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儿童文学跨媒介再创作之尝试与探讨——以香港儿童剧场为例

作者:潘明珠   2018年08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摘要

在数字时代,儿童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儿童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观看图像、视频等新媒介信息。儿童读书的时间大大减少了。鉴于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儿童文学的作者、出版者所能做的就是接受时代的变迁,同时也不应忘记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和原初目标。通过儿童戏剧的文学或文学的跨媒体表现,可以让孩子在活跃的气氛中在舞台上“阅读”文学书籍,有助于拓展儿童的阅读体验,培养孩子对阅读和欣赏文学的积极态度。

儿童文学与儿童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欧美儿童剧院,或在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许多儿童故事改编自图画书或文学书籍,如《绿野仙踪》《老虎来喝茶》《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生动的戏剧表演促进儿童对文学故事的理解,让孩子们享受乐趣,有艺术体验,并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故事的主题。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儿童戏剧,在香港儿童剧院上演。

本文通过对目前香港儿童剧院的观察,分析儿童文学经典故事在香港儿童剧院近年来跨媒体合作的现状。以中国、日本和韩国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的儿童剧为例,将着重于评价戏剧艺术和文化关注的重要性。本研究以香港大剧院为参考,旨在探索儿童文学跨媒体、跨地域的新发展。

Abstract  

Children's reading habits have been changing in  the digital     era. Children tend to spend more time viewing images, video, digital or visual messages. Children's reading time for books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 In view of such a vigorous rise of the new media, what we, authors and publisher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can do is to accept the changing times,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not forget the values and original aims of children literature. Cross-media performance of literature, or literature through children's drama would allow children to ‘read’ literature  books on stage, in a lively atmosphere, and it helps to extend children's reading experiences, and develop positive attitude in children towards their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child drama are closely related. In Europe, American children theatre, or in Asian countries like Japan, South Korea etc., many stories of children's dramas are adapted from picture books or literature books, such as The Wizard of Oz, 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The motivating and lively drama performances support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stories, let children enjoy the fun, have artistic experience, and inspire them to think further about the theme of the story. Hence,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ore cross-media attempts making use of children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children theatre.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e observation of the Hong Kong children theatre, analyse the situation of classic stories or children literature being adapted in Hong Kong children's theatre as cross-media co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xamples of children dramas adapted from the classical  works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children's literature would be remarked, and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atrical artistry and cultural concerns. This study uses Hong Kong theatre as reference with the aim to explore new opportunities for cross media and cross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处于数码的新时代,新科技的进步及各种新电子媒介大大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最明显的是少年儿童的阅读和游戏习惯。儿童阅读已走向图像化,儿童会花更多的时间观看图像、视像、电子讯息等,导致儿童阅读书本时间大大减少了;作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出版者,面对如此蓬勃兴起的各种新媒介的大潮流,我们得接受时代的不断改变,但要不忘初心,保持童心为儿童写作,还要尝试及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种媒介的吸引力,让儿童通过立体及高质量的阅读经验,如剧场、影像,以吸收儿童文学作品精华,启发儿童思考,激励儿童积极阅读。我们要坚信在新时代,儿童文学仍任重道远,优秀的儿童文学故事能为儿童带来多重阅读的乐趣,历久不衰。

在各种媒介中,儿童文学与儿童戏剧关系尤其密切,在欧美,亚洲日、韩等国,很多儿童戏剧改编自文学作品,对提高儿童之文学艺术欣赏力及多元教化方面均有很大之作用。如百老汇之《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来喝下午茶的老虎》(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查理和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日本之《桃太郎》(Momotaro) 等,长期受儿童欢迎,成为长寿剧。在阅读分享这些儿童文学故事过程中,儿童观赏相关戏剧时,能跳出纸本,看到故事人物、场景都立体化呈现,便有亲历其境,走进故事的乐趣。多元化戏剧元素及艺术表现形式,更有助儿童深入阅读,从中感悟艺术美,启发思考和创作力,并达到与人讨论主题,分享沟通等多样教育功效,因此近年渐见香港儿童文学与儿童戏剧作跨媒介的合作,且收到很好的成效。笔者作为儿童文学创作人及儿童文学戏剧推行者,在此文中,通过介绍近年儿童文学于香港儿童剧场作跨媒体尝试概况,以香港剧场演中日韩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及一些新编之作为例,探讨各样选材、戏剧艺术手法及文学文化关怀与跨地实践等方面,期望带来启发,有助找寻儿童文学跨媒介新机遇,作为儿童文学开拓发展空间之借镜,请各位专家交流指教。

