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重新思考“阅读”的场域与价值——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家庭“教养培育”的反思

作者:[日本]佐藤宗子   2018年08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摘要

迈入二十一世纪后,日本国内掀起一拔对“阅读兴趣低减”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学校等教育现场“推广阅读”的活动也因此日益活络。但实际上,这些活动在其成效上已有诸多问题浮现台面。既然如此,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今日的“阅读场域”与“阅读价值”呢?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首先由报章报道确认当今的阅读现状,并且整理出问题点;其后,聚焦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透过在一般家庭广泛拥有阅读习惯的时代所出版的少男少女丛书,探讨今日提升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re has been a strong crisis awareness in Japan about the problem of “low interest in  reading”,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moting reading”by schools are increasingly alive. In practice,however, many problems have arisen with their effectiveness. So should we rethink today’s “reading field” and “reading value”? This paper will take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irst, the newspaper reports confirm the current reading situation and sort out the problem points. Then, focusing on the 1960s,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of a series of books by young boys and girls in an era when reading habits were widespread in the general family, this paper explores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enhance reading interest today.

首先,本文将介绍2018年3月3日刊登于《日本经济新闻》的3篇报道,作为思考现状的资料。《日本经济新闻》是日本商务人士必读的报纸。借由比对以下介绍的3篇报道,将可集中了解现今阅读面对的问题。

3篇报道中有2篇是刊登于书评版的报道。第1篇报道刊载于《畅销书背后》,介绍一家老牌出版社将阅读时间约为5分钟的短篇网络小说集结成册出版后,缔造销售佳绩的新闻。这篇报道以“开拓校园‘晨间阅读’的需求”作为标题,举出该书销售量增长的原因在于“能够于5分钟左右读完的文章分量,正适合用于中学、小学的‘晨间阅读’”。另一篇报道亦来自书评版,是关于新书《AIvs.读不懂课本的孩子们》(东洋经济新报社)的书评。该书的作者新井纪子是一位数学家,同时也是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的教授。该书在前半部分介绍让AI(人工智慧)挑战高难度的大学入学考试,借此挑战其智能极限的实验过程。虽然实验结果有一定的成效,但AI终究是以逻辑、概率与统计为工作架构的,因此无法正确读取文章。那么,这是否就代表人类的能力稳胜过AI呢?并非如此。本书的后半部分介绍了惊人的数据。在以日本2.5万人为对象实施的读解能力测验中,“刚自中学毕业的作答者中,有约3%(在无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的人仍无法理解文章的表层意义”,“即便在升学率达100%的高中,对于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后作答的题目,也仅有略高于50%的作答者能够正确答题”,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以上的高中生,无法正确理解课本的文章内容”。这些数据所显示的就是当今的日本在教育上所面临的大问题。

最后一篇报道刊登于综合版第5面的《ThisWeekReview关键数字》一栏。当天举出的数字为“53.1%”。此为大学生中阅读时间为0的人数比例。根据日本全国大学生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在2017年所实施的“第53回学生生活实态调查”,回答“每日阅读时间”为0的学生比例高达53.1%。这篇报道的末尾,亦有介绍学者在分析这项调查结果后提出的意见,即“造成此数字的原因,可归咎于越来越多人在高中阶段即没有阅读的习惯。因此,在进入大学后,仍需要推动落实阅读习惯的活动”。

综合这3篇刊登于同一天的报道,可以做出这样的初步判断:在当今日本,学校等教育现场虽然积极地推广阅读,但这些活动皆仅提供了短时间的阅读。实际上,初中生、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整体而言仍是堪忧的,且仍有高达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自发性阅读的习惯。

为什么阅读的现状会如此黯淡呢?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在生活环境变化、多媒体的发达与普及等背景下,日本的各样调查皆显示国民有阅读兴趣减低、回避阅读的趋势。因此,日本不仅于2001年制定了《关于推动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近年来更是于学校等教育现场积极实施推广阅读的活动。但就现实而言,目前为了推广阅读而使用的场域与方法都效果有限,是无法扎实培养阅读力的。那么反观历史中阅读曾经广泛在家庭中普及的时期,又是如何呢?

