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近年来,中国少儿图书市场上兴起了科普出版热,而其中引进类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美国《出版人周刊》(PW)记者Teri Tan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在专刊中介绍了国内几家出版社近几年推出的大获成功的少儿科普图书,同时她也指出,中国出版商也已经开始积极挖掘本土原创的科普内容。本文系PW与百道网合作推出的“PW‘2018中国少儿出版’专刊”中的文章。该专刊已于3月12日在美国由PW出版,面向PW的全球用户发行。
PW以两个版面的篇幅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少儿科普出版
在中国市场上,提起科普童书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畅销书:《神奇校车》。这本书自2010年出版以来一直是童书畅销榜第一名,在当当网上平均每年销量接近50万,仅去年双十一当天,当当网仓库就发货约25万册。
迄今,蒲公英童书馆已经翻译引进该系列图书68种。版权部经理静博说,“作者能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浅显语言讲出来是这套书受欢迎的关键。这种能力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很难找得到的。”团队还从德国引进了《我是创想家》。
《我是创想家》是蒲公英童书馆在2014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发现的,这是一套创意手工书,全系列以26个字母为线索,选取26个词汇作为每个分册的主题,用极具创意的方式教孩子们做手工。静博说,“除了优质的内容,这套书多彩而引人注目的设计也吸引了我们。在2017年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推出以后也得到了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关注。”目前,这一系列图书已经出售了5000多套。
蒲公英童书馆还曾引进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和丹尼尔•米热林斯卡夫妇的《地图》《地下•水下》,以及罗伯特•E•韦尔斯的《妙想科学》系列。静博介绍,“《妙想科学》通过比较——大与小、快与慢、老与幼等——传递了一种独特的学习理念,这一点吸引了孩子们、家长和老师。”
新蕾出版社初涉入科普图书领域推出的作品是从法国纳唐出版社引进的《科学帮帮忙》系列。这套书共16册,主要聚焦父亲在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新蕾总编辑马玉秀介绍,“这是一套能加强亲子关系的科普图书。”原版是翻翻书,新蕾社在2016年翻译引进后进行了重新设计,并附赠材料包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价格也低了很多。新蕾社还引进了学乐的“Discover More”系列。
对新经典来说,大获成功的童书之一是从德国引进的《一粒种子的旅行》。新经典旗下童书品牌“爱心树”总编辑李昕说,“2010年这本书出版时,中国市场上鲜有糅合科学知识和艺术美感的童书。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对这本书非常肯定,后来入选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新经典的另一套畅销科普书是《走进奇妙的几何世界》系列(全6册),自2016年上市以来销售了95000册。上市之前,童书团队花了大量时间琢磨合适的中文书名、序言以及营销策略。李昕说,“几何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它又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家长很难给孩子们解释。因此我们想到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比如通常人们喜欢在圆桌上举行会议,而不是方桌——来推广这本书。这一策略成功地引起了大众对这本书的兴趣。我们在零售和社交平台等各种渠道上都对这本书进行了大力推广。”
北京若晴文化传媒图书团队负责人刘迁指出,中国图书市场上科普图书越来越受欢迎,但在畅销书榜上引进类图书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他说,“很难找到国内科学家来做科普童书。他们的著作对孩子们来说太高深了,简单地通俗化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问答体仍然是很多儿童科普图书的首选格式,尽管孩子、家长和老师已经厌倦了这种格式。”刘迁团队正在筹备出版一套原创科普系列,暂定于2019年推出,他希望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满足市场需求。
蒲公英童书馆即将推出一部关于货币和流通的系列绘本,计划出版六册。静博说,“科普童书出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怎么向特定年龄段的孩子传递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正确、真实的信息。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决心出版原创的系列图书来填补市场空白。”
在新经典,科普书已经成为公司重要业务板块,2016年6月他们专门组建了一个儿童科普图书编辑部。“虽然中国不乏科学作家,但要找能为孩子写作的人就是另一回事了。” 以有趣、活泼、令人愉快的方式传递严肃、严谨的科学知识,同时格式、插图和设计又要适合儿童,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李昕指出,“跟国内的作者合作,我们不仅需要评估他们的专业能力,还要看他们的作品是否适合孩子。”
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市场拥有成熟的绘本和科普出版传统,要达到与之相同的创造力和创新水平对中国出版机构来说是另一个挑战。李昕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如何保持作品的中国特色?如何让这些作品在国际上被接受?这是我们新成立的儿童科普图书编辑团队在绘本出版上所肩负的责任。”
《不做不知道,科学真奇妙》是新蕾社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原创系列图书,是央视科学益智电视节目《正大综艺·脑洞大开》的配套科普读物。马玉秀介绍,“我们(在书中)保留了精彩的科学实验和原理讲解,同时补充了很多国内外的应用案例。这套书把实验和科学探索带到课堂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增加了原创电视节目的价值,使其更受欢迎。”
中国的科普出版自早期的问答体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让问答体这一出版格式风靡的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
马玉秀提到,科普出版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基于付费模式的知识服务大量涌现,从成本较低的在线课程到高端的实地考察旅行,所有这些都吸引人们通过非传统的方法获取知识。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通过声音或视频来传递知识比通过书本更快、更容易。”而从需求侧来看,马玉秀发现,“这些创新、高效的方式已经改变了有关知识获取的传统思维。”
马玉秀还注意到科普内容在格式和传递方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让该类型图书更加流行。“如今内容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并在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科学思辨能力。所以科普图书现在面对的是年龄更小的受众。”从个人角度来看,马玉秀觉得科普出版很有意思,部分原因是她能够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静博另外指出,现在的父母和孩子能接触到国内外大量优秀的童书,因此对图书品质更为挑剔。“这也促使出版社制作更具吸引力和附加值、格式和风格独特或应用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的图书。”但是,静博也重申,“撇开风格或者技术,整个出版的前提是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内容为王’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到今天仍然适用。”
PW专版介绍中国少儿科普出版现状
原文链接:Children’s Books in China 2018: The Rise of the Pop-Science Segment in China
(封面图片来源:“新时代杯”2017时代出版·中国书店致敬活动·广州购书中心天津店,本文编辑 晨瑾)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