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刘媛元——数字时代新闻传播与出版人才培养

作者:刘媛元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刘媛元 湖南师范大学 编辑出版学本科学生

1.理论思维形式

1.1.数学思维与新世界

我在大学之前是作为理科生进行学习的,从大学之前特别是高中三年磨炼出来的理科思维,在进入大学文科学习的初期,没有特别大的作用,反而有可能让学生步入思维的狭窄困局之中。

理科学生擅长将已知的确定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能够被有效应用的数据结果,其前提是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在初入文科的汪洋大海时,学生被巨量的信息淹没,没有文科生的处理初始信息的能力,理科生需要从头学习,就算适应过来了,薄弱的信息储备使得学生无法从中获得较为准确的模糊数据,因此数据前提依然无法成立,就算被提供庞大的大数据库,在未建立巩固的人文科学思维模式:类比于自然科学的信息处理,的时候,仅凭学生一个人亦无从下手。

理科转入文科,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未知的丛林。

在数字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未来信息的高度数据可视化成为可能,届时既拥有横向信息收集广度又拥有纵向处理信息的深度的人才会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角,虽然科技依然是发明家与电子研究院的主场。

而在现在,互联网使得大部分的数据方便地可获取,发掘利用此类信息亦是对数据敏锐的人的活。

横向思维的学生可以在初步信息的催发与采集整合上发挥优势,擅长纵向思维的学生既需要在前线适应混乱,又需要有能力在稍远的地方,纵观全场,将信息整合并处理成有效数据,并发现未涉足的盲点。

1.2.实验科学与阐释性科学

在《大众传播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研究人文科学,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研究是在实验中获取数据而进行处理后使研究不断接近唯一且确定的事实,而人文科学是随着世界发展而变化的,其间变化的和不变的均是比较模糊暂时未被学生精准区分的概念,即使在未来能够确定变与不变,在确定哪些不变,哪些是变量之前,需要先将文化的现象进行联系、分析,进行接近于全面的阐述。

执着于准确数据的理科生需要暂时解下过去的问题处理方式,学习阐释性科学的研究。

2.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2.1.磨炼出一种最具凭依性的表达方式

“表达”是人体的延伸。最原始传统的如说话、写作、书法、绘画、歌唱、演奏、舞蹈等,都属于人类进行信息输出的方式,由于包含人类主观情绪,并且延伸发展出艺术,在现代,依旧是人类提升自我认同感、安全感、满足感的巨大源泉。

作为人,拥有至少一种主流认可的表达方式是能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础,如果要做一个优秀的人,至少需要磨炼出一种最具凭依性的表达方式或表达内容,而作为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学生,这么做的原因不仅是因为需要塑造健全的人格,更是因为要先将自己本身的“表达”强化,才能看到“传播”这一领域更深层的东西,从而做出在学科理论理解和创新上更准确的判断与发现。

2.2.在数字时代表达

在数字时代,媒介的延伸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变。原始的表达方式通过新科技产生的媒介产生了不一样的表达方法和传达效果,如短视频、图像处理、实时通信、网络游戏等,媒介的延伸使人类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便捷化,生产内容的方式产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内容为王”,即最重要的依旧是表达者“自身”。除此之外的时机、内容编辑等重要性在之后,在此不作赘述。

由于媒介的限制,在线交互对于人的自我塑造具有一定危险性。

2.3.在数字时代获取与处理信息

2.3.1.重复的游戏

重复的做题是为了锻炼处理一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为了锻炼采集和提取整合,这些均需要重复的工作培养思维。当面对的不再是题目而是更大的世界,重复工作的结果不再明确,判断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尽量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工作,能够使得学生更有效率地进行学科建设工作。在心理方面,重复的工作能给人心理安慰和安全感,需要得到论证。在数字时代,时间碎片化,利用这种时间而诞生的媒体,在上面产生的内容相比于传统媒体,更方便于重复的循环。

2.3.2.多种媒介的利用

媒介的选择与利用上,与人高度自主的重复信息摄入与思维培养不同,这是易被外界影响和控制限制的,是外界能够为人提供帮助的主要支点。

传统的媒介如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广播、电视等是单一方向的输出型媒介。

交互式媒介使得人体从媒介向外延伸,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影响人的体验感甚至思维方式,如手机和电脑,尤其是手机,作为距离现代人最近的多功能电子产品,人对手机的使用、手机能提供的功能、人在手机上在线交流的方式影响了人的素养与性格的塑成。

