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张新华——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北京印刷学院韬奋实验班为例

作者:张新华   2017年09月29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张新华 北京印刷学院

按照教育部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和北京市教委“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精神,2012年北京印刷学院与韬奋基金会联合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韬奋实验班”,在全国率先进行卓越出版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一、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诞生背景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之一。自2011年起,教育部陆续发布了在部分高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相关文件。2012年,“启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写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教政法[2012]2号文)。2013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为落实上级高等教育精神,北京印刷学院于2012年决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人才培养特区,发布《关于在部分本科二级学院试点开设实验班的意见》(印院发〔2012〕65号)文件。根据此文件,学院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开放式、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优势特色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实验班。编辑出版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影响力等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自然被列入人才培养特区。随后,北京印刷学院与韬奋基金会合作,以编辑出版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创设“韬奋实验班”,在全国率先进行卓越出版人才培养创新试验。邹韬奋是我国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和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韬奋基金会是我国新闻出版界唯一的公益性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秉承服务于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闻出版人才培养的宗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公益活动。以“韬奋”命名实验班,就是要以韬奋精神为指引,为国家培养热爱人民、传播优秀文化的卓越出版人才。

2012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按照择优选拔方案,从刚刚入学的12级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专业学生中选拔25名同学组建了第一届韬奋实验班,以后每年又从全校其他专业里选拔尖子学生补充生源。2016年6月,第一届韬奋实验班学生毕业。目前,北京印刷学院已经培养出两届本科生,另有四个年级的110余位本科生在校学习。

二、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自2012年以来,北京印刷学院围绕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出版强国建设和北京出版传媒产业发展,打破学科界限,强化协同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管理,培养具有强烈文化使命、宽广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传播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出版人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卓越出版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培养“卓越人才”“创新拔尖人才”和市教委“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精神,紧密围绕我国出版业全球化、数字化发展对卓越出版人才的需求,总结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多年人才培养经验,确定了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术道并重,以道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指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出版理想信念教育和出版专业知识教育并重,出版理想信念教育为本的培养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确立了卓越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制订出“韬奋实验班”的培养方案。所谓卓越出版人才,是指在当下全球化、数字化环境中,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强烈文化使命、宽广国际视野、创新传播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较之一般的出版人才培养,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信教育、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精神培养、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领导力创新力和传播力的提高。在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上,通过设置“通识课+核心课+模块化选修课”课程体系,使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共同提高,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文化创意策划、内容运营管理、数字出版传播三位一体的核心专业能力。更新教学理念,确立政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以学生为本,体验为先,开门办学,在做出版中学出版。

2.发挥协同效应,构建卓越出版人才的培育环境。打通国内外教育和学术合作通道,协同国家新闻广电总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出版集团等资源,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卓越出版人才培育环境。建设以校内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协同创新平台”,联合校外资源拓广人才培养渠道: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与地质出版社共建“出版融合发展联合实验室”“智慧型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与新闻出版总局重大办申请建设“新闻出版业高新技术与大数据应用综合实验室”;与中国版权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期刊学会分别成立“中国版权研究中心”“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中国期刊研究所”等研究中心;与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北京出版集团等国内顶尖出版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剑桥大学等校联合开办“中美联合培养国际班”;与美国怀俄明大学、美国佩斯大学等校联合开设“暑期文化交流及体验课”;与美国佩斯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展“3+1”“1+2+1”等形式灵活的合作培养计划。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培养机制,学生定期走进行业观摩、深度实习,“出版专家”进课堂成为校内教学常态。聘请出版行业专家与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出版创意思维和文化策划训练,参加国内外出版传媒领域的创新竞赛,开展前沿性学术研究。

3.改革教育管理, 完善卓越出版人才的培养体制。成立由行业、学校的著名专家所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建立并监督实施卓越出版人才的培养制度。采用“考试选拔制”,面向全校选拔不同专业的拔尖生源,保障培养对象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和“卓越”潜质;采用“动态调整、定期淘汰”制度,对政治思想文化素质提高慢、综合能力落后的学生进行淘汰,督促学生奋进;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考核和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开展文艺创作、科技开发、出版选题策划、出版物制作、文化创业项目等,确保学生个性化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发挥;制订“国际化”“双师型”师资提升计划,延聘国外教授和国内著名编辑家和出版家担任兼职教授,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访学或到企业挂职,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和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创设全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学生竞赛,在让学生在全国同类大学生的竞争和实践中全面培养的创新能力。

4.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卓越出版人才个性化发展。教学组织上,对韬奋实验班独立组班,单独设立培养方案,单独设立教室,开展小班授课。教学指导上,设立导师指导委员会,实行双导师制,每个学生配有校内和校外导师,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教学方案上,制定能呼吸的培养方案,出版行业顶级专家直接参与培养方案的设计、论证和执行;特色课程设置保证学生的多元兴趣选择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个性化上,设立韬奋出版大讲堂,邀请柳斌杰、邬书林等出版大家授课;设置读书会、韬奋书屋等特色项目多元化激发学生兴趣;在老师指导下设立未来出版人工作室,既编辑出版学生出版物和校内媒体,也为出版业界提供选题策划、稿件编校、格式转换、营销文案等方面的工作;参与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实验,推荐学生到国外访学、研修。

三、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探索,北京印刷学院卓越出版人才模式初见成效,受到业界肯定和学界效仿。

1.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获得出版界和教育界的肯定和推广。在过去四年中,项目团队获批立项《媒介融合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北京市教委改革项目2项,撰写、出版《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出版教育研究》等教学研究著作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试论卓越出版人才的培育》《媒介融合生态环境中对出版教育的思考》等教学研究论文8篇。教研论文《对卓越出版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获得全国第五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二等奖;成果第一完成人张文红教授先后受邀在华南理工大学、新疆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郑州大学等高校承办的全国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做关于卓越出版人才培养的发言;在全国出版专业教指委会议、北京市新闻出版专业群会议上做关于“卓越出版人才培养”的主旨演讲。

2.育人效果显著,成为北京印刷学院专业建设的标杆和示范。韬奋实验班学生作为卓越出版人才培养对象,在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以英语成绩,12、13、14级韬奋实验班学生全国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达95%,远超过全校40%左右的平均通过率。学生升学、深造的成功率高,2016届韬奋班的24名同学中,有9名考取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研究生、2名考取国外高校研究生,考研成功率为45.8%;远高于全校10%左右的考研成功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突出,2016届韬奋班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近10篇,2人主持国家级大学生科研项目,8人主持北京市级科研项目,4人入选北京市教委实培计划项目;12级韬奋班李妙雅同学获得2014年“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16级韬奋班高闻悦在“筑青春同心圆”全国高校诗词创作大赛获得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在全国“华韵未央”传统文化七言绝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韬奋班学生策划完成的图书多件参加全国竞赛获奖或被出版社看中作为出版资源。目前,韬奋班的培养模式已经在我校的 “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中推广实行。

3.培养模式有效,在新闻出版人才培养中示范效应突出。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州财经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前来考察学习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成果。广州财经大学、河北传媒学院每年选拔10位优秀学生作为交流生,来北京印刷学院参加为期一年的卓越出版人才培养的学习。

结语

六年实践已初见成效。北京印刷学院的出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熟,在全国新闻出版类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出版业正处在全球化、融合化、智能化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为高校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实施进行调整。


作者:张新华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