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李景端专栏】傅雷翻译出版奖从2009年设立以来,坚持了每年评奖,覆盖面也走出北京,扩及沪广各地,从中表彰了一批法文佳译,发掘了多位有翻译潜力的译者,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
在本届参评的65位译者中,80年以后出生的占53人,90后的有3人;在获奖的3人中,80后就占2名。再看近年来在译界较具影响的年轻译者,诸如傅雷翻译奖往届得主俞佳乐、曹冬雪,本届获奖者林苑、马洁宁,紫金文学奖往届得主赵苓岑,以及网上以网名“落之秋”出名的年轻作家兼译者但翰松等,前5位都是法文的,这恐怕也不是偶然。这一批人,不仅年轻,而且译著甚丰,每人都已有七、八部译作问世。
身为翻译出版人,我也曾参与和组织过多项翻译评奖,回想这些经历,对翻译评奖,在可喜之余,难免也有感慨。
一则,当下对原创文学的奖励项目甚多,翻译奖项却太少。除了茅盾和鲁迅文学奖之外,各地以地名或古今著名作家命名的文学奖不下几十种,相比之下,翻译文学奖明显太少。现在称得上文学翻译奖的,只有鲁迅文学奖和江苏省紫金文学奖中的翻译作品。有几届这两个奖,都出现过翻译奖空缺。奖本来就少,再来个空缺,译者获奖的机会更少了。至于傅雷翻译出版奖,是由法方主办和出资奖励,重在图书内容,而非完全以翻译水平为评审标准,而且每届只评3本法文书,这难免有局限。为此,希望尽快增设翻译奖,多给年轻译者表彰和鼓励。
二则,既要奖励出版社,也要奖励国内译者。近些年为了推动“走出去”战略,国家设立了多种基金,奖励成功“走出去”的出版社或外国翻家。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主持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奖励外销图书的外国翻译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已签约出售版权的出版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主持的“中华学术外译计划”,主要补贴与我国合作的外国机构及外国译者。不乆前,京东集团设立的京东文学奖,最高一项奖金高达50万元,而且也有一本翻译作品获奖。这是首次有民企展现对文学翻译的支持,是个好现象。以本届傅雷翻译奖获奖的10种书为例,其中有5本是新经典、九久、三辉等民营文化机构参与制作出版的。希望民企不局限于能获奖,也应该参与设奖和颁奖。更期盼其他有实力的民企,也积极投入到支持和奖励译者的行列中来,为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各尽其责。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17牟11月30日)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