(一)选材—从儿童文学经典到香港本地作品

香港早年仿西方有提倡透过戏剧进行教育,即所谓Drama in Education。香港的剧团如历史悠久的“中英剧团”曾选《西游记》等经典作演出;“明日剧团”宗旨亦强调艺术和教育并重,将戏剧艺术元素注入教育,故大力策划手偶教育互动剧场,上演编自《灰姑娘》、《国王的新衣》、《青蛙王子》等经典文学故事之多出剧目;除了香港,笔者相信这情况在其他地区亦一样,记得曾到上海及日本观看儿童剧,这些儿童剧亦多选自经典文学故事,看过上海儿童剧团演的《海的女儿》、日本东京儿童剧团的《北风和太阳》。以经典入选材,这当然是大路,可确保受老师学生及家长欢迎,亦配合故事戏剧教育活动。

不过,为了推广儿童文学跨界到剧场,笔者认为文学界与跨媒介戏剧工作者当敢于多尝试和合作,可取材自新时代的儿童倍感亲近的现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关颂阳这位向来关注儿童文学的戏剧导演,带领香港的小天使儿童剧团(陆赵钧鸿于09年创立,以“创作及推广儿童音乐剧”为宗旨),把只有二十多页的幼儿文学绘本《小白兔送红萝卜》、《小象的本领》(陆赵钧鸿著)等,编成一个多小时的儿歌音乐剧演出,为书中儿歌谱上乐曲,由专业演员与幼儿观众互动合唱,大受小观众喜爱,并多次重演,这是很成功的尝试,能让儿童接触娱乐与教育并重的音乐剧,再阅读绘本,借角色扮演,进入故事的情境,启发他们对语言、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兴趣。关颂阳又把潘金英和潘明珠的儿童文学故事《超级哥哥》编成儿童剧在香港文学节的舞台上演出,让小朋友借观剧走近文学,分享故事意义。第五届香港文学节后,《超级哥哥》剧组也到香港不同地区多间学校作巡回演出,广受好评。在《超级哥哥》儿童剧演出过程中,演员还跳出舞台,与小观众互动,由他们思考响应,令儿童投入剧中情境,思考怎样解难。这方式似仿效台湾著名作家黄春明之黄大鱼儿童剧团巡回学校互动演出之法。笔者观其演出,均见场内小朋友反应热烈,投入感强,可见如此跨媒介分享能有效达至儿童文学文本阅读之延伸推广。关颂阳近作是取材自日本名作家池田大作原著故事改编之儿童剧《勇闯彩虹山》,同样涉及现代孩子艰难成长的母题,整体别具现代意义。

(二)儿童剧之音乐、歌舞、影像及多元艺术手法

儿童文学阅读及其广义之儿童剧场阅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小朋友能投入故事当中,像亲历其境,能和主角一起在体验和经历中学习、感受。儿童剧利用音乐、歌舞等多元艺术手法把文本故事立体化呈现,便能带孩子走进故事,从中获得美感经验,及各种多元智能培养。

香港大细路剧团近年积极发展儿童文学剧场,以著名绘本或故事编成《小海螺与大鲸鱼》、《砵砵车的一生》等演出,戏剧演出元素多元化,演员戴上半面偶,以音乐、歌舞、形体,配合影像媒体演出,别具吸引力。为了让小观众全情投入和共同参与,大细路剧团的演出都加入不少互动环节,例如今年的新剧《超人爸爸》,一开始时便由讲故事者带领观众协助超人打怪兽,中段又加插各种互动游戏,如传大气球,跟着剧情调度位置,让观众投入戏剧当中。在故事后半段,观众和演员一起出发去旅行,(观众席移师去另一场景),观众见证剧中儿子和平日忙碌的爸爸之真情沟通,分享主角的自省。儿童因投入其中,不仅明白体谅父亲的处境和想法,也可思考到主题:所有忙碌工作的爸爸,对孩子有着种种期望,其实也源自对孩子的爱和关怀。

