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周树宁——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探讨

作者:周树宁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周树宁 广西论语研究会会长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作为一名编辑,人们往往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比喻编辑,非常贴切。出版单位,关键人物是编辑,而且是资深编辑,最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编辑!

现在的编辑,包括纸质编辑、电视电台编辑、互联网电子书编辑等等,大部分毕业于文学院或新闻传媒专业。在大学四年学习中,修完课程和写毕业论文就毕业了,学习的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要想成为方方面面得心应手的资深编辑,唯一的方法是继续教育,依靠自己学习,简称自学,才能成才。在这里我举三个案例来解析说明,或许对出版人才有所启迪与帮助。

第一位是王力。王力是什么人?对他自学成才的故事,大家听过没有?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王力,字了一,1900年8月10日出生于广西博白县。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语言学一代宗师,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他和梁实秋、钱钟书一起被推崇为抗战时期三大学者散文家。王力在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撰写了近1000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有专著40多部、论文200多篇。他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言、语法、词汇、语言史、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他继承了我国在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国外语言的研究成果,其重点研究成就都有其开创的意义,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具有开创的意义,对中国现代语言血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突出的影响。

殊不知,14岁因贫寒辍学在家自学,差一点被埋没在民间。14箱书,是王力扭转命运,准确的说,是王力利用14箱书的知识扭转了追求学问的命运。故事是这样的——

1914年,王力失学在家,王力高小毕业,为了养家糊口,最后在离家乡数百里的一个县份谋划到一个教育科科员的职位。工资收入很低,每月除了他的生活费之外,只能寄数元钱回家,解决不了家庭的困窘。他坚持走自学的道路,每天家务由大人操劳,他也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其余时间,他就在书房里读书学习。王力读书勤奋刻苦在村里使出了名的,何以见得?

有一年端午节(当地叫五月初五)他母亲邓国珍把凉粽和蜜糖送到书房给王力,王力看书入迷,吃凉粽蘸蜜糖时竟然蘸到墨汁中去,吃得满口黑乎乎的。有一次中元节(当地叫七月十四)他母亲送一碟粉饺到书房给他,他口头答应,又在聚精会神地的读书,结果粉饺的事全忘了,过了几天粉饺发霉长毛了才知道。他母亲叹了一口气,说:“你呀,真是个书痴,蛀书虫!”

1916年,由父母做主,要博白县龙树堂村秦祖瑛为妻。第二年,就生下了儿子王辑和。后来随母亲姓,改名秦似。17岁当父亲的王力,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一面操持家务,一面挤时间自学。这一年王力弟弟王祥瑞也七岁了,到了入学年龄。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没钱送弟弟读私塾,王力便在他家里办起了私塾,自己当了私塾教师了。顺便招同村的同龄人入读。年收入三四十贯钱。村中有位乡绅名叫王礼贤,他见王力教学有才华,聘请王力到他家里当家庭教师,这样王力就多了一份收入。后来乡贤李荫田创建大车坪私塾,也请王力去当教师,王力初露头角,很受家乡群众敬重。

1921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王力转到他的学生李子初家吃饭。有一天,他从一间空房窗前走过,他一眼发现里面有很多书,积满灰尘,他略初一点,足足有十四箱之多。王力喜出望外,仔细一看有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象并陈,同时还有这些书籍主人的读书笔记。王力问李子初的父亲:“你空房这些书是谁的?能借给我读吗?”李子初的父亲说:“这是我父亲李月庄留下来的。他是清朝贡生,曾在广州‘广雅书院’读书,是个饱学之士。”李子初父亲最后说:“李月庄去世后,子侄中没有做学问的人,你若想看,你干脆把书都搬到你家去看吧?放在这也没有人看,保管不好,将来也会被虫咬了。”

饱尝失学之苦的王力,借得这14箱书,如获至宝,叫挑夫吧14箱书全部运回家中,后来也辞去了大东坪的教职,每天埋到书堆里,如饥似渴,精读博览,夜以继日,爱不释卷。正如李月庄录自“山长”的评语:“如此读书,方是读书。”

