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类未识文字以前,以歌吟、舞蹈和图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文字发明以后,知识、文化的积累有了记录手段,因此强化了人类本有的知觉功能。近年来由于影音记录和留存技术大大进步,图像、声乐及相关学科重获重视,多元媒体的发展对改编或重新创作文本的影响很大。而现今文本的写作也试图展现“视听效果”,重视影音、图像的呈现。
本文从绘本、童话、小说、电影等不同的文本出发,探究其暗藏“影像”的视听效果。读者可以透过故事、场景、人物形象、象征物,以及电影运镜的技巧来理解文本,增加阅读的乐趣。如果要获得此项阅读乐趣,读者个人的阅读经验的累积,以及“记忆数据库”的建立不可或缺。
Abstract
Before the word-sign was invented, human used to express personal emotions by singing, dancing, and drawing. Following the invention of word-sign, knowledg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started to accumulate solely based on words, and the perception function possessed by human naturally were marginalize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advancement of audio- video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works based on graphics, music, arts, dance, and architecture were once again appreciated. Furthermore, these advancements have a major impact on recreating existing literatures. Recent literature-related works also tend to include the audio- visual aspect by adding pictures and sounds.
In this article, I use picture books, fairy tales, novels, and movies to discuss the visual effects of the recreated literatures. Audience and readers often learn the literature-related work more quickly and enjoyably by stories, scenes, character’s image, symbols and cinematography. To fully enjoy multimedia reading, the accumulation of readers’ personal reading experience and a well-established audio-video database are both essential.
一、前言
人类未发明文字以前,以歌吟、舞蹈或图画,来表达个人情感。当文字成为传递历史、文化、学术,甚至是文学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时,声音、图像渐渐被忽略。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影音记录与保存技术大为进步,改变了以文字为唯一记录的方式。人们被动地沉浸在影音媒体中,固然可以满足官能所需,但人们也似乎失去了思考与叙述的能力。而孩子从学校回来,被电动玩具或影视动画吸引,仿佛从制式的“阅读学习”中解放出来。
人类重新找回视觉、听觉的能力,来观察并分享这个世界,未尝不是好事。如果我们能从影视多媒体的制作与营销中,得到启发,重新审视文本写作与阅读策略,是否可以透过故事、场景、图像等要素,使“影像”交会于文本之中而得到崭新的读写乐趣,是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二、绘本的图像阅读
图画故事书,或称之“绘本”。近年来亚洲各国的绘本、桥梁书大量出现,可以归功于经济水平提升,重视幼儿教育,但也可以解释为“图像视觉”受到了关注。
图像的存在,可以建构故事的“实境”,使孩童自行阅读时有依靠。插画者的笔触、构图、用情、思考,会影响绘本的完成。但如果是好的插画家,所提供的阅读趣味,恐怕不只是故事的解读而已。
举例来说,由日本筒井赖子写作、林明子绘图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其故事如下:因为弟弟肚子饿了,五岁的小惠帮妈妈到街上买牛奶。途中她遇见同学小毛,躲开脚踏车的冲撞,在上坡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捡回滚出去的钱币;到了商店,在墨镜人、胖太太之后买到牛奶;老板娘追出来找还零钱;快速跑回家,妈妈抱着弟弟来迎接。