其实戏剧本身包含了多元智能,也强调沟通的艺术,而观剧过程中,儿童学习感受别的角色所思所想,对文学故事也加深讨论和思考。最近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奇幻炫目的舞台剧”《深夜小狗神秘习题》于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公演,笔者观看后深感其戏剧艺术手法出神入化。此著名舞台剧改编自马克·海登创作的同名获奖小说,讲述孤僻自闭、具数学天赋的少年基思杜化的离奇遭遇,故事布局巧妙,充满奇思妙想,而编导、演员演出、舞台设计及灯光音乐皆出色;舞台设计上运用了多种灯影及高科技手段,演出节奏紧凑及多变;可能上一刻呈现车站或城市,下一刻便转到主角内心;以光影变化制造出自闭数学天才奇想的天地和神秘氛围,缤纷的多媒体效果,正好配合电子时代的小孩的高科技情结,演出令人激赏,难怪此剧囊括剧界东尼奖及奥利花奖,包括最佳剧本、最佳导演及舞台设计等,此剧令文字与动感影像互为呼应,令原著作品感动更多人,令其创作更上层楼,不仅引起儿童少年深刻共鸣,连成年人也会有所触动,值得我们亚洲儿童文学及戏剧工作者好好借鉴。

(三)儿童文学文化关怀与儿童剧跨地合作的尝试与实践

舞台赋予儿童文学新的生命力,而儿童文学又为儿童剧注入新鲜丰富的内涵,香港各剧团的互动尝试和实践经验,都预示着儿童文学和戏剧的跨界合作可带来更大发展空间。而面向各新媒体争夺儿童观众群的挑战,优质儿童文学创作文本,配以剧场特有的多元演绎手法,传达浓郁戏味及人文关怀,才是不忘儿童文学初心,才是深入人心、打动观众之道。

一直强调“简约写意、回归文本”之7A班戏剧组,是一个于一九九七年成立的香港剧团,去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刚巧也是7A班剧团成立二十年,剧团的艺术总监一休发起举行了连串文艺沙龙,探讨未来剧场发展的多种可能及机遇,其中一场特别焦点放于“儿童文学与剧场相遇”,探讨开拓创作土壤之各种尝试与机遇,讨论认为大时代可孕育出好作品,但我们华文编导要有心、有视野,还要具备民族文化与人文关怀,编剧不只是学技巧,还要有文学学养;把儿童文学作戏剧演出,意涵要丰富,要有厚度感,能引发观众去思考。展望将来,一休总监希望香港创作人的好戏,能多次载誉重演,像百老汇的“大骚”(BigShow),成为一个长寿剧品牌,吸引到外地观众来看。

从一休编导近年各出戏剧创作作品,可见他和他的7A班戏剧组都是朝此方向努力之有心人。在儿童剧这领域,他多次尝试实践以儿童文学素材作不同的剧场演出,亦邀约亚洲韩日等地的创作人参与,为儿童带来有不一样的文学观剧体验,有效地展现艺术再创作之多样性,有助于拓展、吸纳多层面之读者观众。例如他在其《文字再造V》黑盒剧场中,以实验形式,用潘金英的绘本故事《神奇的毛衣》(The Magic Sweater) 为蓝本, 由韩国女演员慎惠智以说唱 形式(Pansori)表演,是以粤语、韩语、欧美的说唱表演体系作一个跨形式实验cross over,简约中发挥创意,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8月,7A班戏剧组的暑期重点儿童剧是《魔幻法典》,把中、日、韩三个儿童文学作品融合改编成奇幻的戏偶音乐剧,所取材之故事分别是中国作家洪汛涛的《神笔马良》、日本民间故事《斗笠地藏》及韩国的故事《雍固执传》;其中《神笔马良》是名家洪汛涛的童话代表作,已多次被拍成动画片、电影了,那么置于舞台将有何新意?据说一休已邀得韩国作曲人张智玲为儿童剧作多首乐曲,由一休配上歌词,悦耳动听,这是很值得期待的跨界跨地合作的尝试。

今年在博洛尼亚童书展上,中国的出版团队强调,我们的儿童文学童书要“走出去,走向世界”,儿童文学工作者要开阔视野,提高鉴赏力;相信儿童文学跨媒介跨地域的创作尝试就是一种“走出去”的好方法。期望亚洲儿童文学与戏剧多多互动,让文字与舞台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儿童带来快乐多元的文学体验。

参考书目

1.一休(2017)《廿年一戏》香港:7A班戏剧组.

2.大细路剧团(2014)《砵砵车的一生》香港:小树苗出版.

3.王添强编(2003)《儿童剧艺小树苗计划短剧剧本精选集》.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机构.

4.洪汛涛(2014)《神笔马良梦想小丛书》长江出版传媒.

5.林玫君(2005)《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台北:心理.

6.曾西霸主编(2000)《粉墨人生—儿童文学戏剧选集1988~1998》,台北:幼狮.

7.潘金英、潘明珠(2003)《与儿童文学共舞》香港:启思儿童文化事业.

8.Wills,B.S.(1994)《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林玫君译)台北:心理.


作者:潘明珠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