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讲书堂 | 《吉檀迦利》:在晨光中感受诗歌的宁静与安详

作者:华迅   2018年12月26日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学习·讲书堂】今天要与你分享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吉檀迦利》。这是泰戈尔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这本书使泰戈尔成为了东方文坛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而仅在百年的时光里,该书的中译本已达十数个之多。

《吉檀迦利(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印]泰戈尔
译者:闻中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你好,欢迎来到百道学习讲书堂,我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华迅。很高兴能有机会将我近期责编的新书《吉檀迦利》分享给你。

我想,聪明的你一定会问:“既然已有那么多中译本,你为何还要耗时费力地再做一本呢?”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在本书制作之前问过自己的问题之一。

若只为让读者知道自民国以来面世的十几个《吉檀迦利》译本又“添丁”了,我自然不会做这样一个流于形式的推介;而若问我何以有足够信心做这本书,我想理由无外乎三点:其一,内容走心;其二,译介匠心;其三,制作用心。

准备做这本书之前,我曾去数家书店仔细翻阅了《吉檀迦利》的多个译本。装帧风格虽各有千秋,但内容皆大同小异——或以薄薄册页承载《吉檀迦利》的103首诗歌,或将《园丁集》《飞鸟集》与《吉檀迦利》放在一起简单呈现,而围绕《吉檀迦利》一书,从译文、前言、后记、附录等方方面面进行纵深展示的版本,几乎没有。插图也是泰戈尔较为常见的几张肖像画。

(图书内页)

从书店回来,我逐一翻看译者闻中老师寄来的七大本图册,心里便生出了些许兴奋,因为其中很多珍贵照片都是我第一次看到:泰翁所生活的环境,他接触与交往的人群,他日常生活的场景,乃至整个罗宾德拉纳特家族的谱系图等,不一而足。

等我从目录到正文将闻中老师的译稿整体浏览一遍后,发现除泰戈尔深邃洞明的103首诗歌译本外,稿本还包括泰戈尔就《吉檀迦利》获诺奖时的答谢词,瑞典诺贝儿文学奖主席哈拉德·雅恩的发言词,以及世界上其他作家对该作品译介的介绍等7篇附录;译者还特意邀请了对泰戈尔和东方文化颇有研究的孙宜学和徐达斯两位教授,为该译本作了两篇序;辅之以译者在印度拜访泰翁故居后所写的后记,我做这本书的兴奋度便开始持续升温。

上述独特而珍贵的材料,是我做这本书的动力之一;而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便是译者态度和译文质量。

提及译者的用心,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毫不为过,也唯有这样的字眼才能贴切地反映出他的匠心,以及他对这本诗集的爱。记得闻中老师在流程后期确认稿件时,希望对文稿能有进一步润饰的机会,以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精益求精不留遗憾。

在确保不动版的前提下,我欣然同意。而当我翻看他寄回的稿本时便被惊到了——全书103首诗歌外加7篇附录几乎进行了逐一打磨,同时,他还发回我一个电子稿本,而这仅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我大概能想来,夜深人静的杭州城一隅,一位潜心研读《吉檀迦利》的译者,正凝眉雕琢泰戈尔于百年前留存于世的诗文。

这些熠熠生辉的英文字母经由生花妙笔译作沁人心脾的方块字,似经由一道如虹廊桥跨喜马拉雅山脉远道而来,如清风甘泉,浸润彼端人们的心灵。

在跋文末了,他简言提及对《吉檀迦利》曾有20年的阅读史,这也成为他最上心喜的诗歌集。

《吉檀迦利》孕育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何以最终以英文脚本冲破信仰、种族、宗教、民族、地域等藩篱,迈入西方话语体系并最终得到极高的赞誉和推崇?

