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岑 福建教育出版社 编辑
任何领域的从业者,若期待在各自行业中不落伍、不掉队,进而攀登至一定的职业高度,都需仰赖终身学习,这已是世所公认的常识。毕竟,环境在变,技术在变,受众在变,为应对日异月殊的世界,以旺盛的学习力,时刻保持对行业的敏锐与理解,乃是不二之选。
具体到编辑工作,作为整个社会精神食粮生产线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正确理解我们正身处其中的时代,梳理已经发生了什么,看清正在发生什么,推演将要发生什么;进而,怎样针对性地构筑高效的编辑再教育结构体系,在自身思想、意识与能力中,既始终保有中流砥柱般的核心,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又能透彻地洞察、理解、研判趋势,勇立时代的潮头浪尖,心怀定见,因势利导,不断输出优质内容以夯实“中国梦”的精神根基,并最终效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成为编辑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答的问题。为此,本文以编辑所处的新环境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接受再教育的实践,提出新形势下构建编辑再教育“环境/目标/方法”体系的初步设想,其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一、环境体系:大势变局、技术变革、受众变迁
编辑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编辑从业人员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做好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因此,对环境的分析,是构建编辑再教育体系的起点。
1.大势变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演讲时曾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恰是睡狮渐醒的最佳例证。但不可否认,高歌猛进、砥砺前行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面临的整体环境也日趋复杂——对内,各种利益关系犬牙交错,更有所谓“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未富先老问题”等横亘在前;对外,中美博弈所面临的“修昔底德陷阱”、愈加诡谲的朝核问题、崛起但并不安分的印度、南海地区的合纵连横等,也均已在眉睫之内。
面对历史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种种风险与挑战,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众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前途之璀璨光明毋庸置疑,道路之曲折复杂也在情理之中。而复杂环境向精神文化领域投射,在某些时点、部分领域难免会鱼龙混杂,乃至沉渣泛起,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也可能借机粉墨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对编辑从业人员再教育中大局观的竖立,提出了极为迫切的高要求。
2.技术变革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0年前,邓小平首次提出的著名论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仿佛是为当今世界预先下好的注脚,正展现出巨大的解释力。全球范围内,众多细分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喷薄而出,交叉学科的创新、创造更令人目不暇接。仅从编辑工作的视角揆其要者,依据对内容产业产生影响力的内在逻辑排列,则首推万物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三大模块。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普及,令一切的人与所有的物,都不断汇聚向一处,百川归海,其最终指向,即所谓“万物互联”。根据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呈正比,人,流程,数据和事物的密切结合,使网络连接变得更相关,更富价值,并在云计算、分布式处理、高性能存储和感知等新兴技术助力下,积淀形成各细分领域的大数据。在此基础上,数据能力一跃成为众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未来每一个竞争者的市场表现。继而,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加持下,以Alpha 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近年来的异军突起,更令传统编辑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价值之惑”——毕竟,当人类最强的围棋大师业已在人工智能面前折戟沉沙后,找错字、改病句、编体例等基础工作的被替代,无非只是时间问题;而根据受众需求进行精准选题策划等工作,也亟待与最新技术的合流。
3.受众变迁
技术所创设的一系列全新场景,令内容产业的受众发生整体变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持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指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仅增加0.02本,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用户更突破3亿,环比增长12.3%。可见,当前国民阅读的增量部分,显著呈现出数字化、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等趋势,技术的发展,为内容生产、传播与接受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
载体角度,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所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越来越成为主流阅读内容载体。”受众对内容的接受载体,正由传统纸本转向日常互动更为密切的移动终端;载体的变化,令“指尖阅读”、“碎片化阅读”等阅读模式渐成主流,也因此,受众对内容的创造与呈现形式提出了有别以往的要求。更为显著者,长期互联网经验洗礼下,用户要求内容必须与场景结合,以个性化、社交化、定制化的形式呈现,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送,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分享、按需出版的定制化生产,都体现并加深了这一趋势。
二、目标体系:讲政治、通融合、擅产品
大势存在变局、技术急剧变革、受众整体变迁的新环境,正对编辑再教育工作提出新的目标。总体而言,为应对环境的三大变化,编辑再教育的目标体系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讲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一重要论断,虽然针对的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但其精神内核对编辑工作再教育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在此纷繁复杂的大势中,编辑再教育应以“讲政治”为首要目标,在从业者思想中,普遍树立起鲜明的理想意识、立场意识、规矩意识。
