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蕊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编审;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管理学博士
伴随着数字阅读环境的进一步普及和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技术变革、产业链裂变、体制进化的多重挑战之下,当下的中国出版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拐点,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时代课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知名学者尼葛洛庞帝先生就已经大胆预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的未来趋势【1】。作为被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推进而产生的现象,媒介融合引发出版业产生了重要改变,传统出版业的产品形态发生剧变,产业链条被打破,运营模式受到动摇。一方面,数字阅读分流了传统出版业的受众市场;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也在挑战着传统发行渠道的价格底线;随着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自媒体出版、众筹出版等新兴出版模式的出现,传统出版机构的作者资源也正在遭受激烈抢夺。内容资源、渠道资源、技术资源等四面受敌的传统出版机构,如何在这一场变革中化险为夷,借势发展?笔者认为,事以才立,人以才兴,做好出版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关键。
一、继续教育对于我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应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措施,对于以文化内容创意生产为核心的出版业而言,尤为重要。正如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于友先主席所言,“出版教育也是出版业中的一项宏伟工程,它与出版产业的联系和呼应已愈来愈密切,其成败也影响着出版产业的未来命运”【2】。引进人才是做好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起点,对于出版机构人才队伍长远建设而言,继续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才是关键。虽然我国的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一个出版人才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阶段,终身学习是不断提升其职业素养的保障。作为实现出版人才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出版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对于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多重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领出版业坚持正确传播导向的重要保障
出版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知识传递、文化弘扬的重要使命。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出版业在取得了较为辉煌的产业成果的同时,也对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出版从业人员作为出版业的建设主体,其政治觉悟、知识素养、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出版业传播导向的正确与否。因此,加强出版人才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出版从业者的综合素养,对于坚持出版业的正确传播导向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
2.提升出版业文化引领力的持续动力
出版业的产品形式是内容出版物,不论是大众出版、教育出版还是学术出版,各类出版物的编辑、营销、发行人员,追根溯源,其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选择适宜的内容,进行文化加工、传递,本质上是进行文化价值观的输送。如果从业者缺乏文化引领的自信与自觉,出版业本身对于社会的文化引领力就会受到制约。唯有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使出版人才时刻保持较高的文化前瞻性,使其成为社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才更有利于提升出版业的文化引领力。
3.夯实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固堡垒
出版业兼具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推进力量,另一方面,转企改制后的各类出版社,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如何夯实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细思之下,出版业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仍是出版人才之间的竞争。
出版人才的发展,也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在从出版的初学者到出版精英的发展历程中,继续教育对于人才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作用。加强出版人才的继续教育,是夯实我国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固堡垒。
4.促进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推手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我国的出版业经历了体制变革、业态转型,正处于发展的新拐点。当下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环境,新旧出版业态并存,在这个出版大变革时代中,实现出版业的真正转型升级,依托于出版人才、出版机构自下而上的实践与贯彻。继续教育作为出版从业人员接受新知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出版业转型升级的节奏。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出版人才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出版人才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高校出版人才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设立出版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较之以往有了增加,出版硕士教育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出版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在传统的各类出版业主管部门组织的编辑进修培训体系之外,在线继续教育平台的出现,使出版从业者获取继续教育的时间、途径更为灵活自由。然而,整体来看,我国的出版人才继续教育相比高校出版人才教育,还是缺乏科学化、系统化、战略化规划的,处于较为封闭、薄弱的格局之中。
1.教育理念落后,缺乏系统化培养战略
从业近十年,笔者参与过相关出版继续教育培训,与一些从业人员也有一定的交流,大家的一个共识就是,当前我国出版人才的继续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出版时代:举办频次较高的出版培训,多数集中在书刊选题导向、编校质量把控等传统培训主题方面,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战略;多数培训都是针对新编辑的基础培训和针对出版高级管理者的精英培训,针对中青年编辑的优质培训较少,呈现出“两头多、中间少”的特征,继续教育覆盖密度不均匀。
2.继续教育优质平台匮乏,培训模式单调落后
继续教育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教育平台体系。当前,支撑我国出版业继续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各级各类出版业务培训班,培训模式多为现场讲授,形式较为单调。此外,除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培训中心开发的出版人才在线教育平台运营较为成熟之外,针对不同出版板块的在线继续教育平台还较为匮乏,不能形成较为复合的出版继续教育平台格局。
