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保守孩子的心,胜于一切——谈儿童的品德情意教育与生活故事

作者:何巧婵   2018年08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摘要

现代城市的信息技术发达,孩子们可以轻松获得大量知识。然而,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是城市儿童面临的最大挑战。香港教育局列出了小学德育和公民教育课程的七个主要内容。关键内容包括: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民族身份认同,承担精神,诚信和关爱。笔者认为,道德品质的建立不能依赖于条款的灌输。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道德观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作者撰写了四个孩子的生平故事来说明和解释如何将抽象的道德观念与生动的儿童文学相结合,使孩子们能够相互产生共鸣并对其产生微妙的影响,从而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特别是,作者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儿童,并用爱和支持取代批评和教训。开放的故事结局也更有利于小读者的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并将故事的道德观念内化。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odern cities is well developed. Children can easily acquire a lot of knowledge. Howe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good moral character and values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for children in cities.

The Hong Kong Education Bureau has listed seven major cont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key contents include: perseverance, respect for others, responsibility, national identity, commitment, integrity and ca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 character cannot rely on the instillation of the clause. According to the famous psychologist Piaget’s theor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hild’s moral outlook needs to go through a process of changing from “external discipline ” to “self-discipline”. The author has written four children’s life stories to illustrate and explain how to integrate abstract moral concepts with lively children’s literature so that children can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 and subtlely influence them in order to establish good moral character and values.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 proposes to respect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and to replace criticism and lessons with love and support. The open story endings are also more conducive to little readers’ thinking, making their own choices and judgments, and internalizing the moral concept of the stories .

甲、前言 :

在现今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孩子比他们的父祖辈更容易掌握信息科技,获得大量知识。于是,大家都说现在的孩子比上一代聪明。另一方面社会的急速转变,孩子遇到的挑战也比上一代激烈得多。香港防止学童自杀委员会在2016年11月报告书[1]中列出令人忧心忡忡的数据:2016年(33人)与2015年(19人)比较,整体学生的自杀率上升了74%,而在中小学生群组中更是倍增!可见,在香港这些大城市里,教育界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培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品德情意教育不像语文、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科目,有具体的内容,可以透过考试和测验要求学生温习,衡量进度。怎样将看似抽象的品德、价值观和态度变得更具体,植根于孩子的心中呢?

乙、品德及公民教育内容解读

香港教育局2008年订立了小学阶段德育及公民课程架构[2],列出了七个主要的课程重点,我以教育工作者及儿童文学创作人的角度做出以下的解读:

1.坚毅

小学是孩子从幼儿逐渐成长为独立个体的阶段,无论在建立自我或者群性发展上,孩子都将面对很多转变和挑战。一颗坚毅的心,能帮助孩子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将失败和跌倒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2.尊重他人

家庭是孩子的堡垒和舒适区。近年不少大城市的家庭,孩子出生的数目日渐减少。小朋友通常成了家庭的核心,大人都围着小孩团团转,做出各样的迁就。进入学校,孩子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人,会发现大家各有特点和习惯。小朋友既要学习看待他人和自己同等重要,亦要接纳他人和自己不同,学会尊重和包容,才能交到朋友,与人建立和平友爱的关系。

3.责任感

孩子真正的成长,需要剪断对成人(特别是父母)依附的脐带。孩子需要肩负起自己力所能当的责任,从独立自助开始,扩展至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4.民族身份认同

个人身份的建立,与公民及民族身份认同感有密切关系。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正确的个人身份认同,是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和责任感的基础。身份认同从个人和家庭开始,扩展至学校,继而对社会/国家及地球村建立概念、归属和认同感。

5.承担精神

承担精神除了完成自己的本分的事外,还要思考如何将事情贯彻始终,做得更好。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总会犯上大大小小不同的错误,而勇于承认错误,从过失中重新站立起来,积极改善,就是承担精神的表现了。

6.诚信

人无信难以立,诚信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在诚信的基础下人们才能建立互信。对于小孩子而言,诚信并不止于“狼来了”故事里不可说谎的教训那么简单。虽然是小孩,还是应该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对自己答应的事情全力以赴,贯彻始终。

7.关爱

关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这一份情怀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不但是及人,更可以及众生(爱护动物),及万物(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大部分幼儿故事都是以动物为主角,可见小朋友年纪愈小愈容易建立起对万物关爱之情。让学生从小培养一颗关爱的心,对个人来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整个社会来说,关爱的文化更是建设公义和平社会的基础。

丙、从“他律”到“自律”

理想的品德情意建立需要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观》一书中曾经指出:七、八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阶段,对与错的标准以权威为依归;凡是被成人(或权威)称赞、鼓励的,就是好的;反之,被成人(或权威)处罚与禁止的,就是坏的。

例如︰大部分幼儿都明白讲大话(说谎)是错的,可是如果你问:“为什么错?”他们可能会说︰“老师会罚。”或“妈妈说,坏孩子才讲大话。”。

随着孩子的成长,道德观发展需要走出自我中心和受控于权威的桎梏,进入自律的阶段。七、八岁后,孩子累积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建立了认知能力,明白他人和自己同样重要,开始体悟:公平、公道、平等、互惠、互重等“道德原则”是大家都要遵行的,并学习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例如︰要求别的小朋友爱护自己的玩具的时候,也要爱惜别人的玩具。

小学正是孩子由服从规条、避免受罚的“他律”,逐渐发展至“自律”的阶段。孩子的品德情意教育不能依靠背诵、默写规条、测验考试等手段进行。如果只是知识条文的灌输,或是订立各种规则强势推行,很容易变成侃侃而谈的空泛口号,未能植根于孩子的心中,徒劳无功。

