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广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室主任
出版社的人才培训机制,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推进器和智力源。
出版是智慧型产业,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为己任。它对从业人员的人格素养、文化情怀、学术理想要求高,标准严,而反观当下的状况,不容乐观。
出版人才现状堪忧
忧之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出版形势变化大,人才智力跟不上;二是国家对出版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读者对精神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储备满足不了。
形势变化的特点,大抵有三:出版物载体变,多媒体、数字化、融合发展趋势强;市场渠道在变,多渠道销售,多元化服务,多地域覆盖,比如广西就面临着东盟各国的文化市场,面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出版人的追求也在变,出版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市场经济的赢利追求、功利色彩无时不在浸染、腐蚀出版人,导致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发生混乱,理想追求产生异化。少部分出版人对知识的庄重自敬、对生命的坦然自爱少了,对权、钱、色、欲的追逐多了。根器浅薄,未入品流,自甘堕落,自我毁灭。
出版要求高,人才满足不了,也有几点:人才断层是其一,操守平庸是其二,敬业减退是其三。
关于人才断层,存在”四多四少“现象,班子变换多而领军人物少,补充新人多而尖子苗子少,中高职称多而真才实干少,编辑老手多而专家人才少。关于操守平庸和敬业减退,有的人不把出版当事业,当使命,只当成市场、官场,捞一把,混一场,走过场。当今社会的知识总量快速增长,上承传统,下开新知,远瞻未来。而不少编辑的传统吸纳能量衰退,现实审视能力迟钝,未来感知能力贫弱。有的人既缺乏系统专业知识的熏陶,知识积累稀薄,知识结构失调,又缺乏自知之明,缺乏危机意识,徘徊在低水平的封闭忧患中,严重缺乏知识创新功力。有的人不思进取,满足于打卡上下班,只求完成任务,不思精进业务,因而出版社就可能出现多年不出精品,少见品牌影响力的现状。
培训机制亟需创新
当前的出版培训,有国家级、省部级、集团级、单位级,层层抓,力度大,成效也不可谓不小。但实事求是地说,或者敞开心胸说真话,有的培训真该好好反思,真需要好好地改进。简单说来,有时候、有些培训,存在某种完成计划任务,追求形式,显示政绩,低效、高耗,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期望价值、心理落差较大。有些培训喜欢讲大课,做大报告,请大领导、大专家,摆大场面,实效如何呢?很少有问卷调查,也少见过问,少见检验。有时候是言者滔滔,听者渺渺,你做你的报告,我想我的书稿,千条万条,完成考核指标第一条,千辛万苦,不实现利润,没奖金,最痛苦。
创新培训机制,应该在目标、方法、效果上严格规划,落实到位,抓出实效,抓出生产力来。
创新培训目标,就是提高“三性”:有效性、针对性、灵活性。实现“三果”:人才成果、精品成果,文化自信力、影响力效果。有效性要求不图形式,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对培训对象有帮助、有提高、有启发、有激励。针对性应该事先调查,现场答疑,充分交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短什么长什么。灵活性是指从实际出发,该大就做大动员、大报告,该小就做小范围、小专题、小规格,关键在精、准上下大力气,让听众有收获、有好评、有满意度。一句话,一切培训都应该指向重树出版的学术理想情怀,重塑出版的人格情操,重建出版的文化影响力。都应该让出版人明白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担当,出版人是文化的传薪者、文明的守望者、知识的生产者、智慧的传播者、思想的推崇者。舍此无出版之真谛。
创新培训机制的方法,可供选择的、可行的很多。目前推行的分层、分级、分类型、分课题培训的方法就不错。问题在于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来。要做到这“三抓”,这里尝试提出“四分”、“四为主”的方法,与出版同仁探讨。
“四分”指分类型指导,分专题研究,分选题评论,分课题总结。“四分”的要义,在于选准目标,精准发力,打有准备的仗,切忌一刀切,大杂烩,一锅端。
