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世界十佳书店”之一、“文青圣地”日本京都惠文社一乘寺店店长堀部笃史,年少时沉迷小众漫画。一家名为“三月书房”的独立小店吸引了他,成为他阅读的出发地。而三月书房店主的经营理念、图书陈列等,也一直让堀部笃史敬佩,他说,三月书房是他的书店老师。
那么,三月书房店主是怎样经营书店的呢?在《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一书中,堀部笃史做了描写。今天,我们就摘录一部分内容,为大家呈现这个在堀部笃史心中“就凭摆在这家书店,便足以证明会是一本好书”的独立书店。本文已获出版方授权。
三月书房所在的位置,拥有宁静氛围的寺町二乘附近。
“喜欢书店的人,是不会要求别人送书到家的”
早川书店的开创者早川义夫曾在他的著作《我是开书店的大叔》中写道:“比起书籍更喜欢书店的人,是不会要求别人送书到家的。但是,比起书籍更重视书籍内容的人,大概会要求人们像送牛奶一般送书吧。”
早川大概就是那种“比起书籍更喜欢书店的人”。《我是开书店的大叔》发行的时代,连网络都还没有。现如今,人们在巨大的网上商店和下载商城里购买书籍和音乐已成为理所当然之事。但这句话放在当下依然打动人心。究竟“喜欢书店的人”和“重视书籍内容的人”有什么区别呢?为了寻找答案,我想先回顾一下自己在书店的原初体验。
当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经常从祖父母那里拿到零用钱后(我老早就知道,只要自己一出现便能拿到零用钱),便紧握着这些钱,冲着“三月书房”所在的寺町大街走去。当时的我沉迷于小众漫画,所以酷爱漫画杂志。之所以经常光顾三月书房,也因为这家书店虽小,却摆满了这类漫画。
书架本身就构成一种世界观
三月书房伫立在商业街的入口处,书店内周刊杂志和文艺杂志略显憋屈地紧密排列着。我带着紧张的心情踏入与喧嚣的商业街截然不同的寂静无声的店内。书店大约33平方米上下,用书架将空间分成左右两边。第二代店主宍户恭一先生总是叼着烟斗坐在最里面的柜台处。右前方摆放着漫画,右侧中央则放满了文库本(全集或丛书)。拐角处的玻璃书架上郑重陈列着各类歌集。书店左侧的书架则是关于无政府主义和音乐方面的专业书籍。每个书架都塞得满满的,书籍似要被挤出来一般,略显杂乱,但只要用心察看便会注意到,每一本书都与相邻的书籍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书架本身就构成一种世界观。
当时的我,兴趣范围十分狭窄,对现代短歌的歌集、杂志《爵士乐评论》等都不感兴趣,或许三月书房书架上摆放的八成以上的书籍我都视若不见。但只消看看自己信任的漫画书架——其他的书店很难见到的一些个性派作家的作品也都庄严地摆放在书架的中心——我便能猜想到,其他书籍也都是在店主精准的美学标准下甄选出来的特别的存在,因此,哪怕不知道是什么书我也深感佩服。就凭“能摆放在这家书店”这一点,便足以证明这“是一本好书”。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也大大刺激了我的好奇心。
当我在店里看到面向儿童的月刊《许许多多的不可思议》时——当时的我已经过了看童书的年龄——便不可思议地受其吸引,一口气全都买了回来。《我是盆栽》特辑讲述一个扮成盆栽小和尚的奇男子依次走过东海道五十三驿站。仔细阅读下来,那份感动令我至今难以忘怀。我也曾因中意富有魅力的装帧而买下《杉浦茂漫画馆》。如此,在三月书房购买的书籍,仿佛总有些地方互相发生着关联。这样的惊喜与感动才是真正的“学习”。在像牛奶一样被送来的书籍中,人们很难奢望能有这样的体验。
一册一册的书籍都是被精选出来的,纵观任何一个书架都看不到没用的书籍标题。
书店是学习场所,这并不是比喻,而是历史事实
于我而言,三月书房能让我遇见未知世界,是个真正学习的地方,也是我的老师。我说书店是学习场所,这并不是比喻,而是历史事实。
活跃于江户时代(17~18世纪)前期的京都籍画家住吉具庆在《都鄙图卷》中描绘了市民在书店二楼努力读书习字的样子。另外,据《江户的书店——近世文化史的侧面》一书的考证,江户时代在京都经营书店之人,“以这个时代的学问水平来看都是属于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人”。书店在当时兼有出版社和中间商的作用,它“向社会提供作为上层知识分子精神产品的书籍,也是向上层人士反映商人的经济活动以及庶民文化新动向”的媒体。
曾经的三月书房也以书店二层为会场,召开店主举办的“现代史研究会”等学习会,开放书店作为街区居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最近,书店内的研究会和茶话会再度兴起,似在无意识地回归往昔书店的形态,这让人觉得颇有兴味。
许多人长时间停留在一点也不宽敞的空间里,书店的魅力与库存量是不成正比的。
“要让书籍之间互相关联,他们才会拥有生命”
在书店数量急剧减少的关西旧书店业界,2009 年却新开了一家名为“善行堂旧书店”的书店。店主山本善行先生也是三月书房这位老师培育出来的读书人之一。