首先,坚定对编辑事业理想的追求,始终坚守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是每一位编辑安身立命的根本。缺乏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易“缺钙”,在甄别稿件、谋划选题时,就会由于“软骨病”而丧失基本的判断。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编辑日益忽视政治学习,只重产品策划,单纯追求销量,致使思想上、导向上存在明显问题的书籍被推向大众,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与损失。其次,立场意识是要明确,出版是为了服务人民。一本书,出不出,怎么出,出完后的成效如何衡量,都应当“是看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要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后,“无规矩不成方圆”,编辑理应比一般人更加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主心骨’,纪律规矩是‘顶梁柱’,没有了这两样,必然背离党的宗旨,做人做事就会走偏走邪,思想就会百病丛生,人生就会迷失方向。”而作为出版工作者,倘若走偏走邪,迷失方向,则经由其手面世的精神文化产品就难免出现问题,造成恶劣的影响。
2.通融合
面对技术变革的澎湃汹涌,编辑再教育的第二个目标,是要努力培养更多“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对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重视日益提升,而内容产业在新技术大潮裹挟下,也已到达发生巨大变革的时点。编辑再教育,应当让从业者通过系统学习,通晓与内容产业息息相关的最新技术手段,对技术本质及其演进的整体脉络了然于胸,充分洞察在万物互联环境下,内容于不同载体呈现出的新形态有何特质,用户在各类数字终端上沉淀的行为大数据,如何对接、渗入、指导选题策划,面对人工智能发起的挑战,编辑应如何以主动的创新、创造与创制加以有效应对,重新发现并定义编辑工作在新技术环境下的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经由编辑再教育过程,让编辑与业内外专家一道,探索出嫁接、驾驭新技术手段的方法论,令技术能为我所用,为出版所用,为内容生产所用。
3.擅产品
受众的整体变迁,促使编辑需对内容与形式、与场景、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加以全面考量,这要求从业人员于再教育中建立起深刻的产品思维,实现由文字、策划编辑向产品经理转型,由单纯出版一本书,向打造一款能充分满足受众需求的知识产品升级,由为读者提供内容,向为受众设计知识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演化。
接受再教育后的编辑,应能在策划、推进出版项目过程中,依概念到实现的全过程,自上而下,从五个层面通盘考虑一个内容产品的总体规划——在战略层,于“讲政治”的大前提下,在商业目标和用户需求间找准平衡点,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范围层,明确“做多少”,准确划定每一个具体内容产品的边界;在结构层,考量内容产品各部分间的关系,设计好每一个可能的交互与底层架构;在框架层,把握、统筹产品各场景界面的设计;在表现层,主导内容优化与视觉设计,最终呈现出每个内容产品特有的气质。
三、方法体系:读报纸、延名师、入模子
为实现上述三大目标,考虑到编辑再教育在时间、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接受再教育的实践,提出以下三种主要方法。
1.读报以讲政治
一段时间以来,在各类新媒体冲击下,报纸作为信息获取的传统手段,其逐步式微似已成定局。在此,姑且不论宏观意义上纸媒继续存在,乃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意义与可能性,单纯从编辑再教育的视角看,在权威性、时效性方面,“读报纸”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权威性角度,与网络媒体为搏眼球而推荐、呈现内容不同,报纸有明确的使命目标,严谨的编辑流程,完善的把关体系,在传达中央及思想战线各级主管部门指导精神方面,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而时效性角度,报纸推出周期短,与当下互联网产业所标榜的快速迭代相契合,最新的思想、精神、理念能第一时间到达读报者,有利于及时跟进。
具体操作上,出版单位应做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华读书报等行业内权威报纸的征订工作,拨出专项资金,支持编辑订阅相关报纸。同时,应由基层党组织牵头,以月为单位,依托报纸内容,对重大思想理论话题展开研讨,让与会者各抒己见,教学相长,营造氛围,形成定见,不断提升编辑“讲政治”的意识。
2.延师以通融合
与达成“讲政治”可主要依靠编辑阅读权威报刊自主学习相比,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天然与技术,尤其是新兴技术间存有较大隔阂,要求出版从业人员凭一己之力摸清新技术的门道,达到从容驾驭的境界,多少有些强人所难。因此,在实现“通融合”这一目标时,应注重延请专业领域的名师,站在他的角度,构建该技术简约的框架体系,提炼精华,择其要者,于再教育过程中集中传授,让编辑能以最小代价,形成必要的技术素养。
具体操作上,出版单位应对融合发展领域的培训做好顶层设计,以三到五年为规划周期,以季度为单位,聘请名师或表达能力优异的业界专家,集中对最可能影响内容产业的新技术做系统性讲授,传道受业,解编辑之惑,令其迅速掌握融合发展中的技术一端。
3.入模方擅产品
与形成定见、驾驭创新不同,产品思维虽名为思维,但其真正发挥作用,却无法仅凭阅读与听讲。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产品思维在“致用”领域中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位接受再教育的编辑,能作为市场化项目的主体,参与具体实践,面对特定问题,置身真实场景,渡尽劫波,反复锤炼,直至将其融入血液,成为选题策划、项目推进过程中自发、自觉的反应。
针对这一目标,源自联想集团的“入模子”模式,值得编辑再教育借鉴。上世纪90年代初,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就提出,文化理念及价值观建设对企业发展有极大重要性。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联想虽也总结出特有的文化,却流于纸面与空谈,始终难以深植员工脑海,成为其工作中一言一行的依据。在这一背景下,联想成立专门的管理学院,开发了至今仍风行众多企业的“入模子”培训项目。具体到编辑再教育领域,培育产品思维,应有计划地将编辑脱产派驻到对产品思维实践较好的互联网企业,编入项目团队,令其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亲身参与具体项目立项、推进与运营的全过程,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态,锤炼产品思维。
具体操作上,出版单位可积极通过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联网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开发培育产品思维的通路,以年为单位,以月为周期,分批次遴选具备潜质的编辑进驻相关企业。同时,出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在工资保障、职业晋升等方面,让优秀人才“派的出去,收的回来”。
10月13日14时| 评论
文章写得大气。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