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3.秦延——从个人成长经历看出版新人职业素质的养成

作者:秦延   2019年10月22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秦延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审校室主任

1992年,我从陕西工学院毕业分配到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作,至今已在出版岗位工作了28年。在这期间,我见证和经历了图书出版从铅排到激光打印、再到计算机排版印刷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我个人也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从校对人员到审读质检专家、从普通员工到审校室主任,最终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有一些经验和心得,会对新人职业品格的养成和职业技能的获得有所助益。现在就借着高端论坛征文的机会对我28年的出版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分享对于个人成长的体会与认识。

一、职业技能的获得

职业技能是完成工作的基础。出版新人要获得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威望,成为部门的管理者,离不开3种基本的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讲课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建立起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写作和讲课可以强化、拓展相关的知识储备。

1.自主学习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而专业知识的获得,除了单位组织的培训外,个人的积累与学习是主要途径。

一位大学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说:“由于专业不对口和知识老化等原因,你们学到的知识能占工作需求的1/3就很不错了,其他2/3主要是要靠自己来学习,所以在大学里你们最主要的是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加工作后主要的精力会放在完成工作任务上,如果要让自己快速成长,就要有效地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工作中,我会把遇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做成像“知识手册”一样的工作笔记,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就能够快速查找到相关的内容。我手边的工具书上,都写满了在平时工作中记录的点滴知识,同事们看到后都大加称赞。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我在面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时能够快速地作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专业解释,这样的专业权威性也逐渐被大家认可。

2.写作能力

对于新人来说,培养写作能力,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如撰写书稿的前言等辅文,进行新书的宣传,进行工作总结、学术交流等,这些都需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进行写作练习,能够提升语言的运用水平、语法逻辑的组织能力,而这些能力水平的提升,不但有助于快速对书稿质量做出判断,而且对保证审稿加工和校对的质量、提高审读质检时的准确性也大有帮助。

 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看到好的句子、有了一个想法,都要及时地记下来,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要写出好文章,还离不开学习好文章。好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比如有自己的故事,有清晰流畅的脉络,有简洁生动的语言等。平时要广泛阅读,关注、琢磨他人文章的优点,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另外,好文章都是慢慢打磨出来的:一开始只有一些零散的想法和模糊的思路,要不断地对素材进行补充、调整和融合,使内容逐渐丰富、思路逐渐清晰,最后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来。所以要写出好文章,还要有耐心,需要下功夫去琢磨和完善。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为了提升写作能力,我坚持写作、踊跃投稿,在《书海》《中国出版》《校对论校对》等书刊上相继发表了论文、书评等12篇。这些论文的发表鼓舞了我,也使我一直保持着阅读、记录、思考、整理的写作积累状态,从而大大提升了我的业务能力。

3.讲课的能力

讲课能力不但是作为业务主管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出版新人从一开始就要注意锻炼提升的基本能力。

讲课与写作不同。写作是一个人的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完成创作。而讲课却是有很多人参与的活动,需要进行交流互动,要有针对性地备课,讲课者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

我在2004年任校对科科长, 2006年任审校室主任,由于工作职责的要求,做了较多与培训有关的工作:共培训社内新入职编校人员19人,在导师制中担任2位新入职编辑的导师;为5所大学的72名学生进行了实习培训;受陕西省版协邀请,为第二届、第七届 “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陕西代表队选拔赛做赛前培训讲课2次;为陕西省出版集团举办的“编辑出版岗位(初级)培训班”完成培训讲课1次;与外社进行业务交流讲课1次。

我在初次参加大规模的培训讲课时心里很紧张,后悔当初答应下讲课这件事,但讲课后良好的反馈增加了我的自信心,消除了我对于讲课的畏难情绪。而且,“教学相长”,每次培训讲课也会让我收获良多。由于要讲课,我不但要看专业性的文章,总结工作中的知识点和工作经验,而且平时还会关注其他老师培训讲课的细节,比如在听课时,会体会和学习讲课老师把复杂的问题简洁明晰地表达出来,并与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培训讲课,不但使我的知识结构有所完善、专业技能有所精进,而且也提升我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因而我又一次次地积极参与到讲课活动中去了。

单位里有很多和讲课类似的活动,如演讲、文艺表演等,这些活动我都鼓励新人去积极参加。有一次社里组织年轻人进行演讲比赛,我们审校室的2位新人也鼓足勇气报名参加,虽然最终他们的排名靠后,但从一开始的不知道由哪里入手准备,到对演讲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到自然地完成演讲,他们积累了相关的经验,有了更多的自信。我想,有了这样的经历,他们在以后需要讲课的时候,就不会像我当初那样感到紧张了吧。

二、职业品格的养成

 如果说专业技能是“才”,那么职业品格就是“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要做成大事,先要从修身养德开始。

出版新人应该培养5方面的职业品格,即要有学习的精神、不怕吃苦的韧性、遵守流程的自觉性、质量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 

