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如果中国也有《编舟记》,它的名字叫《字雨词风》

作者:木之秋   2019年01月2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日本著名作家三浦紫苑的代表作《编舟记》中有一段经典描述,主持编纂中型国语辞典《大渡海》的国语学者松本朋佑向新到岗的年轻人介绍,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辞海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人类乘着名为辞海的扁舟在海上漂泊,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那是发现独一无二的话语的奇迹。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就是《大渡海》。这段话激励着一群年轻人在浮世中接过前辈衣钵,坚守岗位15年,最终完成了《大渡海》的编纂工作。郝铭鉴是现实生活中的“松本朋佑”,其创作出版的《字雨词风》在当下“第三次语文混乱期”中,既是对语言生活中积极现象的“扶正”,也是对许多字词混乱现象的“祛邪”。

《字雨词风》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郝铭鉴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这是语言最活跃的时代,也是最脆弱的时代

“命运共同体”“锦鲤”“退群”“佛系”这些词你一定很熟悉,普普通通的词汇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被赋予更深层的含义,并成为流行语言。不久前,《咬文嚼字》编辑部经过认真遴选,发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语”。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社会信息发布交流渠道大增,不同方言、语言人群交往频繁,在交流过程中也产生诸多语言现象和问题。

“这是语言最活跃的时代,也是语言最脆弱的时代。”曾任《咬文嚼字》主编、从事出版工作超过50年的郝铭鉴说。在漫长的实践当中他体会到,出版既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又是一个研究性的工作。于是他干一行钻研一行,从事《编辑学刊》的编辑工作后,即下功夫去研究出版理论。很快他就发现,社会语文应用方面存在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在1995年创办了《咬文嚼字》。

我们正处于“第三次语文混乱期”,产生了诸多语言现象和问题。在此背景下,《字雨词风》一书的编辑出版,既是郝铭鉴先生对品牌刊物《咬文嚼字》23年来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对社会责任、历史责任的一种自觉承担。

三次语言混乱期

郝铭鉴先生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语言文字出现了三次大的混乱。第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大量走上领导岗位的工农干部教育程度不够,文化准备不足,所以在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问题。后来为了纠正第一次语言文字的混乱,《人民日报》专门请语言专家来开辟语法、修辞讲话。

第二次语言文字混乱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当时价值观的颠倒,语言文字的正常秩序受到冲击,自以为是的简体字到处流行, “就是好,就是好”之类的文风到处泛滥。

而现在,我们正在面临着第三次语言文字混乱。按照语言学大师吕叔湘的说法,前面两次语言混乱都是局部的,而第三次是全面混乱。从错别字到词语的误用,到病句、错句、逻辑错误、标点符号,各种各样的语言差错,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存在的时间很长。

郝铭鉴先生分析,造成第三次语言混乱有很多综合因素。在时代变革过程中,我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艰巨任务上,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就会显得慢一拍。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的介入,导致书写方式、学习方式、认知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语言文字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新技术的冲击。还有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无法与大变革的时代同步,形成良好规范。

用敢于爆破的勇气,迎接语言挑战

《字雨词风》一书中不仅有“论语”“说事”“解字”这样的篇章,也有“探词”“辨似”“释疑”等篇章,都是郝铭鉴先生观察社会人情、洞察语言动向的所感所悟。

在写书过程中,郝铭鉴先生也遇到很多挑战,第一个挑战来自语言本身。在当代语言生活中,有很多语言现象都让人颇费踌躇、绞尽脑汁。经常没有工具书可做依据,甚至各方面的专家都是言人人殊,各执一词,不知道听谁的好,很多问题必须自己作出判断。

比如郝铭鉴先生曾经纠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shen、sheng”到底用哪一个?一个是“身体”的“身”,一个是“生活”的“生”,怎么区分?在党章中用的是“身体”的“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用的是“生活”的“生”,党章中的用法和词典中的用法是不一致的,那么谁对谁错呢?

