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杨新新——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杨新新   2017年10月10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杨新新 山东师范大学 研究生

数字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出版产业受到巨大冲击,2017年我国数字出版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融合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强劲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数字出版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等新业态。

《2013-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总产出由2006年的213亿元扩张至2010年的1058.4亿元,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俨然已经发展成数字出版产业的三大巨头。数字出版发展如此迅速,未来我国急需大量各类从事数字出版的人才,但目前国内高校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培养的人才质量远远达不到产业的发展需求。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其专业人才具有基本的编辑文本的能力、出版理论基础外,还要求掌握计算机技术,新媒体运营等相关能力。科技的发展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变革,而我国目前各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较为欠缺,其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及时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文将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型“复试互动”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指出研究的尚存空间。

一、当前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编辑出版专业是一门新闻、传播、图书馆、情报、中文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其核心课程为:图书学、编辑学、出版学、中国编辑出版史、知识产权法、书业营销学、编辑实务、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与网络出版等。但各个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新闻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和“中文”三大方向设置课程。课程设置详见下表:

注:数据来源为百度百科。

虽然我国的出版编辑专业的高等教育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并且正式开办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家,但是编辑出版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其学科归属并不明确。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根据高校自身的水平设置,将出版编辑专业归属于不同的学科下面:新闻传播学、图书与档案管理、中文等。虽然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对出版专业人才的要求,各高校相继开设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专业课程,但是虽然开设了专业课程,其学科归属不明确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跨学科多元化的教师较少。高校出版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师资力量的强弱有很大关系。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涉及到多学科的多元化教学,对于设置传统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来说,还要求教师有相应的数字出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媒介传播和新媒体技术等偏理工科的课程有所涉猎。有些高校就需要跨院系请教师来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就对高校的要求较高,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复式互动”培养模式的提出

数字出版时代最为看重的是出版人才的创造力和策划能力及其多元化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毕业前缺乏对培养个体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的指导,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由于缺乏数字出版相应的新媒体技术等知识,在就业时容易遭遇就业面狭窄,难以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需要重新进行能力培养,所以现行的培养模式急需改革。

基于此,本文提出“复式互动”的新型培养模式。“复式”,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概念,在这里借用来表达一种高跨度和多层级的教学方式,以课堂理论传授为基点,进行复式建构。向内,培养提高出版专业学生的文字能力、编辑出版理论基础和新媒体技术等基本能力;向外,培养学生对相关社会文化现象的表达、策划等综合素质能力。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程教学方式可采取课堂学习与分小组开创公众号实践的方式。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理论概念,通过观摩体会热点话题、分析影视剧,写成适于快餐传播的公众号小文进行推送,通过阅读和反馈情况,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而总结传播规律,检查理论学习的扎实度,自我体察自己写作和形象化表达的能力,进行图文和视频音频录制及推送,也借机提高了艺术欣赏能力和技术水平。一个小组组成一个微信群,文章推送前由课程导师进行修改,大家协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推送后再根据转发和留言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得出经验。师生、同学、社会共同完成“复式互动”。

第一,“复式互动”模式重在明确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学科。国家对未来学生的就业以及社会用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说,未来的培养应该把“培养目的”和“培养属性”区分开来。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从而对二级学科进行划分。从培养的方式上,从培养的目的上,以及未来毕业的走向上,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定位,有一个更为细致的二级学科方向的划分,使得学生本科学习期间接受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二,“复式互动”模式应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理论课程更离不开实践课。首先要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无论是从学理思维的培养上,还是未来应用实践的培养上,必须有一个深厚的理论功底做支撑,所以理论课要占有一定的比例。理论课在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达到少而精,对培养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技术的实践课程是数字出版时代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目前有些高校对新媒体技术的课程设置不够重视,这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一项过硬的“本领”来应对社会的发展。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实践课程设置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考评方式,不能让实践课程流于放羊或者仅仅是应付课程的设置而已。

其次是选修课方面,可以增加选修课的设置,多元的选修课能给研究生未来的发展有多元的学科触角。选修课的总数上达到一定的比例,有足够的空间和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第三,“复式互动”模式在教学形式上重在“研讨启发式”代替“灌输式”。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学还是摆脱不了灌输式教学,单方向的机械说教较多,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本科教育实现不了教学互动,无法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无从谈起。实现由灌输式的教学转向研讨启发式的教学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捷径。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影视新动向以及重大争鸣问题,变“知识传授课堂”为“探讨争鸣课堂”,从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学校和教师都应给学生提供更多自学、讨论以及创作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创新能力、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

第四,借助新媒体开拓“复式互动”培养模式变单一的培养模式为“复式互动模式”,这个“复式”是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将校园与互联网空间相结合。 “复式互动” 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利用网上的在线互动平台,以及新型的公众号学习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相关专业的公众号的制作、传播与建设中来。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手机APP等各种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使得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形式也走向多元化和多样性。

三、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出版人才培养建议

首先,高校应建立新型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为学生创建多元化学习方式,将数字编辑技术、数字版权保护知识、媒体运营与管理等内容制作为教学视频,让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开放教学,实现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身素质,有的放矢。

第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既有深厚编辑出版基础知识、又有精湛的数字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是目前的紧缺资源,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教师应及时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法律等专业学科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国际会议等开阔视野,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技能,做好知识储备。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产学研”的教育模式中提升专业教育。出版编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高校应加强校企联合,多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例如前文所述,公众号的建立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够加强师生的交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任何学科的发展和成长都要经过一个探索的阶段,通过不断的改革提升,这一新兴学科也会不断得到完善,出版专业人才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播的需要,出版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会为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与艺术行业提供更多具有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人才。


作者:杨新新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