1913年,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哈拉德·雅恩在当年的诺奖颁奖辞中从数个角度给出了答案,他说:

他踏在自己这个时代最坚实的地面上,沿着时而平静、时而喧嚣的道路,使大地上的人类靠得更近。

他致力于东西方文明的联结,建构起共同的责任,让彼此互相传递问候,使美好的祈愿越过陆地与海洋。

而泰戈尔确如诺奖颁奖辞所言,将获奖金额悉数拿出,捐建了一所印度国际大学,他说:

我决心创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令东方和西方的学生可以在彼处相会,分享着共同的精神盛宴……把这所大学当作东西方文明的共同桥梁。

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生命为之建言献策,做出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以代表这个世界永不可能分割开来的真实人性。

泰戈尔希冀使东西方文明在此自由地交融相通,并以其毕生精力来经营与维系这所搭建于东西方文明间的“虹桥”。而诗人徐志摩、哲学家徐梵澄、画家徐悲鸿、佛门大德太虚上人、学者季羡林,还有周恩来总理,都曾到访过此所著名的大学。

他的“神秘主义”,乃是一种将个体灵魂所拥有的一切才能修炼到极致、使之热情洋溢地去迎接活生生的万物之主。他并非是滞留于字里行间的说教者与宣扬家,而是真正意义上入世、践行、亲证的社会行动家,他说:“凡认识众生即己身,亲证众生即本我。”

在为数不多的一百零三首诗歌当中,有诸多篇幅关涉并颂扬着“爱”,这不仅是泰戈尔认为“所有向善的道德转变的基础”与“所有创造的源泉”,更是整个德语界所认为的“理解其思想最重要的真理”:

泰戈尔的诗歌里面,洋溢着庆祝生命与生活的欢乐,洋溢着一种普遍的、对所有人的爱,特别是对社会中的低层人士。

“我们精神劳作的最高目标:能够用一个灵魂来贯通一切,来理解一切是其所是的存在,而不是把任何事物与整个宇宙隔离——以同情和爱的方式理解一切,这才是印度的真精神。”

而其所言之爱的广博,含蓄与真容,隐在诗歌的每个角落,以故事的描摹,以心志的倾诉,以圣俗兼备的隐喻承载着宗教情怀与世俗情感,静静绽放于每首小诗间。

在欢喜、沉寂、沮丧、怅惘时,诵读这凝练而通透的诗句,如啜饮甘泉,徜徉山水,内心有明快清亮的音符在跳跃。叶芝曾毫不保留地表达其在公共场所读到《吉檀迦利》时所受感动的情景:

这些诗歌的译稿,我随身携带了好一些日子,我在火车里面读它,在公共汽车中,或者餐馆里面读它。我时常不得不把它合上,以免陌生人看到我那种受感动的样子。

(图书内页)

他也曾将泰戈尔喻作英国诗人乔叟与那些民间先辈,为自己的作品谱曲,将诗歌流唱吟诵于民间:

旅人们在大路上,舟子们在河岸边,他们皆会咏诵这些诗篇。恋人们在彼此等待的间隙,也会低首吟诵……因为它的里面,充满了他们自己的各种生活情境。

在晨光中,在午后的闲暇,在日落时的暮色里……诗歌的宁静与安详,既来自泰戈尔天成的禀赋,也少不了田园森林遍布的和平之地寂乡,这块温壤所赐予其的灵感。方东美先生有一首专门志念泰戈尔的诗这样写道:

东方道种智,证得依林薮。

园丁新月夜,玄览净群有。

归神托性天,博大真人后。

灿烂死中生,发心狮子吼。

逝者全其天,荣名长不朽。

生人绵博爱,万古以为寿。

他的爱、他的智慧与思想、力量与意志,他内心的悲悯与通透,以及全然包纳与敞亮的胸怀,以这首小诗,以《吉檀迦利》这薄而厚重的册页,透过宙宇苍穹、微蕊尘埃递送而来……

好了,今天就给你推荐到这里,欢迎关注并收听百道学习更多精彩内容。愿好书与世界同在,成就你我精彩人生。

(本文编辑:绘里)

作者:华迅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