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宁嘉鹏李文君——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探讨

作者:宁嘉鹏 李文君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宁嘉鹏,李文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

当前,在新的出版格局中,人力资源成为出版社发展的主要基础。编辑是出版社的宝贵财富,审读书稿和编辑加工对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和打造出版品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编辑是出版社的新鲜血液、储备人才,也是出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培养扶植新入职的新编辑成为提高出版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随着90后一代完成硕士研究生教育离开校园,出任文字编辑,出版社迎来了新血液。90后拥有新时代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因此对90后文字编辑的入职教育和上岗培训要更加系统、科学、高效、全面,既要传承出版社的传统,又要适应90后新特色,而不能仅仅喊喊口号、流于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版人开始关注并思考使90后新文编们快速成长起来、担当重任的途径、方式和实施办法。

一、对文字编辑业务能力的培训

对新文编培训学习期的长度,各个出版社情况各不相同,从一个月至一年的都有。翁经义曾说:“(出版的)每个环节都有很深刻、很宽广的学问,几乎抵得上大学里的一门专业课,都需要他们从零开始,认真学习;而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却派不上什么用场,至少暂时没有多大的用场。就这样,学过的没什么用,要用的都要从头学,自然困难不少。”诚如翁先生所言,大学中所学的理论与编辑实践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从学生到编辑可以说是一个惊险的跨越,同时也与图书质量密切相关。如何实现该跨越,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同时又能实现编辑的自我提高,值得新文字编辑和出版从业者的深思。

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时间去磨合、总结、提高。所以为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首先应杜绝新文编草草培训仓促上岗的情况出现。我们推荐新文编至少经过半年的学习期后再独立审阅稿件,学习期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半个月左右):熟悉出版社,了解出版行业现状、业务流程和工作职责,适应新环境并做好角色转换。

第二阶段(一个月左右):学习书籍编辑加工方法和基本规范,学习书籍加工出版工作流程,培养职业道德,并实行“双导师制”——资深编辑/主管领导(一对多)和本学科复终审编辑(一对一)共同指导新文编的的双轨制师徒关系。

第三阶段(一个半月左右):学习五本左右本学科领域三审过的经典稿件,每周例会交流总结;完成至少一本书的校对工作。

第四阶段(两个月左右):自己试看稿件,然后与老编辑三审改过的稿件相对照,找出不足和差距,每天下午与导师一起讨论讲稿。

第五阶段(一个月左右):新文编加工过的稿件交由导师修改并反馈辅导;学习与作者沟通;由出版社里资深的编辑和导师对新文编进行专题培训、强化练习和针对性考核,最优秀的新文编及其导师都给予奖励并表彰,不合格的新文编必须延长学习时间。

此外,出版社还应积极为新文编配齐《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常用语言文字规范手册》等常用工具书,并订阅《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等报纸及《中国编辑》《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咬文嚼字》《编辑学报》《编辑学刊》等期刊,并定期举办沙龙,以增强信息业务交流和学术学习氛围。

二、对文字编辑职业理念和素养的培训

全国政协前主席李瑞环同志曾为人大出版社题词“为读者着想”。书籍最终会到读者手中,满足读者需求、让读者满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有读者意识是每一名出版从业者都应该做到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字编辑,还需要树立“为作者服务”和“为稿件负责”的信念。

“为作者服务”是特别要注意的。编辑并不是创作者,不能擅自揣测作者的意图,应该在原稿所要表达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且该修改要求新文编们要充分尊重作者、改必有据,学习与作者友好沟通,建立良好关系。在实际图书编辑审稿加工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90后的新文编们要秉持“为作者服务”的理念,放下身段、放低姿态,积极与作者沟通协商,与作者一起解决问题,争取将每一部书稿都打造成精品。

“为稿件负责”则是对书稿质量提出要求。书籍是人类知识财富的重要载体,图书出版工作因此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新文编们要敬业认真、增删慎重,对错误敏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依赖复审终审老师或盲目相信作者。要勤搜索、勤查证、慎动手,争取在稿件初审阶段解决80%以上的问题。

