享会及线上讨论组,实现正式或非正式、定期或随时随地的学习、分享,让隐性知识实现传播。最后,要以编校技能为核心,进行持续的、深入的、全员性的培训巩固。

(2)用系统性学习形成思维方式,从宏观角度把控创新方向。系统了解时代大背景下的新技术新思维、系统学习相关领域及学科的创新路径、系统深入了解先进技术与行业的结合情况,思考技术与内容结合背后的逻辑。打破新形式、新技术、新理念的满足感,深层次去挖掘实质,寻找形神结合的突破点,从而发现新走向,展望新未来。

二、创意思考技能

“创意思考技能”指个体如何找到处理方式解决问题,超越经验产生新创意新方法,包括认知风格、创意能力和工作风格等。认知风格是指利用知识促成创造力产生的思考模式,面对问题能打破定势思维,异中求同、同中生异,并发展出新奇有用的方法。[5]创意能力是具备启发产生新观念的知识,反直觉的方法。工作方式是能否聚精会神、精力充沛,将其他困难暂放一边。[3]而这些都离不开高度的警觉性和敏感性,即对于事物的感知力[6]。新时代编辑的创意思考技能,是建立在敏锐的感知力的体现,它主要表现为独具匠心的选题策划技能、翻转思维的内容呈现技能等。

面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愈发智能。虽然智能社会将带给人们无比的便捷,但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是机器难以取代的。可以大胆设想,未来的某一天出版行业中可以规范化程序化、创造性较弱的部分将会被机器取代。而体现人类情感、思维、智慧的创意工作,将成为出版人才的核心任务。因此要让新时代出版人才在明确了技术与内容关系的基础上,培育发展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保持思维、感受的活跃性。只有保持一颗开放的、敏锐的、细腻的、活跃的心,才能打破定势思维,从寻常事物中发现被忽略的细节;才能深入体会用户的“感受”,挖掘灵感、实现顿悟[6],创造性地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才能让出版产品富有活力,深入用户内心,引发情感共鸣。而这种基于“感知”的创造力,在实际出版工作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1)独具匠心的选题策划技能。新时代的出版人才,面临着更加丰富的信息,更加多元的用户心理,要从中收集、挖掘需求点,从产品经理的角度进行内容产品线整体运作,需要打破“套路”、拒绝“从众”,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例如,从内容角度分析《笑背古诗:漫画版》一书,它通过发现小学生背诵古诗词枯燥无味的痛点,从“哭”这一情感体验入手挖掘出“笑”这一卖点,用漫画打破了以往的古诗词图书形式。同时在内容插画装帧设计方面,均贴合儿童心理。图书上市3个月时间在当当网童书畅销榜排名第7,销售势头较好。

(2)翻转思维的内容呈现技能。内容呈现技能不仅包括对于产品呈现形态和方式的选择,也包括对于后期营销宣传的设计。它是以内容为基础,其他形式顺势而为的综合技能。因此,“翻转思维”翻转的是出版产品的思路,即不再只是某种形态到某种形态的从无到有,而是为了传递内容实质的应有才有。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出版产品,都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出版人才需要利用“书感”(“产品感”)挖掘并发现内容,运用某种或多种形态更好地呈现内容。2018年底众筹出版项目《故宫·如意琳琅图籍》引发了购买热潮,它以探秘为亮点,融合了图书、文创、数字产品多种形态。但每种产品形态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参与感和代入感,最终让用户沉浸在这一内容主题中,感受故宫文化的魅力。

因此,从“创意思考技能”角度出发实现出版人才的创造力培养,需要以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和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为切口。对于拥有不同认知风格、工作风格的出版人才,企业或其他组织应当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培养其形成高效工作方式。

(1)注重出版人才感知力的发掘和培育,为创造力注入生机。一方面,企业或其他组织可以选择合适的量表,例如ATTA创造力测验、CPS创新人格问卷等对出版人才的创造力进行测量,并作为人员配置及培育的参考依据[7]。另一方面,企业或其他组织可以开展不定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相关训练,配合多行业的产品案例归纳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成功案例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释问题、组织问题、输出解决方案[8]过程中所体现的不同的思维方式。

(2)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为创造力培育提供土壤。企业或其他组织要包容接纳不同认知风格个体的存在,对于大五人格维度中开放性高的个体,在传统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外适当增加创造性成分。日常交流讨论中多使用头脑风暴法,打破常规、畅所欲言,形成创造力思维共振,从而形成出版人才高效的工作方式,营造包容、开放、尊重、友好的文化氛围。

三、工作动机

工作动机决定了人的工作态度。它主要包括个人对工作的基本态度(主要指天生倾向于从事某种性质的工作)以及接受工作时的知觉(主要受外在环境、组织环境的影响)。

Amabile在1994年编制的《成人工作偏好量表》中,将工作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包括自我挑战和乐在其中)和外在动机(包括竞争与酬赏)[5]。新时期的出版人才工作动机,除了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还应当融入文化复兴的民族使命感,它是一种真正将个人理想与民族理想相结合的动机。

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时代主题,提升文化自信力、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是每一个出版人才肩上的责任。但这一动机属于外在环境和时代背景的要求,如何将民族文化复兴的共同追求这一动机,内化整合为出版人才个体的内在动机[9],让其从认知到行动,再到理念传播和行为影响,都能真正体现这一文化追求——这是新时期调动出版人才良好工作动机的重要内容。

因此,从“工作动机”角度出发实现出版人才的创造力培养,需要以激发内部动机,促成外部动机内化为目标。

(1)激发出版人才自身的内部动机。对于新时期的出版人才,尤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出版新人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将远大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的欲望,而是如何结合的方法和经验。对此,一方面企业或其他组织可以将宏大的民族理想细分化、具象化、可操作化,通过理念激发、经验分享、政策支持等手段,充分调动出版人才的内部动机。另一方面,邀请经验丰富的出版人才讲述优秀产品的经验故事,传播动人情感,让真正有兴趣的出版人才能够得到持续的情感激发。

(2)将外部动机内化为出版人才的内部动机。通过实践式培训,让出版人才的动机转变为行为,在实践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获得满足感;设计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出版人才的行动力,通过竞争获得成就感、压力感,营造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采取灵活但相对公平的奖励机制,尊重不同出版人才的志趣,发挥不同特质的人才的专长,

让其在扬长避短中找到个人职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理想之间的契合点,触发他们的自豪感、成就感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冯宏声.5G时代出版业发展前景思考[J].国际人才交流,2017(12):23-24.

[2] 郭娜娜.Amabile创造力理论述评[J].知识经济,2012(10):51.

[3] 田友谊.创造力系统观及其对创造教育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1):106-113.

[4] 王嘉艺.浅析心理学中的创造力结构模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2):70-71.

[5] 賴足菁.Amabile創造力成分模式與共識評量技術之驗證—以國小五年級繪畫為例

[EB/OL].(2013-04-28)[2019-8-29].http://www.doc88.com/p-195198559933.html.

[6] 张大鸣.论编辑创造力中的顿悟[J].编辑学刊,2016(02):78-80.

[7] 王姣,彭玲娇,姚翔.创造力成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职业,2010(08):105-106.

[8] 俞国良著.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9] 张剑,郭德俊.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3(05):545-550.


作者:王嘉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