这个故事本身有鲜明的人物、动机和行动路线,有对话,也处理了街景,很具画面感。这些细节后面展现的是日本人的庶民生活、居家文化、亲子关系,也鼓舞孩子的认知学习。
再举张玲玲改写、刘宗慧绘图的《老鼠娶新娘》。老鼠村长让女儿抛绣球找丈夫,有只猫来破坏。村长决心找个全世界最强壮的女婿来保护女儿。它找了太阳、乌云、风和墙之后,墙告诉村长说:老鼠打墙最厉害。因此,村长高高兴兴地把女儿嫁给老鼠族人。
面对这则民间故事,刘宗慧采取了后设技巧。她以写实的手法画大户人家的庭院、抛绣球的高台、迎娶的花轿、新娘子富丽的凤冠霞帔,然后以光怪陆离的画风处理村长找太阳、云、风和墙说亲的场景,再用图腾化的手段,把猫隐藏在每张画面之中,来警示猫对老鼠世界的威胁。每幅图画的边框都处理成焦黄破碎和有齿啮的痕迹,来显示故事的古老以及老鼠世界的特征。为了表现“强中自有强中手”与“人生盛衰起伏无定数”的主题思想,刻意制造人与鼠、成人与小孩、贫与富、强与弱、欢乐与危险的对比,表现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思想。刘宗慧以婚姻礼俗再现、图像符码创新,重建民间故事场景,也展现了老庄的处世思想。可见图像的“述说”,亦足以使文本阅读益加丰盛。
三、童话故事的图像阅读
传统的童话故事将民间故事中惩戒、刑罚的成分收敛,在人物设计上采取“老三公式”,情节上使用“三段反复法”。而现代童话故事淡化这些制式结构,改以人物冲突提供鲜明的影像活动。
举日本安房直子写的《狐狸的窗户》为例。故事说,猎人在山上迷了路,熟悉的杉树林变成宽广的原野,长着一片蓝色桔梗花。被追逐的小狐狸装扮成印染店的小店员,向猎人热情地打招呼,建议把物品染成蓝色。猎人透过狐狸的手指展示“菱形窗户”,发现了好久以前被猎人猎杀的狐狸妈妈。惭愧之际,猎人让自己的手指也染成桔梗花的蓝色,这下,他看见了一位思恋已久的女孩。猎人在回家路上,再用手指搭成窗框,看见了童年的旧家、雨靴,还有死去的妹妹。后来,猎人不小心洗去蓝印子,想再找狐狸帮忙,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
这则故事简短明白,因为森林、原野、花田、白狐狸、猎人、猎枪、雨鞋、母亲、妹妹、桔梗花、印染店,一般读者对它们都有既定而熟悉的概念;用文字连缀起来,反复“吟唱”,使某些记忆在脑海中再现。故事中想表现的主题—人性、亲情、爱、保育、心灵故乡,透过图像来描述,生动鲜明。
四、小说文本的影像阅读
少年小说的书写,虽然失去插图佐助,作者还是可以在小说文本的描写中,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以北大教授曹文轩的《红葫芦》为例,该书述说妞妞在河边认识湾,背着母亲两人成了好友。直到有一天两人游泳过河,湾抽掉为妞妞支撑浮力的红葫芦,致使妞妞惊恐呼叫,二人遂生嫌隙。后来妞妞在祖父言谈中理解了湾的用意。再回河边,湾已经烧掉茅屋远离该处。在这篇小说中,红葫芦、河流、游泳、潜水、菱角、荒岛、家家酒、火烧屋、牧童,都有鲜明意象,它们作为人世漂泊、生命流逝、童年成长,或救苦津阀的象征物,呼之欲出。其中描写的男女友谊、母女亲情、信任与背叛、白色谎言、成长与告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曹文轩的作品很重视“视觉效果”。他常用短短的句子,片段式的描写,错综排列,造成电影中所谓的“蒙太奇”效果。利用远景、近景、特写交叠,拉动镜头,让读者的脑海中嵌入清晰的影像,也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了故事主角的性情。这种电影拼接手法,加上强烈的声色背景,对少年情怀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苦涩,都有很好的填补效用。
举张之路的作品《临窗的树》为例。小说中的王达芳老师极尽职能,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创出一套新的奖励办法—全班四十五个孩子,有三十五个可以得到优良奖或进步奖。一个秉性善良、失去母爱,学习却落后的孩子蒙振江,期望获得老师的关爱。他与双松、对柳合谋,相互推举,希望都可以进入获奖行列。王老师不能忍受他们的合谋,取消了他们的资格。两兄弟以为事起于蒙振江,联手打他。当蒙振江独自清洗沾满血渍的衬衫时,王达芳老师看见了,也顿悟了。
这篇小说讨论校园落后生的困境。落后的原因,不全然是个人懒惰、不求上进,如果是家庭因素、智商阻滞,恐怕孩子需要更多的帮助。王达芬老师已届退休之龄,桃李满天下,此刻才发现“杨树这一面”,仍有许多孩子等待“救援”。
张之路的书写策略,先将镜头聚焦在北方特有的杨树上。墨绿色的叶子沙沙作响,镜头拉近,出现灰色树皮有菱形裂痕的特写,再融入孩子的眼睛;镜头拉远,校园中孩子欢愉跑跳的情景映现;镜头转向远方的红砖小屋,再拉近,透过明亮的窗,渐渐看清楚王老师脸庞的特写,故事便开始了。故事结束的时候,杨树的景色再出现一次,衬在拉远的镜头下,点醒主题。风吹动杨树的景象,变成了校园里师生的合唱。如果读者熟悉电影镜头的运用,相信可以获得良好的体验效果。
再举台湾李潼的《秋千上的鹦鹉》为例。一对夫妻协议离婚,孩子哲文被安排轮流抚养。哲文十四岁生日那天,母亲要来接走他,而一只鹦鹉离奇飞走,链条卡在悬崖松树上。前往营救的父子也受困在此。鹦鹉、链条、悬崖、受困、救援,一连串的象征事物都指向现代家庭结构的脆弱。李潼再以“后设”手法,让故事中的哲文以传真信件与作者对话,颇有新意。在这些鲜明的图像描述中,家庭解构、孩童教养、现实与小说、谎言与真实,都得到了辩证的注释。