三、对文字编辑政治敏感度、出版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培训

出版是很讲纪律的行业,新文编从一开始就需要培养明确的政治意识,熟练掌握出版物涉及政治性问题的处理方法,认真学习《出版管理条例》、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等材料,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方针和政策,严防因编校失误造成的政治性问题。

新文编应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出版物汉字管理规定以及关于尊重民族文化、国家版图、保密制度等相关政策法规等新闻出版的政策、法律、规章、规定非常熟悉,并将其作为编辑加工过程的重要依据。

除此之外,新文编还要学习语言文字、量和单位、学术出版规范、行业标准等国家标准规范,这是编辑判断和处理稿件的依据。吃透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确保新文编都能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科学地、准确地、规范地加工稿件。

四、对文字编辑职业生涯的引导教育

很多90后一代的年轻人的工作观和老一辈人有很大的不同,不做好新文编的职业认同工作仅仅靠传统的人事管理办法来“留人”很可能导致人才流失。我们认为,做好新文编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出版社的HR招人的原则应为“中庸”

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往往与在不同行业工作的同学们作比较,出版业并不属于一个高收入行业,尤其是对刚入职的年轻人来说,薪酬只属于中等水平,很多拔尖的人才可能会因为不甘于出版业的收入而转行。但编辑行业对从业者智力要求也较高,不会接收素质不过关的人,能在编辑岗位耕耘一生的往往是“中庸淡薄,热爱图书”的人,所以HR在招聘时,为了兼顾编辑队伍的稳定性,可以秉持这一原则。

2. 出版流程中分工应更清晰

文字编辑工作大多数时候更类似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出版社应合理安排新文编的职责范围,让文字编辑的职责更为清晰,初期的成长方向更为专精,不至于让难度和工作量“吓退”新文编们。

3.循序渐进的难度和一步到位的薪酬

新文编开始接手稿件时主管领导和导师应根据情况挑选中等以下难度的稿件,让工作量与能力、与薪酬回报匹配。同时改变以往年轻编辑入职薪酬偏低的惯例,帮新文编度过刚毕业经济独立时的经济难关。同时健全编辑发展的激励机制,保证多劳多得,人尽其才。

4. 宽松的氛围和开阔的眼界

适当的宽松的氛围和关怀的措施如扁平化管理、在家看稿、弹性打卡、业余小组等办法都会提高出版行业的吸引力。出版社也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编辑参加行业会议,鼓励编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5.关注编辑的身心健康

组织上下午各十分钟的热身活动休息时间,运动颈椎腰椎、保护视力,防止职业病。还要注重编辑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EAP活动并允许编辑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向更匹配的职位靠拢,允许社内转岗或成为“多面手”,为新文编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成为一名合格文字编辑需要各方面的积累。出版社应利用资源,为90后新文字编辑们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制造舞台,不能让浮躁或功利心阻碍新编辑们的发展。相信随着时间推移,90后新文字编辑一定会体悟到编辑人“画龙点睛、精益求精、宁静致远、乐在其中”的幸福,渐渐成长为热爱出版事业的有为青年,成为出版社的四梁八柱,成为出色的出版行业接班人,为我国出版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老河口报. 多为读者着想[J]. 新闻与写作, 1991(7):36-36.

[2] 张倩. 新编辑人员岗前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的探讨[J]. 现代出版, 1994(4):43-43. 

[3] 翁经义.小议编辑导师制[J]. 编辑学刊,1996(2):44-46.

[4] 季强. 中小型科技出版社如何构建核心编辑团队——从新编辑培养谈起[J]. 科技与出版,2010,(03):15-17.

[5]李亚平. 学术期刊新编辑入职培训内容与路径探寻——以《职业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为例[J].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20(02):49-52.


作者:宁嘉鹏 李文君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