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他把整个人生智慧都放在艺术里——《丰子恺艺术四书》编辑手记

作者:牛瑞华   2017年11月2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此次出版的“丰子恺艺术四书”大多编选自丰子恺先生在这一时期的启蒙论著。《美的情绪》选自丰子恺先生的第一本艺术史论《西洋美术史》外一篇“西洋画派十二讲”;《认识建筑》选自《西洋建筑讲话》;《认识绘画》中的16篇绘画类文章分别出自《绘画与文学》《艺术丛话》《艺术漫谈》《艺术修养的基础》;另外一本《慈悲的滋味》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漫画精选,选自《缘缘堂随笔》系列,收录散文58篇、绘画作品59幅。


《丰子恺艺术四书》实拍图

前段时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展”,据说排队的人从天安门一直排到了王府井,真叫一个火爆。慕名而来的,除了艺术爱好者之外,更多的是像我这样带着孩子来感受艺术氛围的家长。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之中,冷眼旁观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不过是凭自己的喜好随意观之,真正懂得鉴赏的人并不多。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说过,“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畴,不是一种内在的涵养”。

这也可以说是我策划这套“丰子恺艺术四书”的初衷吧。对我们这代的大多数人而言,“艺术”或许只能停留在一种无奈的“知识范畴”。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及早地启蒙,“艺术”却可以成为一种自内而外的修养。

1

从“讲义当著作”到“著作当讲义”

——丰子恺艺术论著的渊源

很多人听说过“丰子恺”这个名字,也许归因于一些热门公号里的鸡汤文字,最有名的可能是那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如果你对丰子恺的认识仅限于此,那就太狭隘了。

翻开丰子恺的百度百科,你会惊叹,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多才多艺!

他不仅是开风气之先的漫画家、知名的散文家,还是翻译家,《源氏物语》就出自他的译笔。

而且,他还有个大家不太熟悉的身份——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创办过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家开设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并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浙江大学出任美术教授,建国后还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记得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说过,“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一是,讲义当著作;二是,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

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国立艺专,从图画教师逐步成为美术教授、知名画家,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著作,成为当时青年学生必备的艺术启蒙教材——

《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年)

《缘缘堂随笔》(开明书店/1931年)

《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

《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

《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

《艺术漫谈》(上海人间书屋/1936年)

《艺术修养的基础》(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

……

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如此评价丰子恺的艺术论著,“在三十年代,子恺兄为普及音乐绘画等艺术知识写了不少文章,编了好几本书,使一代的知识青年,连我这个中年人也包括在内,受到了这些方面很好的启蒙教育”。

我们此次策划出版的“丰子恺艺术四书”大多编选自丰子恺先生在这一时期的启蒙论著。《美的情绪》选自丰子恺先生的第一本艺术史论《西洋美术史》外一篇“西洋画派十二讲”;《认识建筑》选自《西洋建筑讲话》;《认识绘画》中的16篇绘画类文章分别出自《绘画与文学》《艺术丛话》《艺术漫谈》《艺术修养的基础》;另外一本《慈悲的滋味》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漫画精选,选自《缘缘堂随笔》系列,收录散文58篇、绘画作品59幅。

具体内容,稍后一一介绍。


2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

他敢于将自己的观点渗透进具体绘画描述中

在丰子恺看来,“绘画是以时代精神与文化为背景的,是一时代的人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是画家的思想、人格的表现。故各画派的分别,不仅是表面的差异,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不是向来不留意于画的人所能一望而知的。所以要获得鉴别画派的能力,必先具有一点绘画鉴赏的素养。这素养越多,对于绘画的理解越深”。

从形式上看,《美的情绪》是在梳理西方绘画流派的递变,但实质上,这本书更多的是丰子恺个人艺术素养和艺术观点的展现。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丰子恺对西洋绘画做出了最直观的评述,他敢于将自己的观点渗透进具体绘画描述中,而并不是一味迷信于西方人士的解读。

比如,讲到创造后期印象派的四大画家塞尚、梵高、高更、卢梭,在分析他们的作品的同时,丰子恺还总结了四人的生涯:

“同他们的艺术一样——都是奇特的:第一个是绘画狂者;第二个是拿剃头刀割耳朵的疯人,且终于自杀的;第三个是逃出巴黎,到未开化的岛上去做野蛮人的;第四个是世间的珍客。”

正是因为渗透了大量个人的观点,原本枯燥的艺术论著充满了谐趣和故事性,现在读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有着极强的启蒙意义。

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经典的西洋美术流派,大家耳熟能详的欧美画家和代表作在这儿都有呈现,内容既系统又接地气,很适合包括我在内的喜欢艺术的门外汉。


3

《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

如何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充实有趣

有一位朋友说过,“一个人怎么才能把生活过得充实有趣?其中最有效的一条就是绘画。”

对于绘画,如果你只想停留在欣赏层面,看《美的情绪》就够了。如果你想再进一步,那就推荐你看看《丰子恺艺术四书》的第二本——《认识绘画》。

《认识绘画》是一本极好的绘画启蒙读本。书中会告诉你很多实用的知识,比如:

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

为什么基本的绘画练习总要以人体石膏像为对象?