3.教育内容资源缺乏,课程体系缺乏吸引力
我国出版人才继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教育内容资源的匮乏。出版业务培训多数都是短期性的,整体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授课内容对于参加培训的人员缺乏吸引力。
4.教育评价管理缺失,培训效果流于形式化
导致出版人才继续教育效果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评价管理失当,多数培训都是以发证或者难度较低的考试结束,不少培训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引起参与者及其单位的重视。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人才教育目标重塑的四个“转向”
媒介融合,主要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3】,其带动的主要是内容、渠道、终端的融合。
这一趋势的出现,对于出版机构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原有的出版业运营模式被打破,出版机构除了要面对同业竞争,还要面对来自不同业态的其他行业的冲击。以儿童早教读物市场为例,传统出版社除了要面对同类型出版社的竞争,还要面临各类早教点读机企业、亲子类阅读app等的受众分流。另一方面,在媒介融合趋势的倒逼之下,传统出版机构也对其人才架构进行了调整,鼓励编辑积极学习相关行业运营经验,转化到出版创新活动中。结合我国出版人才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实现我国出版人才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的出版人才教育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带来的挑战,重塑继续教育目标是前提。出版人才继续教育目标的重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转变。
1.文化化转向
邹韬奋先生作为我国出版界的先驱,曾在《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 一书中,指出图书出版必须秉持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操守。他认为,“如果因为顾到商业而对文化食粮的内容不加注意, 那也是自杀政策。”【4】对于出版人才的继续教育,首先应当摒除以往重业务、轻文化的现象,不断加强出版文化培养,激发出版人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激情,使其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优秀的文化传递者。
2.产业化转向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就是当下不少传统出版机构里,部分从业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事业单位思维中,缺乏对于出版产业的全局观察。继续教育应当加大关于出版产业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帮助学员树立大出版的产业观念为要务。
3.跨界化转向
跨界营销近些年在出版界屡见不鲜,例如不少童书出版机构与快餐连锁机构在儿童套餐上的合作、文艺图书出版机构与共享单车公司之间的联动宣传等,这些都是媒介融合催生的结果。跨界化是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内生之义,当下的出版人才继续教育,不仅要围绕出版讲出版,更应跳出出版看出版,在设计培养目标之时,就应将跨界化运营人才培养作为其中一项。
4.共享化转向
当下我国的出版人才继续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一种封闭性的运营机制,导致了有限的继续教育内容资源无法进行更多平台的覆盖。本文曾提到的继续教育内容资源缺乏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共享化来实现。例如,加强品牌出版机构与一般出版机构之间的同业交流、加大与MOOC这种慕课平台的合作等。唯有以开放共享的目标来创新继续教育办学理念,才能使出版人才继续教育实现格局上的大突破。
四、促进我国出版人才继续教育路径革新的相关建议
继续教育是对企业人才进行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有利于出版企业形成更好的文化氛围和较强的企业竞争力【5】。在重塑我国出版业继续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这些目标,重在行动。各类出版人才继续教育管理与培训机构,应当理论联系实际,从文化导向、市场趋势和出版机构的现实需求出发,对标国际、对标市场、对标企业,革新既有的出版人才继续教育模式与思路,在整合中优化,在探索中创新。
1.理念进化,与国际继续教育培养趋势接轨
行动的落后,源于理念的陈旧。在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创新出版人才继续教育理念是起点。当下,在国际继续教育领域,MOOC这种大型开放式在线网络课程的兴起,使继续教育领域呈现出共享化、开放化、平台化的特征。我国的出版人才继续教育应当对标国际,进一步革新理念,学习国外继续教育的先进经验。
2.平台整合,与出版细分领域产业发展战略接轨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培训中心在线继续教育课堂这样的平台,整合了较多内容资源。但是,在细分领域的出版继续教育平台,仍然数量较少,种类不全。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该社2014 年联合200余家国内知名专业医学院校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作为全球首个医学专业慕课平台【6】,为细分领域出版人才继续教育搭建了较好的平台,有利于在细分领域与产业接轨。这一案例可以为其它专业出版机构未来的继续教育平台搭建,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3.模式创新,与当下出版业转型发展重心接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版教育领域就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口号,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尚未能真正实现出版教育与出版业转型发展重心的接轨。究其原因,源自出版人才继续教育模式落后,创新性不足。笔者认为,大型出版集团应当在此方面发挥资源优势,创新继续教育模式,起到示范作用。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为例,为了进一步发挥员工的主体性,早在2015年该集团就提出了员工内部创业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才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加速员工成才的步伐。
4.评价强化,与我国出版人才培养诉求接轨
多数机构组织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大多是为了完成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满足相关职称评定的条件,参与培训者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不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进一步强化出版人才继续教育的评价机制,使其真正与我国出版人才培养的诉求接轨,摒除重复、滞后、内容单调的继续教育模式,提升出版人才继续教育评价标准,才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出版人才继续教育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莹,吕少峰.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大数据营销[J]. 青年记者,2015,(29):85-86.
【2】于友先. 出版人才培养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N]. 光明日报,2008-09-02(012).
【3】刘颖悟,汪丽. 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 传媒,2012,(01):73-75.
【4】钟思. 出版的文化价值研究——以三联书店的发展为例[J]. 中国传媒科技,2014,(06):36-37.
【5】王薇. 出版企业人才继续教育模式探析[J]. 出版与印刷,2008,(03):44-48.
【6】郭向晖,宋秀全,李文喆. MOOCs业态下打造编辑新能力——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兴出版编辑人才培养初探[J]. 中国编辑,2015,(05):103-105.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