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王健男—— 以工匠精神引领出版业人才建设

作者:王健男   2017年10月10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王健男 山东友谊出版社

山高人为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出版行业面临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在新形势下,只有走坚持质量第一,打造精品图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一支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出版社的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可持续的。当下,我国出版业能否顺利实现动能转换?如何深化供给侧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建设。倡导工匠文化,树立工匠精神,擎起“工匠精神”的大旗,在出版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认识准、跟得紧、做得精,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给出版业人才建设带来的新要求,也是出版业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 认识准: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本、立心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以人为本,让出版业的发展更有温度。换而言之,以人为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战略、把握时代脉搏的大智慧。过去,在传统经济结构中,特别是国有垄断型、要素型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并不苛求,符合要求的人也比比皆是,思想的陈旧和创新不足造成一定范围内出版物市场的混乱和重复出版现象多有发生。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新型人才培养加速提上了日程。今天,跨界竞争愈演愈烈,市场竞争倒逼着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出版转型升级,内容资源集聚是核心,技术实现手段是基础,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关键。尤其是出版业,亟需一批懂政策、精业务、敢创新、能担当的工匠型人才。据悉,《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三五末,集团培养造就5名左右能够引领企业跻身全国同类专业出版社“十强”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的人才来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迫在眉睫。

发展重在立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人之本,人才建设之道。无论“互联网+”如何多变,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责任都不能忘记;无论跨界发展怎样推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初衷都不能削弱,这就是工匠精神的认识之源。

出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要按照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编辑出版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精品。近期,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求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我们出版从业人员就要从讲话中找准方向,从《意见》中解读政策红利,在供给侧改革中寻找新动能、新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定位”,切实承载“文以载道,成风化人”的担当。

二、跟得紧:拥抱“互联网+”,立言、立传。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创新,是出版业工匠型人才建设的发动机。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闯难关,注重创新的有效性。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精准定制、精准定位、精准发力。坚持推进内容创新,用文化、思想统领“互联网+”出版的最新方式。按照山东出版集团的战略布局,到“十三五”末,建设成涵盖集团编印发供出版产业链各环节及多元化经营等所有业务组成部分的山东出版云平台,充分发挥“支撑、推动、驱动、引领”作用。

树立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理念,以“全产业链”思维对内容资源进行多媒体开发,包括数字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在线教育读物、电影、电视、动漫等。坚持推进产品创新,运用专业选择和智能分发的各自优势,全面提升新媒体产品的用户体验,努力打造体现社会责任与价值选择完美统一的内容生态。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选择出版那些揭示自然界真实规律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友好发展提供科学知识;在人文科学领域,选择出版遵循真、善、美规律和反映情怀高尚、情感纯朴、情绪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引导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等,最终目的是走出一条出版主业与多元化产业相互支撑、文化要素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打造山东出版多元化产业品牌。

要实现以上目标,更需要充分调动用人主体和人才的两个积极性,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好的选题需要好的创意,好的创意需要好的实施,突出文化企业特色,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多元化融合,打造山东出版多元化产业品牌,更要树立国际视野,开放理念,充分发挥工匠型人才的潜力,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最大化创造自身价值是企业不懈的追求。

三、做得精:永葆工匠精神,立身、立业。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互联网+”出版上也很形象,出版单位想要在“线上”获得一片红,就要“线下”蓄力、“线上”发力。

相比其他行业,出版从业人员更需要工匠精神,需要精益求精地打磨,力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文化的质地,力求大美无言、润物无声。这就要求我们务必踏踏实实地做精出版、锲而不舍地追逐梦想,避免出版人才建设“脱实向虚”。这就像《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在听到街亭失守、司马懿随至的探报后,起初心绪不宁,接着强作镇静,在离帐走向城楼的过程中,有大段的“摇板”,胡琴拉得快而响,唱腔则慢而沉。编辑出版的过程如同作品的再创作,容不得半分懈怠,唯有满怀敬畏之情,秉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方能有好的收成。古往今来,精品出版无不是精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结晶。当年,周振甫先生在编辑毛主席诗词时,改了两个错字:把《菩萨蛮·黄鹤楼》原稿中“把酒酎滔滔”的“酎”改为“酹”;把《沁园春·雪》“原驰腊象”的“腊”改为“蜡”。这成为出版界的佳话。从近期揭晓的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看出,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这是本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最为鲜明的特点。山东省委宣传部选送并获奖的《雪梅花》一书,大力讴歌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正是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这些优秀文艺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精品出版物无不是精心打造的,闪烁着工匠精神的璀璨光芒。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艺品如人品,出版业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为人之道。

牢记使命,立本立心,立言立传,勇于担当,这或许是出版业人才建设的“四梁八柱”,更是出版业人才建设的中流砥柱!


作者:王健男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