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一部认知心理学权威著作的一波三折与起死回生——《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的十年翻译出版之路

作者:邓斯乔   2017年11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17年底,经过三年多的酝酿,十三五规划重大科技项目中国“脑计划”将启动。据悉,针对这一计划,国家将投入60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的神经基础、脑的重大疾病,及人工智能。在这一背景下,近期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了这一领域的权威图书《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

《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美] 爱德华·E.史密斯(Edward E.Smith)、斯蒂芬·M.科斯林 著
译者:王乃弋,罗跃嘉 等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认知神经科学,或者叫“脑与认知科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成立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到2006年科技部把脑与认知科学作为前沿学科领域之一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再到2012年初,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中国第一家“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中国的认知神经科学虽然起步较晚,研究人员较少,但依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2014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专门参观了脑与认知科学实验室。今年年底,经过三年多的酝酿,作为重大科技项目列入了我国的十三五规划的中国“脑计划”也将启动。据悉,中国“脑计划”国家将投入资金600亿元人民币,其最核心的内容叫一体两翼,“一体”,即要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的神经基础;“两翼”,一个是脑的重大疾病,另外一个则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期,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了这一领域的权威图书《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

《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是一本反映认知心理学最新研究趋势和成果的教科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爱德华·E.史密斯和斯蒂芬·M.科斯林编写,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罗跃嘉,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硕士生导师王乃弋翻译。在过去十年中,认知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一直没有著作对这些重大发现和理论进行总结、介绍。而这本《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则是“目前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把神经科学充分融入到认知研究的一本不错的教科书”。正如本书译者罗跃嘉教授所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脑计划”的推广普及,及培养学术骨干全都有着重要意义”。

百道网:作为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专家,您认为《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这本书在目前的同类著作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 

罗跃嘉:现代心理学从19世纪末开始,迄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它经历了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这本书恰好阐释了整个转变过程。虽然书名叫《认知心理学》,但它的副标题“心智与脑”恰恰反映了这一转变,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把神经科学充分融入到认知研究的一本不错的教科书。

目前在国际上,还有一本教科书也是不错的,即由美国诺顿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出版的《认知神经科学》,它的副标题是“心理的生物学”,或者叫“心智的生物学”。我觉得这两本书应该是目前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容较好且广为熟知的教科书。

百道网: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为什么?

罗跃嘉: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心理与脑的结合。相对其他书来说,这本书不仅包含了最新研究趋势,且内容更加全面。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在于,书中的研究手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丰富。从研究技术上来说,以前的心理学是做一些行为研究,但本书中所涉及的技术十分丰富,包括脑成像、脑电、临床方面的脑损伤,及神经计算,电磁信号、认知药理等方面。

第二个特点,本书是按照人类的认知过程的顺序作为书的主线。比如说我们对待一个东西,首先要去感知它,然后要注意它,最后进入我们的记忆,然后再进行精细的加工,当然这同时和情绪有关系。另外还要进行一些高级的思维,包括决策,推理等等,最后我们跟旁人分享,会涉及到语言。所以使用这样一条主线,更符合我们认知的过程。

情绪认知在以前的心理学的研究中是相对分开的,有个说法叫做“知情意”,“知”是认知,“情”是情绪,“意”为意志,这是三大部分。这本书把情绪与认知作为一个重点,因为现今的观点认为,情绪与认知应该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进行认知的时候,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或者说情绪也会对认知产生一些影响,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本书专门有一章,把情绪和认知结合起来讲述,这好像在其他书还未看到。

另外,本书还有一章讲“执行控制”。执行控制目前也是认知科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人脑的高级功能——协调。它把这种复杂的行为和认知协调起来,形成有一种目的过程。

第三个特点是相对其他教科书,本书对记忆的讲述更加深入。我们都知道学习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教科书只用一章讲述“记忆”,但本书把长时记忆和短期记忆即工作记忆,分别进行描述。

百道网:您怎么看待这两位作者在认知神经科学以及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成就?是否在中国学界也引起足够的重视?