以上三个实例说明小说的暗喻手法、象征物的设计,如果能借取电影运镜技巧,可以获得更好的表现。而读者借助想象力,使文字符码图像化,阅读时一定会有更大的乐趣。
五、电影文本的影像诠释
玄奘大学曾西霸教授说:“在小说里,读者从思想中获得形象;在电影里,观众从形象中获得思想。”他的意思是,读者透过阅读,从作者的文字表达中去揣摩主题思想,再利用自己的知觉经验,重新去建构形体意象;然而电影是由导演雕塑影像,观众从影像中去获得编剧、导演试图表现的思想内涵。
电影制作受到时空与制作费用的限制。如美国导演马修·沃恩改编尼尔·盖曼的《星尘传奇》,把故事中半年以上的旅程缩减为一星期,让九年开放一次的小镇市集变成人间与精灵永不往来的界域。导演使许多魔法场面变得“如幻似真”,海盗飞行船在云雨中收集电力,制成“集电筒”,真是个好“发明”;他表现海盗的纯真善良,同时也讽刺宫廷内斗而死的诸王子鬼魂;最后给了观众一个欢愉的结局,不像尼尔·盖曼在小说中不断嘲弄糊涂的爱情和短暂的生命。读者如果不满意电影过度通俗化的经过与结局,不妨从小说文本中自行演绎,在脑中演出一部属于自己的《星尘传奇》。
再举宫崎骏拍摄的《神隐少女》(又名《千与千寻》)为例。千寻不愿搬家转学,更不希望爸爸去探访荒废城堡。暮色中,爸妈吃了食物变成猪。幸亏白龙协助,指示千寻进入汤屋,寻求汤婆婆的谅解,伺机救回爸妈。汤屋里,在锅炉爷爷、小玲的帮助下,她克服了许多困难。河神、无脸男进入汤屋洗浴,带来了故事高潮。为拯救受伤的白龙、带离找麻烦的无脸男,千寻等人搭乘电车去找钱婆婆解除诅咒。归程,白龙恢复了记忆,千寻也成功地救回了爸妈。
通过这部卡通,宫崎骏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对经济过度泡沫化的忧虑,对家庭成员互动的关注。整部作品蕴藏有丰富的日本文化元素。故事的场景“汤屋”,是日本人游憩、洗浴、饮食的地方,其形态宛如古代城堡,通过护城河进入正厅,屋内有几层楼板,要沿着阶梯而上。每个厅房的门楣、匾额、墙壁上都写有汉字;纸糊的窗门上则有日本的浮世绘风景、人像。所有的菜肴、碗盘、桌椅摆设,都有古代的印记。当夜幕低垂,熠熠的轮船搭载各路神明到来,他们的面具、服饰、仪态、神情,都被重新赋予了现代形象。从这些美丽的图像印记,我们看见了亲子沟通、日本文化、民族图腾、环保议题、幻境游历、人情重现等议题,是一场丰盛的文化之旅。
从上述例证可知,电影是以“影像”展现场景、人物、事件的,这之外,从象征手法与象征物的展现,更可以“读”出导演对故事主题诠释的态度。读者观赏影片时,不再只是接受“故事”而已。
六、结论:掌握视听影像,增强文字阅读以外的体会
本文从绘本、童话、小说、电影不同的文本出发,探究其暗藏“影像”的视听效果。读者可以透过故事、场景、人物形象、象征物以及电影运镜的技巧来理解文本,增加阅读的乐趣。
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再创作,是独享的、自发的积累。读者进行“再创作”之前,需要扩展一个“记忆数据库”来帮助自己。如何将眼睛、耳朵所得到的文字、影像等诸多信息传输给脑部?观察、分析与归类,是不二法门。“记忆数据库”可以因个人的阅历、读书、行旅而扩充。但如何执行记忆、储存、提取的功能呢?联想、模拟与拼接,是开启数据库的钥匙。
作者创作时应关注文本影像化的策略,而读者面对文本时也要增强影像阐释力,才能使阅读活动走出纯文本阅读的陷阱。通过“视听影像”的认知,我们也能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多媒体阅读,很适合亲子互动,大家可以共享认知、想象与专注,快乐无法形容。校园里如能开启影像阅读,让孩子善用视觉、听觉、感觉,进行观察、分析与叙述,加强图像记忆来辅助文字思考,让阅读如同看电影,孩子们在观赏的同时可以把握图像,获取信息、对话与思考的机会,相信这可以让阅读学习更富趣味。
参考书目
一、本文所列举的文本:
1. 筒井赖子,林明子.《第一次上街买东西》[J].台北:汉声杂志,1984(1).
2. 张玲玲,刘宗慧.《老鼠娶新娘》[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2-10.
3. 安房直子.《风与树的歌》[M].台北:时报文化,2005.
4. 曹文轩.红葫芦[M].台北:联经出版社,2010.
5. 张之路.惩罚[M].台北:联经出版社,2010.
6. 李潼.大侠、少年、我[M].台北:民生报,1993.
7. 尼尔盖曼,苏韵筑星尘[M].台北:谬思出版,2005.
二、理论书籍
1.(加)佩里·诺德曼,杨茂秀等.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述艺术[M].台东: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2010.
2.(美)温迪威廉,杜沐.如何让孩子养成阅读好习惯[M].新北市:业强,1997.
3.(法)莫尼克卡尔科马赛尔等,刘芳.电影与文学改编[M].北京:文化美术,2005.
4. 王亚南.思维的心理机制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2006.
5. 冯际罡.小说改编与影视编剧[M].台北:书林书店,1988.
6. 龙协涛.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M].台北:时报出版,1993.
7. 许建昆.文本中的影像阅读[J].台北市立图书馆馆讯(季刊)2011(28卷第4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