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新手编辑手册(一):新手更应该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

作者:林飞翔   2019年03月04日   来源: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电子工业出版社首席策划编辑林飞翔进入出版行业六七年,在这个讲求厚积薄发的行业不算久,但已策划出《万万没想到》等多本销量几十万册的畅销书。他现在依然将自己定义为“小编辑”,一直在探索“如何做策划,如何形成稳定的精品资源渠道的答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接触到台湾卖了80万册的《自慢:如何成为一个有绝活的人》,并将自己的策划出版心得整理成一篇诚意满满的新手编辑手册。这里面不仅有策划畅销书的绝活,还有职场新人的心态培养,希望能够启发更多进入出版业的年轻编辑。


电子工业出版社首席策划编辑  林飞翔

我入行做出版有六七年了,也只能算新手。

四年前,有位刚认识的同事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你总说自己是小编辑,我一直以为你是位老编辑。我对这问句的好奇和不解比她的问题本身还强烈:我怎么就变成了老编辑了呢,我长得又这么年轻。我没有回问她,转念就在想,估计是因为我不小心做了本《万万没想到》,又一个不小心这书畅销几十万还得了好多大奖,我就显得老了。

但即使到了今天,又策划过三四本过几十万册的图书,我依然打从内心觉得自己是个小编辑,日子一天又一天,也并没有觉得自己真正掌握了做策划编辑的绝活。我找了几年,关于如何做策划,如何形成稳定的精品资源渠道的答案。在这过程中多少让我变得现实,而我能做的就是不断接触、学习和勤思考,以期能增加这种“不小心”的概率。因为天赋、运气及很多很多的钱,是所有成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我不敢自夸是自己的能力促成了畅销书,我只是在不断填充着充分条件。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万维钢(同人于野) 著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新手的迷茫反倒是一切希望的源泉

我有一个思维方法:如果你找不到未来的答案,不知道路应该怎么走,可以往后看,看看自己是怎么走到对过去来说是未来的今天,还可以往别人身上看,看看别人为什么没能走到你的境界或为什么超过了你那么多境界。

这一往后看,就勾出了很多事。

很少有人大学一毕业就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我当然也迷茫。几经折腾才下定决心来北京折腾。对,换个环境继续迷茫。这个年龄段的状态在我现在看来,非常有趣。

迷茫是在信息短缺的情况下,对不确定未来的表达(自定义的),而不确定既是一切希望和可能的源泉,又是焦虑的聚合地。这样看来,消除不确定就只有一种办法了——增加信息。具体些说,你要去尝试,让各种新信息发生,只有你接触了才能再判断;其次是整合已有信息——投递并了解各类工作简历,去参加各种面试、试用期。

我大概这么折腾了一年,终于在某个下午顿悟了一个坚决的决定:我要做图书。说来也好玩,顿悟的关键信息是:小时候能读到的书少,但每本都跟武功秘籍一样吸引我,就觉得读书能学到真本事,却不幸总买到烂书。外加中了钱钟书先生要看遍大学图书馆藏书的故事的“毒害”——这也是我上大学最大的动力。这两个记忆直接促成了我要做出版的决心。

新手从鄙视cv造书到自己cv

心定了,剩下的就是实现路径了。我挺不自信的,也过了应届毕业的优势,北京的各大出版社起步门槛就是研究生,我也只能曲线实现自己的念想了——先给文化公司当写手,随后主动冲到一家离家近的出版公司推荐自己。不过这家出版社只招策划编辑不要文字编辑,被拒。

说来也巧,这家公司实在太缺人了,过了几天又把我叫过来,让我当印务。当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正规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印务助理(印务由经理兼任)。条件只有一个:如果我能够在两个月内,弄懂那张印制成本核算单,这个岗位就让我接了。印制、开本尺寸、对开机、印刷单价、各种纸型、每次印数令数派发、工艺,还要做账……这对一个中文系学生有点难,鬼知道什么叫印张。