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

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

……

作为艺术大家,丰子恺回溯到启蒙阶段,讲述如何向绘画这门艺术跨出第一步。

他不仅介绍了形体、色彩、构图、工具等绘画入门的基础知识,还从宏观角度讲解了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欣赏绘画艺术,为读者培养艺术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4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伟大的建筑,往往能从直感上给人一种启示”

丰子恺说:“原来美术共有四种,即建筑、雕塑、图画和工艺。”

可见,在丰子恺心目当中,建筑是美术分类里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丰子恺还说:“伟大的建筑,往往能从直感上给人一种启示,使人心暂时远离颠倒梦想的苦恼,而回顾生命的本源。”

可见,在丰子恺的心中,建筑关涉的不是构造和材质演进,而是心灵和历史的变迁,所以认识建筑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情。

在《认识建筑》中,丰子恺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积淀,从细小之处入手,将建筑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关系细细分析,娓娓道来——

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

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

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

为什么现代建筑越建越高,却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

……

如果你是建筑的门外汉,这本书会给你一双认识建筑的眼睛,下次旅行时你就可以一改“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单调模式,而是静静走入其中,感受历史建筑的艺术气息。

如果你是建筑爱好者,这本书会带你“窥察期间人心的变化”,增加一些对建筑的人文思考。你会发现,建筑科学高冷的面貌会逐渐变得温暖起来。


5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

“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画笔之上”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无声的画。”

可见,艺术门类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界限,这一点我们在编辑《慈悲的滋味》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作为漫画家和散文家,丰子恺善于融绘画、文学两种艺术于一炉。他的漫画中融入了诗的意境,散文中充溢着漫画的意趣,漫画艺术已经深深地浸润了他的散文创作。这也使得丰子恺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慈悲的滋味》的编排方式很好地体现了丰子恺“诗画一家亲”的风格,收录散文58篇、画作59幅,从“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三个面向,展现了一代艺术大师既洒脱又悲悯的人生情味。 

比如漫画《爸爸回来了》中,孩子戴着爸爸的礼帽,穿着爸爸的大马甲、大皮鞋,一手拿着爸爸的拐棍,一手提着爸爸的皮包,一脸的调皮和喜气,虽然父亲没有出现在画面中,但可以想象得出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定是极为融洽的。

与之搭配的散文《儿女》,便写到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炎夏的下午,他回到家中。第二天的傍晚领了四个孩子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 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简简单单的叙述,却营造出极为恬淡的天伦之乐的氛围,一幅儿女绕膝的温馨画面便立即展现在读者眼前。

《慈悲的滋味》可以改变很多人对丰子恺的印象,正如郁达夫先生所言,“人家只晓得他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画笔之上”。


6

定位/设计/制作

如何体现丰子恺艺术和趣味的一生

丰子恺说,“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

对平常人来说,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短暂逃离,趣味是对日常生活的偶尔调剂。但对丰子恺来说,艺术和趣味就是他的全部,他把他的整个人生都放在了艺术里。

作为编辑,为他人做嫁衣,既是无奈,又是乐趣。一套图书的问世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尝试,才会呈现出最后的面貌。

在编辑“丰子恺艺术四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展现丰子恺艺术与趣味的一生?

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心中并没有十分清楚的图形,但很清楚自己不要什么。我们心中的预设,这套书不应该是当下流行的“鸡汤式”,有着长长的标题和浓艳的包装;这套书也不应该是传统的“学术式”,像一件件布满灰尘的民国长袍。

慢慢地,一个词汇在我们心头浮现:“寂静调柔”。丰子恺的艺术和趣味,就是一种“平淡有味、安静有力”的感觉。所以,就应该应该走一种经典而又不失时尚的路线,从书名确定、文章编选,到配图风格、设计装帧都要一以贯之。

先说书名。就拿《美的情绪》来讲吧,其内容取材于《西洋艺术史》外一篇“西洋画派十二讲”,曾有版本把这些文章打散打乱,抽取出部分内容,命名为“如何读懂***”。我们觉得这不是丰子恺的风格,但如果沿袭《西洋画派十二讲》又有些过于“民国长袍范儿”了。最后的名字“美的情绪”源自书中的一个章节的论述,“塞尚艺术的哲学解释”——

“认识事物的纯真的形态,就是把事物从一切偶然的兴味上及实用上拉开而观看,也就是使事物脱离与人类的后天的交涉,而观看其原来的真相。对于事物的 Significance,不可做当作手段的 Significance,而当作事物自身的存在的 Significance 而感受。田野不当作田野,小舍不当作小舍,而把它们看作某种色与线的结合。不懂得这点的画家,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作出联想的媒介物的绘画,以通俗的实感的兴味来欺骗观者。这种绘画,即使有美的自然的“再现”,可是绝对没有激动美的情绪的 form。”

“美的情绪”,多好的词汇,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统观西洋画派十二讲,丰子恺先生正是在用一种美的情绪,帮助读者梳理西方艺术的流动脉络。

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确定了这个主书名,然后副书名用了“西洋画派十二讲”。现在看来,两者搭配得还算自然,一个渲染情绪,一个讲述事实。

再说配图和用纸。鉴于当时写作和出版年代的限制,丰子恺先生的很多艺术论著,都是没有配图的,哪怕是《西洋美术史》这样的作品。在考虑配图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顾虑倒不是资源,而是成本。说实话,现在图库资源特别丰富,问题是配图之后,就需要很好的内文纸张全彩印刷,最后出来的产品在价位上肯定要高于丰子恺先生之前的作品。

问题还是回归到产品定位上来。最后我们明白了,这套书不是那种看完就扔掉的快消品,而是适合放在书架上长久阅读的经典作品;我们的编选也不是那种严肃的学术作品,而是适合成人也适合年轻读者阅读的艺术启蒙读本。鉴于这两点考虑,我们不仅花费了相当的成本从图库购买图片,还订制了带涂层的艺术超感纸来印刷内文。

也是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在设计上也有了成熟的思路:封面由正封和腰封两个部分来呈现。正封走极简主义风格,采用素朴的特种纸,除了书名和核心信息之外不放多余文案。图像元素则统一体现在大腰上。为了便于翻阅,我们在装帧上采用裸书书脊,锁线装,可以让读者180度平摊。


作者:牛瑞华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