“四为主”是指,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以分散为主;短期突击与长期坚持,以长期为主;大会报告与小型研讨,以小型为主;专家讲学与专题自学,以自学为主。“四为主”强调自觉,贵在坚持,追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搞一阵风,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检验培训的效果,不能含糊,不应马虎,要实打实,打硬仗,有硬指标,有真功夫。比如,经过培训,要能够提出好选题,编出好书稿,锻造出品牌产品。归根结底,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出版良才。人才与好书齐飞,好书与好社同步,这才是培训效果的最理想境界。
检验出版人才,也不应过于模糊。这里结合出版规律,提出“四个能不能”:能不能提出有关出版社、出版物、出版市场的真实性问题?能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切中时弊的,有质量、有学术含量、有智慧当量的好问题;能不能去芜存精、去伪存真、打中要害,精准地把握当下出版问题的关键性实质?能不能探求到、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规律性方法?要抓住这“四个能不能”,并把它变成“四个能”,这是出版人才学养高低的体现,也是出版物质量高低的前提,甚至是出版改革能否“抓铁有痕”的员工检验尺度。
人才培养要持之以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朝夕之功,难登高峰。人才培养,难在坚持。
有人会问,出版人都是科班出身,有证书,有职称,还不算人才吗?是,也不是。
说“是”者,他们的确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般情境中的“人才”。说“不是”者,他们中不少人缺乏创新意识,缺少拼搏精神,缺失创业拓新的能力。
人才培训,人才培养如何持之以恒?这里提出“四个坚持”:坚持读书,坚持实践,坚持总结,坚持出好书。以出好书为评判标准。
关于读书。这个问题提得怪:出版人天天与书打交道,岂能说不读书?非也。编书不等于读书。我们说的读书,指有读书计划、读书札记,读书心得、感悟、报告,有的人热衷于手机浏览,自乐于微信推博,沉醉于朋友圈作秀,沉不下心,耐不住性,坐不稳屁股,一年到头难得从头到尾、细嚼品味一本好书。我们说的读书,还指读本专业范围的新书、好书,读本社的新书、好书,新书与经典联系读,本社与外社对比读,读多了,读进去了,就会悟出编辑之道,悟出灵性、慧根。
关于实践。这是一个关注当下的大课题。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改革,每天都有新风扑面,都有新知迸发,也有新问题交相涌现。读社会这本大书,读改革这本新书,这是实践的一大要义。实践的日常操练,是指要经常到书店、图书馆涉猎新书;要积极参加书展、书市,掌握新书资讯,洞察出版态势;要勤于参加研讨会、学习班,学习、交流、深化自己的认识;还有一点,要广交朋友,读人心、人言这本“活书”,像鲁迅所说,从活人的口上获新知。此外,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多与专家交朋友,从他们那里获得学术最新动态、新成果,获取新选题的灵感,酝酿、挑选出精品书的好苗头。
关于坚持总结。这里指从出版工作的实际出发,从人才的自我修炼入手,有一整套个人从业经历中的选题酝酿、发现、认识的“田野调查”记录,包括书市、书情调查报告,选题策划报告、选题精选计划、作者书信往来存真、书稿审读记录、新书编辑流程手记、新书出版资讯、新书评论撰写收集等等。总之,有一份个人学习、成长、成才、成功的“档案揭密”。这个工作很细、很烦、很熬人,因此也很难坚持。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编辑生涯,也拿不出来一套完整的、像样的“个人编辑档案”。这也是有的人终日昏昏、碌碌无成的原因。
说到总结,还应提到一点,就是要有编辑论文发表。这是广闻博取、业有专攻、术有新知的一种社会认知,也是出版人守望文明、求真扬善的社会回报。一提到写出版论文,有的人就很伤脑筋,大挠其头,非到评职称时才“屎急挖坑”,临时拼凑。有不少编辑一年到头没发表过一篇论文、书评,甚至书讯,有的人连一篇新书简介也懒得写,写不好。知识老化、退化、边缘化、破碎化,“四化”严重困扰,人才焉得成长?缺乏知识积累,缺少知识更新,不能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以其昏昏,焉能编出好书来?当前出版界低端知识产品充斥市场,苍白化、平庸化、劣质化产品轰炸读者,出版人应当扪心自省,耳鸣心跳。
坚持出好书是出版的永恒主题,是出版人的理想追求。好书缘自人才出。首先当然是作者要写好。不可否认,当此社会大变革之时,市场经济大潮扑来,不少作者心浮气躁,功利色彩严重,好书稿已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编辑有“慧眼”与“真心”。慧眼才能识珠,真心才能取得真经。作为出版人才的看家本领,要有好奇心、求知欲、敏锐度,要有辨识眼光、挑选能力,还要有精益求精、反复提炼、打磨抛光的功力,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才会把出版看成“第二次创造”,看成社会良知的“守门员”。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