好在我虽然笨,但好奇心极强,遇到看不懂的就网上查。当然,要是当时有人告诉我有编辑考试专用教材这东西,我大概能少走很多路。最后还真大概都搞懂了,那段日子里的饱和学习状态,我至今还记得。抬起头就到下班点了,完全的兴奋和疲劳。

另外,我上的中文系嘛,老板要是不充分使用,那不是太浪费了。自然我就兼了文字编辑工作,要知道我是打过鸡血来干这行的,有勤奋劲,几个月后老板看我挺有想法,我就又兼了策划工作。直到这时候,才轮到这篇文章的主角出场。

要知道,抬头要看星空很美丽,脚下也得看着泥泞路才能不掉坑。这个星空就是我的出好书梦,泥坑是编加的稿子尽是我在书店能够买到的烂书(cv造书那种)。小文化公司的新手编辑不仅穷到生存保底,还工作任务压力巨大。其实并不是公司业绩不好,那时的造书势头还在,就是老板不愿分享红利罢了。到年关的时候,我想离职的冲动非常强烈,不过我没有马上离开,因为我看到了《自慢》这本书。

《自慢:如何成为一个有绝活的人1》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何飞鹏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新编辑应该让自己遇到“自慢”

畅销书对每个编辑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我自然也心向往之,但因为完全不懂行,就各处收集那些畅销书的经验做法。恰巧看到了出版人周筠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谈初入职场要注意哪些东西,她推荐了这本书。

可能不仅仅是我,大部分出版人在那几年对职场书的固板印象都是“如何做好人脉、与人如何勾心斗角”的狗血剧情,即使没有这些剧情,职场书大概也都是鸡汤骗人的。即使是现在我推荐别人看这本书,只要我一提到“给职场人看的书”,对方马上就会说“哦,那我不想看了”。但我不提及职场,而是换一种说法他们却又特别感兴趣:如何成为一个有绝活的人。这种对职场书的偏见也造成了我策划这本书的困难,而“自慢”这个“生僻词”更是一大策划难题,之后的文章里我会聊这个话题。

我当时看到《自慢》这本书的第一反应除了偏见外,还觉得书名怎么这么怪,我一热血青年,真的一点欲望都没有,只是因为信任周筠老师的推荐,就试着去看了几篇何飞鹏的文章。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拾,太受用了。用周筠的话说,能够写出这种书的作者,大陆很难找到,台湾的作者才可以做到,可能是因为大陆社会环境太浮躁了,写不出这种心境。

新手更应该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

我是因为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没有冲动地离开cv公司,原因我可以用书里提到的几篇文章标题解释。比如《如果这是你的公司》《拿别人的给的薪水,学自己的本事》《如何成为学习型人才》《向上管理的三诀窍》《做不完定律》《远离舒适区》《认输逃避的名字是“这不是我的兴趣”》。

看完这些标题,大家可能也大概猜到原因了,我给自己打了针强心剂——这本书的内容写得特别平实、不浮夸,道理“简单”得令人发指,它静悄悄地嵌入我的基本观念中,以至于我对这本书念念不忘,多年来非出版它不可。

遇到困难先抱怨、再离职,很正常。那个年龄也是年轻人才能最少却抱怨最多的时候,抱怨公司给的钱少、抱怨同事水平不行、抱怨发展机会少、羡慕各种别人家的牛逼。我很庆幸,从那天之后,我不再抱怨了。

我这碗“鸡汤”叫作“我是为以后自己创办公司来工作”的。我常常在想,假如这时候我自己创业,我是否能够做得比现在的领导更好,答案往往是不能,因为我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绝活。我转念在想,我在现阶段能做的,就是试着把公司当自己的,试着帮领导解决问题(当然不会真把自己当老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的能力值在哪里,就达到了现在我也还这么想。

所以即使到了今天,我依然撬不动大作家,渠道也拼不过大平台,动辄十几万美金的外版书预付,我至今也办不到(抢过几次,泪水不多说),媒体名人资源也没一线出版牛人丰富。也因为这些,我这些年错失了很多非常喜欢又大卖的选题,但我能够强烈感觉到自己能做出畅销书,我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在锻炼自己。

未完待续

(本文编辑:安宁)

作者:林飞翔

来源: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