1.学习的精神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对于学习,我一直都是认真、努力的。在学校期间,“踏实、努力”是每位老师对我的一致评价;在工作期间,“踏实、努力”也仍是每位领导对我的一致评价。正是这种毫不松懈的学习精神,使我的工作业务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我就获得了工作生涯中的第一次重要的胜利与荣誉:先是在“陕西省第二届书刊校对培训竞赛”中获得 “个人二等奖”“团体优胜奖”,随后又在“第二届全国优秀校对培训竞赛”中获得“个人三等奖”“团体二等奖”。我因此破格提前参加了中级职称的评定,取得了一级校对的任职资格。

现在,图书质检成了我工作的主要内容。每次从反馈的初审结果中都能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认识到自己看过的书稿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工作产生出越来越强的敬畏心。正是这种敬畏心,让我一直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

出版新人除了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外,对其他知识也要广泛涉猎。有一次,出版集团组织了有关地图问题的业务培训,听完讲座后,有位年轻编辑说:“我是做专业出版的,学习地图知识对我来说没有用。” 其实,出版人只有成为杂家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出版工作而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不存在“没有用”的知识。往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到看稿子的时候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校人员的工作就是在被动地进行阅读学习,出版新人要在这种被动的阅读中主动地进行学习。边工作边积累,逐渐扩展知识面,提升工作效率。

2. 不怕吃苦的韧性

 人才养成的“1万小时定律”指出,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某一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从出版新人到行业专家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积累过程。

就像积分制一样,个人口碑是逐渐积累形成的。对于每次完成加工、校改的稿件,作者和编辑有时即使当面没有说什么,但心里是会对工作质量打出分数、有所评价的,所以,出版新人要把正在进行的每项工作都当成一次考核,在一次一次的进步中形成自己的工作口碑。

我一直相信“天道酬勤”,做什么都比较专注、认真,由此受到编辑和作者的认可和信任,担任了社里绝大部分国家重点项目图书的责任校对。这些高层次的图书造就了出版社的荣耀,也让作为责任校对的我充满了自豪感。

现在出版新人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考核。对于竞赛中的分数排名,有些人感到压力很大,一旦失利,就不想再参加下一次的竞赛了;而有的人则会愈挫愈勇,表示“成绩再差也要勇敢面对”。

尽管在竞赛中有时候会因排名靠后而受到领导的批评,但参加考前培训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参加竞赛能够检验学习成果,发现知识短板,对自己而言就是一次自我超越。只有耐得住性子、吃得了苦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强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 遵守流程的自觉性

工作流程是效率的源泉。遵守流程可以使不同工作环节的人员各负其责,保证工作有序进行,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审三校制”是编校工作的基本制度流程,出版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每年都会抽查出版社的执行情况,以保证其不流于形式,被认真贯彻落实。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编辑为了赶时间,在报选题时,就要求校对人员对未加工的原稿进行读校,这种违反出版流程,把编辑加工工序后移、把校对工序提前的做法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一是稿件未经加工,会使稿件上出现过多的存疑问题,影响校对速度;二是后续编辑加工过程中的删改、调整等会造成前面校对工作的浪费;三是容易出现编辑审稿加工环节缺失,对作者处理问题监督不力、与作者沟通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降低了编校工作效率,也影响了图书质量。

对于校对工作而言,“三校一读”制度、集体校对制、责任校对制是其基本的制度流程。除了这些基本的制度流程,每一项局部的工作也都有自己的流程要求,比如核红工作。

在初期培训中,我会专门训练新人如何去做核红工作,并让他们了解完整的校对稿件的顺序:首先,要进行核红,使自己对前面校对人员的更改有个初步的整体印象,然后核对目录、检查版式,对整本稿子形成统一的更改原则,最后才是正式开始进行校对。

在工作中不遵守流程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有一次,有位新人没有遵守先核红后校对的流程,看校样时是边核红边校对。这样看校样,既没有单独核红时的整体性,也没有单独校对时的连续性。看校样时只能注意到局部,发现不了相互不对应的内容。这份校样前一校次的2位校对人员,一位在校改时统一用了汉字数字,另一位统一用了阿拉伯数字,这位新人就没有发现这个明显的问题,最终对于数字用法又返工再看了一遍。

4.质量意识

对于出版新人来说,质量意识就是要能正确把握速度与质量的相互关系。

有一次,我问一位老编辑:“要求在什么时间内完成稿件的校对工作?”他回答说:“抓紧时间慢慢看,什么时候看完什么时候给我。”

这句“抓紧时间慢慢看”形象地说明了质量意识的具体要求。“抓紧时间”说的是工作速度要求,即每天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比如,在实习阶段,校对新人每天应该完成约3万字的校对任务。“慢慢看”说的是工作质量要求,即要认真地看稿子,绝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影响了工作质量。

5.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是指有团队意识,能理解他人、服务他人,在分工协作中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出版工作涉及编辑、校对、印制、发行、行政管理等诸多环节,只有每个环节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保证出版事业的良性持续发展。有句格言说得好:“你不可能将整个海洋煮沸!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依靠和利用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共同完成项目是明智的选择,不必担心功劳被别人抢走。” 因此,每位新人应注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虚心学习、乐于助人,借助集体的力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后要说的是“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如果看到了别人总结的学习方法,听到了别人讲的工作经验,就一定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坚持实践才能从理论中获取实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版新人只要做好职业规划,努力实践,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就一定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成为出版业的行家里手,体会到属于出版人的荣耀与自豪。


作者:秦延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