要从语言本身来回答这方面的难题,而且要说得让人信服,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当碰到这样的“桥头堡”时,郝铭鉴先生就怀着一种敢于爆破的勇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他说,如果不解决,那它们始终会是语言应用里的障碍。

另外一个挑战来自于语言生活。过去我们有敬畏语言的传统,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是游戏语言,不把语言当一回事,写错字、用错词、写病句都是付之一笑,根本就无所谓。你指出他有差错,他觉得小题大做、少见多怪。

如果读者对语言文字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看到语言文字和个人的修养有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关,和我们的文化发展有关。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追逐“字雨词风”,只会事倍功半。

正如《字雨词风》中提到,梁从诫先生写过一篇回忆文章,说自己的父亲母亲、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曾为北京王府井人立地毯分公司门市部设计过门面,后来却被某时装公司拆除了。梁从诫先生愤慨地说:“名家手笔还不如廉价的铝合金装饰板,这就是时下经理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追求。”这也是人们缺乏对于文化的尊重,对语言敬畏的表现。 

郝铭鉴先生很担心,文字工作者谈得很辛苦,但其实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读者根本不当一回事,所以每次写文章都会想好,怎么写才能引起读者关注,得到良好效果。

捕捉、观察“字雨词风”,纠正语言混乱

其实在创办《咬文嚼字》之前,语言学大师吕叔湘曾对郝铭鉴先生等人提出要求:语言文字出现了混乱,你们谁能够挺身而出,办一本刊物来纠正这些混乱?

热爱钻研的郝铭鉴先生便 “不自量力”地创办了《咬文嚼字》。在他看来,一个字的崛起,一个词的风行,肯定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特定时期的语言气象的标志,在它背后隐藏着的是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心理状态。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有“气象报告”的特点,捕捉和观察“字雨词风”。所以他刚开始办《咬文嚼字》的时候,就曾给编辑部同仁提出要求,要把刊物办成语言生活的气象站。

《字雨词风》是一本语文随笔集,其中谈到的大量问题,都是从具体的语言混乱现象入手,结合语言发展大势来看待。每篇文章讨论语言生活中的一个知识点,有语言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有语文学习中的独家秘笈,有编校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字雨词风》行文虽散,但亦可谓是面面俱到,书中文章见微知著,郝铭鉴先生善于从词汇流行的一叶去了解社会变化的春夏秋冬。它能让你在语文学习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你盘旋在心头的一个个问号迎刃而解,豁然开朗。

本书责编姚欢远认为,《字雨词风》的出版,套用中医俗语就是“扶正祛邪”。一方面,郝铭鉴先生肯定了生活中语言应用的积极现象,赞扬网络语言的智慧,语言生活中的民生意识,以及比较有趣的表达技巧。但另外一方面,《字雨词风》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语言混乱现象予以评说,对那些容易混淆的语言问题加以辨析,可以让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23年,从《咬文嚼字》到《字雨词风》

郝铭鉴先生在《咬文嚼字》工作了23年,《咬文嚼字》是上海的品牌刊物,在出版界受到广泛关注。曾经来上海教育出版社做过讲座的郝铭鉴先生与出版社编辑保持着特殊的友谊,因此他的书也就顺理成章地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出版《字雨词风》?责编姚欢远说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因为语言学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三大支柱出版物之一,社会语文研究类图书始终是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关注范围内;另一个原因是《字雨词风》中大量的话题都是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着眼,与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咬文嚼字》一直是字词用语上的“检查长”,脱胎于此的随笔《字雨词风》也不能落后。上海教育出版社对本书的编校质量格外重视,相比其他的图书,他们对于本书文字方面的把关格外用心,并且得到郝铭鉴先生本人协助。责编姚欢远自信地说:“作为纠正语言错误、研究语言发展的图书,应当经得起好事者挑字眼,而且也欢迎好事者挑字眼,这样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更有好处。”

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

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郝铭鉴先生说: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客观、辨证的态度看待语言,不能做《十五贯》中的过于执,一成不变、胶柱鼓瑟,非要这样不可。

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必须是在河床当中流动的,它的两边还有堤岸。因此语言应用要有一定之规,它是社会公器,需要大家约定俗成形成共识,彼此的交流才会有效。如果各行其是,语言就不是一条流动的河,而是成了到处漫延的洪水,起不到交流、沟通的作用。

作为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者,郝铭鉴先生也提出了他对语言发展的建议:一方面要坚定发展的信念,语言文字不会因为某些人的错误应用发生本质性改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语言差错会对社会的语言应用产生影响,应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让语言的发展更加健康。需要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究规范,在规范的基础上面强调发展。做到这两点,汉语言才会成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高度文化境界的语言。

 

图片来源:“新时代杯”2018时代出版·中国书店年度致敬活动

(本文编辑:陈楠)

作者:木之秋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