罗跃嘉:这两位作者或者叫主编,都是美国心理学界很有名望的学者。爱德华·E.史密斯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于2012年8月因脑癌去世,享年72岁。他在90年代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1999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威廉·詹姆斯研究奖(William James Fellow Award)。威廉·詹姆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他相当于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以他命名奖项,应该是美国心理学的最高奖。

爱德华·E.史密斯在80年代就掌握了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具体来说是我们叫做“磁共振”的脑成像技术。他的研究领域也包括“记忆”,特别是工作记忆,还包括学习、老龄化、老年性痴呆,以及精神分裂。美国心理学家成为院士的很少,据我所知应该不到十位,史密斯应该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学者。

另外一位作者斯蒂芬·M.科斯林,我更熟悉一些,科斯林本人主要研究心理想象、视觉,和心理行为的个体差异等等。科斯林教授提出脑的顶部系统(top brain)和底部系统(bottom brain)的概念,也曾提出过其他有争议的新观点。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任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也曾任职哈佛社会科学系主任。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又到斯坦福大学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目前在美国凯克研究院任职,这是一所比较有意思的学校,位于加州的克拉蒙特。凯克研究院是美国一家比较顶尖的私立学校,或者叫做精英级研究型学校,曾经还有个外号叫做“哈佛颠覆者”。凯克研究院是一所开放性的学校,本身没有实验室和图书馆,但是它会在全美甚至全球聘请最好的老师,也会组织学生到美国各地和海外的学校进行学习,所以它的办学模式是比较有争议的。科斯林教授正在负责密涅瓦(Minerva)项目,这对他来说可能也是一个挑战,或者说是一个创新。

很遗憾史密斯教授在12年就去世了,据我所知他去世之前没来过中国。我和科斯林教授主要还是通过邮件联系,所以在国内,大家知道他们的应该不是太多。70年代末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叫赫伯特·西蒙,他于80年代中期接受中科院心理所邀请来华系统讲学,是第一位来中国传播认知科学的著名学者。2002年时,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内曼教授,获得了经济学的诺贝尔奖,他也于2004年来华参加国际心理学大会。另外还有位在中国比较影响大的神经科学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杂志编委,曾经做过最强大脑的总评委的罗伯特•戴西蒙,他是MIT脑科学研究院的院长。还有一位是去年最强大脑的总决赛邀请过的加扎尼加,他在中国翻译出版过《双脑记》,是我写的序。相对来说这几位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百道网:这样一本著作,是否只写给专家看的?如果更宽泛一点讲的话,哪些人还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

罗跃嘉:这本书应该说不是给专家看的,它是一本教科书,主要读者应该是学生。适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包括相关的医学,如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康复医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阅读。它实际上是一本学生看的教科书。当然,对中国的专家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比如搞科研和临床的专家,只要对心理学,对认知神经科学有兴趣的,应该都可以看。

由于本书的专业性比较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深了一些。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对大脑有兴趣的人,读一读也行。但它确实不是一本科普类图书,它是比较专业的,说这是一本教科书是可以的,当然说它专业书也是可以的。完全没基础的普通读者,可能也不会看这种书,因为里面的专业性还是比较强的。

百道网:请您讲讲在翻译这本书的前后以及翻译过程中,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罗跃嘉:这本书实际上拖延了,刚开始邀请我们翻译大概是08年,迄今快十年了。当时出版社找到我的时候,我也答应了。但因为我那时候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主要任务是搞科研,以发表英文论文为主要目标,所以时间上稍微拖了一点,差不多花了两三年时间翻译,在2010年就完成了这个工作。

虽然完成了,但当时出版社,可能有一些人事变动,出版事宜就搁置了。但这本书的另外一位翻译老师王乃弋,也是本书的主要的翻译者,她比较坚持,说我们还是继续。差不多到12年时,书稿已经几经校订。之后出版社让我联系作者来取得版权,我给两个作者都发了邮件。科斯林教授回了我的邮件,告诉我史密斯教授已经不在了,而且他刚好已经离开了哈佛大学,到新学校任职,也就没有精力来顾及这件事。

所以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本书只能半途而废了。后来好像是通过一位朋友介绍,教育科学出版社找到我们,又重新申报选题,由出版社联系版权。教科社时任编辑非常认真,还专门邀请清华大学的教授,对我们的书进行审读,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我们又做了修改。

这本书确实是经历这么多,所以最后还是能够出版,我也觉得有点奇迹,可以说一波三折,最后可以用“起死回生”形容。我觉得里面比较关键两个人的一位是译者王乃弋老师,还有一位就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当然,也要感谢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是集体的力量奉献给读者这本译著。

(本文编辑:June)

作者:邓斯乔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