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上市《一个村庄的64个人》。本书是作者潦寒的新近短篇小说集,集中讲述一个村庄里的64个人的64个故事。资深媒体人,现任法制与新闻客户端河南编辑中心主任的高祥博从“谈写作”“谈家乡”“谈过往”3个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他读过的《一个村庄的64个人》。
《一个村庄的64个人》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潦寒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为村庄守夜。一个村庄,一群人,一场艰苦卓绝的探索直指心灵归处。”继《故乡在纸上》在海内外数次再版后,河南漯河籍作家潦寒的新作《一个村庄的64个人》已经面世。
近期,在郑州读者见面分享会上,河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陈麦启先生对潦寒给予充分的肯定,声称他是河南文坛青年作家群里的“小鲁迅”。
那么作家潦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作家呢?他的创作心路历程又是什么样的呢?
谈写作,是为了让世人更了解世人
“真正的作家一定要敬畏文字,为自己写过的每一句话负责。”在潦寒写完他的母亲,当面念给母亲听,母亲听完后哭着说,孩子写这干啥,竟是提起我的伤心事。
潦寒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呢?他写作的动机是为了让世人更了解世人。
针对过于真实的文字,广大读者大都有着村里人会不会对号入座的顾虑,潦寒说,他不是专业作家,但他希望自己有专业精神。尽可能最大力度做到了真实,写作动机很简单,笔下的村子那人那事都是他创作的一个个标本。目前村子里活着的人进入他的小说后,还没有提过什么意见。
对于写作的初心,潦寒直言不为名也不为利。
他在《故乡在纸上》的自序中这样写到,写了这么多年生他养他的村子,故乡不仅仅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同时也是他创作的精神故园,一个来自灵魂深处和骨子里体验生命痛感,出走欲望的最原始出发点。
当他蓦然回首再一次审视他的精神家园,无限怅然的陌生感与无形的距离油然而生,他说正是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涌出了对自由的痛感,从卑贱的人性中获得了对生命的悲悯感。
难以下笔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手中的笔有些多余或者是怕玷污了他们所经历的生命的歌哭与灵魂的悲怆,怕不能写出他们的精神实质和心灵生态。
他甚至憎恨过自己长大。当他看到小时候崇拜的人一个个地离去,他从精神上感觉到自己也在一天天失去精神的依靠,尽管他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这些人活着也并不见得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可是这些人都是小时候的精神见证,能影响自己一生做事的原则和做人原则的精神见证。虽然笔下的人物,有时是那么的龌龊,是那么的可怜,是那么的不可理喻。可正是这种龌龊、可怜与不可理喻让他触到了人性的边际,找到了背后的困顿与旋涡。
谈家乡,歌着,哭着,骂着,梦着都是源于爱着
当他对村子又一次次进行笔下的梳理时,他发现,所有的公理,所有的善恶,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符号或者印痕,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是一个过程与一个场景。每当这时,他都深刻地明白作为一个记录者的责任,一个思考者的责任,一个文学创作者的责任。他说这不仅是一种记录,这更是一种思考与提升,在发生中寻找动因,在紊乱中寻找合理,在悲剧中寻找美丽。于是在笔下,在爱与无奈中制造了一组组美丽的悲伤,将底层民众的生存以原生态的形式变成一种文学艺术,把中国农村的社会现状浓缩成一个文化标本。潦寒说真正的大喜无声,真正的大悲也无声的。
无论笔下是历史的、传说的、演绎的、真实的,还是真实的、荒诞的,歌着,哭着,骂着,梦着……都是为了用一种史书般的歌调来诠释群体的生存状态与个体命运,让生命变成历史,让悲剧变成警示,让生活变成文字,让善良变成希望,让行动变成思考,让厚道变成崇高……刀耕火种般地书写着自己的爱与恨,悲与喜,思与忧,折射当下农村在城镇化变局中的歌与哭,梦与醒,苦与乐。
他说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谈过往,二十多年如一日为村庄守夜
这一写,就是二十多年。
无数个难眠的夜里,潦寒发现生命的过眼烟云与生命个体有不可替代性,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竭力要差异化地活在茫茫人海中,每一个人又都是这么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正是基于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理解,但又永远无法真正彻底理解与相互沟通,在漫无边际的思考与解读无数生命的不同后,潦寒以宗教般的赤子热忱、乐此不疲地给生命个体画像。
这一切正如夏春海先生所说,潦寒的文字没有让人发飘的莺歌燕舞,没有日子能把人给甜死的无耻的梦呓,没有让人觉得虚假的崇高。他的笔触只游弋在故乡的那些人和事层面背后的人性。
他早年审视自己的生命过往,想当一个好人,结果却成了帮凶。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潦寒说,生命的历程更要有一个期限感。
《一个村庄的64个人》再一次把他的故乡搬到了纸上,较之十多年前,他过往透视般的眼光审视已经很有穿透功力,乘势归来,每当伏案执笔,再一次把他出生的那个村子栗门张里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这其中是他再一次审视自己的灵魂,审视村子里一个个过去的、现在的、亲密的、陌生的生命……
如今他再次审视自己,果敢地放下了之前所未能放下的,于是积累二十多年的又一力作《一个村庄的64个人》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内容来源:江苏文艺出版社;本文编辑:云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