本文将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针对少男少女而出版的丛书,主要为偕成社出版的《儿童版日本文学名作选》作为考察对象。此套丛书收录的内容以日本近代文学为主,设定的目标读者为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的学生。

偕成社的《儿童版日本文学名作选》(以下简称《儿童版》)自1964年发行。起初预定的套书册数为20册,最终于1974年完结,共出版60册。根据《儿童版》的发刊辞,该丛书“由明治时期后的文豪名作以及广受世人感动的作品中,精选出适合年轻读者的作品”,“确信不仅可担负国语教育的一端,同时更能够培育年轻读者的丰富教养,对人格形成做出极大贡献”。

在此之前由Akane书房、偕成社所出版的类似丛书,皆附有学校教师撰写的阅读指引,以及作家的参考文献、国语课本收录作品一览等,可说其编辑方式与国语教育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性。相对于此,《儿童版》虽然也使用相当的篇幅为艰深词语作注解,并且提供作家介绍,但其附录中并没有会令人直接联想到国语教育的内容。此外,《儿童版》以各册中收录的作品名称作为分册书名,比如,

《时代》这与过去多采用作家名字作为书名的编辑方式大不同。(佐藤春夫)或《野菊之墓》(伊藤左千夫)等,以这些书名来吸引读者目光,并激发阅读的兴趣。

由内容来看,《儿童版》的特色在于它不仅收录了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等近代文学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同时也使用颇多篇幅收录自传性作品、少男少女成长物语,以及写于战后的当时的新作品。此外,自出版中期起收录的内容更是拓展至有关少女生活的长篇作品、适合较高年龄段且主题较沉重的作品,以及适合大众阅读的作品等。

另一方面,《儿童版》主要是通过书店传播至读者手中,而非通过学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各地零售书店童书区的书架上皆可见到10~20册《儿童版》丛书。对于当时正度过童年时代的笔者而言,这正是儿时回忆中的书店景象。这套以作品为主、易于单册购买的丛书,也很容易成为伴手礼、生日礼物等,经由父母、亲戚或朋友传递至儿童手中。同时,年幼的弟妹亦有可能取得并且阅读。在当时的环境中,个人的阅读习惯极容易于家庭中养成,甚至不需要教师、图书馆员的介入。

一般而言,接触文学并主动阅读的契机始于小学高年级时期。我们无法否认,这套《儿童版》丛书就是当时绝佳的媒介之一。自1965年起,POPLAR社也以类似的策划发行了《Idol Books》丛书。这套丛书原为盒装书,后改为类似偕成社《儿童版》的装订方式。偕成社《儿童版》的普及度之高,足以令其他丛书模仿,由此可见一斑。

在提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阅读环境时,当时一般读者的阅读观亦不容忽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战后的日本广泛拥有“阅读有助于培育良好人格与教养”的共识。大人们刻意在家庭中摆放自己拥有或曾经阅读的书籍,以及希望下一代认识的作家作品书籍,制造让儿童主动翻阅书籍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自然地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当这样的阅读场域与价值观在今日已不复存在时,仅标榜数字作为目标的推广阅读活动理所当然地无法获得成效。在学校等教育现场被强制的、被动式的阅读活动,当然也无法培养出自发性的阅读习惯。

事实上,大人的阅读兴趣减低也是现实问题之一。“关于国语的世论调查”的结果,也能佐证大人的阅读量正在递减。虽然我们无法否认,在经济状况与资讯环境急速变化中,书籍的媒体价值已不复昔日,但教养的培育并非不再具有意义。有趣的是,最近“教养”成了商务人士之间的注目焦点。“具有历史、文化的广泛知识”被视为跨足全世界的商务精英必备的教养。当然,这样的潮流不一定能够立即恢复阅读的地位。但,唯有大人重新审思阅读的意义,才能为儿童带来在家庭中独立自主阅读的机会,为阅读的未来开启可能性。

※本文为《战后儿童文学中“文学”的体系化与规范化―以针对少男少女出版的丛书为中心》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日本]佐藤宗子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