比较特殊的是人这个媒介,既是从古到今最传统的媒介,也是最初的交互式媒介。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网络平台的在线交流,使得人的实时表达通过如语音、文字、视频等形式而非面对面地展现,会延伸出另一个可操作度高的发展领域。

2.3.3.媒介与内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产生的新的传播媒介决定了内容所处的平台,在创新产生的不同平台中,内容为王。内容被动地嵌入媒介,媒介决定了内容的表现形式,因此决定了内容带给受众的观感;内容塑造媒介平台,特色内容的积累与重点表现,赋予媒介平台竞争力。

2.3.4.数字时代的时间与空间

时间碎片化、空间个性化。距离现代人最近的交互电子产品手机在这一方面提供针对性服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使得较为智能地根据个人需求定制内容变成可能,个人构建属于自己的网上固定空间也是由来已久依然未曾过时的设定,现代人的安全感有一部分建立在网上的个人空间中。

将时间大部分利用于数字媒介的人群,数字媒介需要专门化,编辑整合度需要大大提高,针对性的提供各类细分的信息服务是大势所趋。网络信息虽海量查找迅捷方便,如果没有整合度较强的平台,传统媒体仍然会被目标群众重新选择。网络平台需要重点构建的是用户信任度。

学生在数字时代的时间与空间中生活,不仅需要学会如何利用,更需要学习观察其发展的大方向。

3.人格塑造

3.1.经验

传播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相较于其他学科大类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其他学科尤其是大部分理工科依靠学生过去学习的学科基础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然后搭建学习目标学科体系。新闻与传播领域依靠的一大重点是学生在过去生活中的一切经验,因为传播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始终,学生不仅不能封闭自我,还需要清醒地记起并分析自己的过去,并且同时需要在学习中构建这个学科的机制、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持续观察并分析自己接触到的信息,除去日常生活的信息摄入,根据学生自主选择,跳脱出去寻找发现新的信息搭载形式与表现形式,或者深入探究一种媒介的信息承载与表达特点。

而在偏实践应用的细分专业如出版专业上,如果需要策划出符合大众需求的内容选题,并且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尤其需要致力于累积经验,只有本身成为健全的、将世界容纳在心中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大众传播人才。

3.2.联结

经验是塑造本身的,是确定在研究领域学生处于哪个地点的,进行表达然后建立与社会某块区域或人的联系,是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传播领域的方法,保持与社会的连接是学生能实时观察一部分事实的前提,是学生能实时调整自己思维的途径,是学生能接触多种不重复信息打断重复循环日常的途径,是学生贴近大众传播的必经之路。

4.学院方面的改进建议

应精简强化更新臃肿的课件展示,使旧的知识体系更凝练。

大学需要给学生扎实有效的旧知识,在这之外需要供给较为先进的学科交流应用平台,注重宣传,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地方发动。

学科建设一般分理论和技术两个点。传媒专业是共通的,可以组织新闻与传播学院内班际交换体验课程。虽然学生可以自发组织,但是学院有义务给学生提供行动的理由和动力。

信息是传媒业的生命,这在高校的稍显落后和知识沉淀式的地方亦适用,院方需要提供平台,老师在教授课标知识外,提供自己吸收研究和整合的新信息,学生在学院提供的平台内进行匿名式交流,包括各自学科理论交流比如上传作为作业的专业论文,可以进行技术交流,比如上传Ps处理后图片,发布Pr处理后视频等,使学生和老师从学院内众人中了解信息。在这个平台内老师可上传历届学生学术作品,供学生参考。

给予学生两个方向的资源:建议选择辅修专业,掌握支线知识储备,给倾向于提早进入工作领域的人,使学生在拥有足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在与其他专业的人竞争岗位时不至于落入下风。另一个则是科研方向的资源,增强师生互动,提供学生学术论文面向社会发布的平台。

在培养学生方面,应该稍微重视理科学生的培养,一味填鸭式讲座式教学灌输理念的教学不可取,应该重视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课程局限,应该提供学生可参阅的衍生资料,并且尽量使获取难度持低,包括平台与人融合顺利,平台的有效优化利用,人际之间的顺利传达。


作者:刘媛元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