“我很早就开始光顾那家书店。与其说是书店,它更像是学者的营生。每次看到宍户先生静静阅读着某本书籍的样子,我就想早些回家看书。”
“最初,我看不懂的书很多。感觉排列在书架上的书籍没有太大变化。但人的看法是会改变的。每次去完之后,自己的阅历便会增加,那样便能看出变化了。总而言之,只要一去那家书店,我整个人便会生机勃勃。所以当我创办《sumus》这份同人杂志时,就首先采访了宍户恭一先生。亲身听到宍户先生用他独有的表情和姿态说出“书籍是有灵魂的”这句话,并深受启发。对眼下经营旧书店的自己来说,这话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书籍是有灵魂的”,宍户恭一先生的这句话还有下文。在此,我将引用《sumus 创刊号· 三月书房特辑》中记录的采访内容:
“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喜欢书籍。因为书是生活的食物,是一种生物,它拥有灵魂。光是一本书“砰”地出现在面前是不行的。要让书籍之间互相关联,他们才会拥有生命。”
哪怕是销量不好的书,只要摆放的位置合适,它便能照亮自己和相邻的书籍。顾客通过这些被书店员工“编辑”过的书架,便能自然地扩展兴趣和知识。宍户恭一先生正通过三月书房这家书店实践着这种可能性和价值。
不知道销量好不好的情况下,选书的基准便是想卖不想卖
三月书房不拿“销量好就行”作为选择商品的基准。
在出版流通的世界里,有一种被称为POS的数据。中间商一般利用这个数据来决定分配什么样的书籍给每家书店。在这个系统的管理下,我们的购买群体不是作为一个个顾客或者读者,而是仅仅被当作一个数字。我们拥有了庞大的选项和一点不浪费的系统,但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失去扩展自己世界的机会与超越购物层面的体验。
再次回到早川义夫的著作上来。据说,某家大型出版社的销售人员拜访某家小书店的时候,一面展示大型书店的销售数据,一面逼迫道:“销量这么好的一本书,你们却没有订购,这是为什么?”把这家书店的店长都弄哭了。其实对于小书店来说,书是不是好卖跟实际销售的数量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更何况从全国的销售数据中计算出来的最大公约数与地方小书店的销量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位店长对于无论如何都无法拒绝订购一本原本不想订购的书籍,实在感到非常困惑。针对此事,早川是这么说的:
“在不知道销量好不好的情况下(实际上谁都不知道),选书的基准便是想卖还是不想卖。”
原本所有的小店都应该扎根于店主及其工作人员的人格和品性。但当下的人们时常会忘记这个理所当然的事实。
我在自己的书店(惠文社)担任店长已经有了些时日。即便是现在,我也会为了学习时而拜访三月书房。如今的柜台上坐着第三代店主宍户立夫先生。他会以独特的电子杂志形式向顾客定期发送出版业界的新闻——如《三月书房贩卖速报》《近来好卖的书》《最近身陷麻烦的出版社》《多行不义必自毙——京都书店的小道消息》等等,电子杂志上的文章用淡淡的口吻讲述着业界的内幕,光看标题便能联想到店主玩世不恭的品性……但实际光顾书店后,却经常看到宍户先生亲切招呼顾客的身影。
现在,我经常在店里同宍户立夫先生聊上几句,然后他便会识趣地推荐道:“你看过这本书了吗”“这本书是专门替你留着的”之类的。从前的我从三月书房的书架上学习,现在可以直接向店主请教。这家书店还有很多我要学的东西,真可谓永无止境。每次交谈都有许多我未知的事情,所以每次当场回答“是吗”“我还不知道呢”就已经令我精疲力竭了。但我想,宍户先生教给我的东西,一定会在某个时候派上用场的。
(本文摘自《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文字部分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日)堀部笃史
译者:徐萍
出版时间:2018年04月
消费至上的时代,你是否厌倦了统一的超市、假时尚的连锁商场,还有文青过度的大型书店?在渐趋一致的风景里,还能牵连起人与人的交流、保有文化力量,让人心甘情愿掏钱消费的,莫过于隐藏于街头巷尾的独立书店了。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独立书店又该如何生存呢?“世界十佳书店”之一、京都文青圣地京都惠文社一乘寺店店长堀部笃史试图通过对街区小店的探访找寻答案。
本文编辑:王一
08月04日18时| 评论
网购的妙处,在于有时候会在不经意种发现好书。这种惊喜,往往是看着琳琅满目的蛋糕所难以体味到的。
05月24日15时| 评论
书店阅读让你觉得在城市之外!很多专业的书店,缺乏创新,一定程度流失部分顾客。时代变迁,技术进步,阅读之心依存。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