我们需要让小学生品德教育内容蕴含的意义,透过自身的体会或经验,唤起感情的共鸣,才能由衷认同,渐渐将品德教育内化成自己处事为人的标准,从“他律”进入“自律”阶段。

丁、将课程文件转化为活泼的生活故事

前言提及香港教育局小学阶段德育及公民七个主要的课程重点: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诚信及关爱。理念之好,不容置疑,但对于小孩子来说难免仍然只是抽象的概念。

儿童文学为孩子而写,具有颂扬生命、追求光明,活泼、生动、有趣的特质。文学离不开生活,孩子的生活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个信念,2018年我为初中和小学同学拟写的四个培养价值观和态度的生活故事。希望德育及公民课程的重点能透过生活化的故事,让孩子从熟悉的情境中引发共鸣,体验如何克服各种局限,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潜移默化,建立起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四个故事各有不同的重点和寓意,在此与大家简略分享一下,抛砖引玉,恳请赐教:

1.小黑怕大黑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不为人知的恐惧,令自己的生活却步不前。勇敢和坚毅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敢于面对自己内在的恐惧,跨步前行。别名“小黑”的男生虽然个子高大,却原来是一位十分怕黑的孩子。在好朋友的鼓励和一番思想挣扎下,小黑终于迈出克服怕黑第一步,参加学校的露营活动。孩子目前这一小步,可能正是成为未来勇士的一大步。

(故事关注的品德和价值观:坚毅、尊重他人、朋友关爱)

2.这个大头虾

小孩子丢三落四,经常遗失物品,令不少家长都感到十分烦恼。当中既是孩子成长中必然出现的历程,也有外在的环境,和小朋友内在不同性格的因素。对于这些大头虾、失魂鱼,成人过分忧虑,甚至苛刻的责难,都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会令孩子患得患失、失去自信心甚至变得谨小慎微。这个故事从爱心出发,加一点幽默感、一点自嘲,刺激孩子自我反省,纠正错误,建立责任心。

(故事关注的品德和价值观:尊重他人、责任感、承担精神、诚信及关爱)

3.这里谁最大?

小朋友的自我身份认同始于家庭,对原本是独生的孩子而言,弟弟或妹妹的诞生,引发的矛盾心情和角色危机,恰似一场成长的风暴,对父母同样是一种挑战。故事中的小哥哥正经历这样的一场心理风暴,他决定带着自己的一条老狗,离家出走。老狗不离不弃,

不批评不责难,以笃定的态度相伴相随,最后竟然成为平息风暴的和平使者。

(故事关注的品德和价值观:尊重他人、责任感、身份认同、诚信及关爱)

4.教爷爷学行路

关爱是发自内心的体悟,对别人的软弱无助能感同身受,关怀之情才会油然而生,继而付诸行动,给予帮助。小女孩与祖父母一起生活,关怀疼爱小孙女的爷爷因中风而失去了活动能力,小女孩摇身一变竟然成了爷爷学行的小导师。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学懂怎样去爱。故事中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老爷爷对小孙女,甚至一对鸟儿的关爱都为小女孩树立了关爱的好榜样。

(故事关注的品德和价值观:坚毅、责任感、承担精神、诚信及关爱)

戊、其他关注点

四个故事虽然各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重点,但是品德情意是全人的整体发展,美善的德行具有极大的连接和扩展力,因此可以连在一起阅读和讨论。我在故事的处理中加入了一些特别的元素,成人与小朋友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也请留意以下几点:

1.动物导师:

绝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不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饲养小动物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好处。可是,受到城市环境的限制,城市的小孩子适合饲养小动物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在每一个故事中加入一个重要的动物导师的角色:

i.小黑怕大黑:在黑暗中活动自如的猫猫:“吉吉”

ii.这个大头虾:两只安静、喜欢慢生活的乌龟:“小小”和“心心”iii.这里谁最大:宽宏大量、忠心耿耿的老狗:“阿里”

vi.教爷爷学行路:在关爱中成长、热爱自由的小鸟:“双双”和“思思”

小动物以自己的特质、与故事主人翁相伴相随,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2.尊重孩子,用爱和支持代替批评和教训

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有时候成人容易落入分析和批评的误区。诚如前文所述,品德和价值观的建立需要一个“内化”和“自悟”的过程,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道理的说明,当孩子感到被接纳、被尊重、得到支持,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行改变。因此,说完故事的时候,并不需要急急要求孩子回答:“学到些什么道理呀?”、“你以后会怎样做呀?”……只要孩子喜欢这些故事,自会有所体悟。

3.开放式的结局

品德情谊的建立不是一日可成、一蹴即就的事。四个故事都是采取意犹未尽的开放式结局,让家长、老师、同学.......可以继续思考,延伸讨论。小读者将他人的故事进行思考、猜想,做出自己的判断,正是品德情意教育中重要的内化过程。开放式的结局是引子,思考和讨论的过程才是最珍贵。

保守住孩子的心,胜于一切。孩子的生活故事也许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小眼睛看大世界,真实面对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其实是充满了生趣和智慧的。希望大读者和小读者都喜欢这四个故事!

[1] www.edb.gov.hk/tc/teacher/prevention-of-student-suicides/index.html 防止学童自杀委员会在 2016 年 11 月最终报告

[2] https://cd.edb.gov.hk/becg/tchinese/chapter3A.html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指引


作者:何巧婵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