什么叫学问?如何做学问?王力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笃学、慎思、明辨的治学之路。

1921年王力同七八个知识青年,办起了“民十书社”(作者注:民十者,民国十年也)。书社就是个群众读书团体。以那14箱书为基础,每天书社同仁在一起读书、切磋学问。于是,全村就大兴了读书之风。

1921年秋大平坡开办“开国学校”,是开明绅士李慎西创办的。王力被聘请到该校任教师,年薪为80小洋。王力又把弟弟到学校来上学。自己在教学之余坚持自学,奋发向上。校长李慎西爱护人才,不到半年就提了王力的工资,年薪增至160元小洋。

1924年的一天,李慎西对王力说:“了一,以你的才力,当个小学教师太屈才了。你这样博学多识,又那样年轻,要是能到大地方的大学去深造,前途无量呀!”年长的同事,也常常感到惋惜。老师李春馨也是这么说的。曾在王力心中熄灭了的升学之火复燃了。可是,钱呢?一想到钱,王力就打消了升学的念头。

大家都十分同情他的处境。校长李慎西对王力说:“了一,你想升学就去吧!没有路费我给你,考上了大学,经济上有什么困难,再慢慢想方法解决。”李春馨老师也声称竭力帮忙。结果校长李慎西资助100元小洋,老师李春馨资助20元小洋。1924年夏,王力告别同事和家人,坐上南流江的木头船,顺江南下,到了北海,改乘海轮到香港转往上海。在上海找到同乡住下之后,就忙着打听大学招生的事。王力很想报考上海国立大学的文科本科,可他一打听,凡报考本科的都得考外语和数理化,他没上过中学,没学过数理化。代数和英语,他在大平开国学校教书时,虽有同事教过他,学了一点,也尚未入门。最后他才从上海私立南方大学的简章中看到该校要招一班国学专修班,可以免试外语和数理化。于是,他决定前去报考。

王力依靠14箱书自学了10年,他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考上了国学专修班。这对于他这个失学了10年的高小毕业生来说,已经算是幸运的了。他十分珍惜这个升学的机会,?埋头用功学习,专业课学得很好,只有英语一科是他伤透了脑筋。头两个月,英语测验,每次都在0分和10分之间。教英语的女教师对王力说:“王力,你的英语真是糟透了!”王力受到责备,心里十分难过。

他受到女教授的批评后,他铁了心,狠攻英语。他先是攻读单词,把每天课余时间一分一秒都用在背诵单词上。日读夜练,他把单词全记在笔记本上。然后细心地揣摩英语语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攻关,第一学期英语期中考试,他竟然考得了100分。英语女教授大为震惊,全班同学也对他刮目相看。

1925年由于学校的原因,王力被迫离开南方大学,转入由14名教授创办的国民大学中文本科就读,章太炎任校长。王力在上海的两所大学一共读了两年书。经过10年自学的艰苦历程和两年大学的文科学习,他树立了献身学术文化事业的志向。他在上海的时候,从事过先秦诸子和汉语语法两方面的学术研究,他写了《老子研究》一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他写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二十多岁写的这部著作,如果他对老子的研究坚持下去,我认为,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是不同凡响的。

1926年底,北京清华国学院要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王力对国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报名应考。报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王力对照了这三个条件,前面两条均不符合,只有第三条,还有点活动的余地。他在国立大学读书时,章太炎任校长。同时,他也出版了《老子研究》。王力报考心切,所以他钻了这个空子,说是师从章太炎研究,实无其事。因为章太炎就是挂职校长,王力从没听过他的课。报考过关了,考试关也是不容易的,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

1、100个古人名,要求写出每个人的朝代和主要著作。

2、100部书名,要求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

3、100个古地名,要求答出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4、100句诗句,要求答出各出自哪首诗词。

王力他读了那14箱书,在大学的两年又学到了不少知识,脑子里装满了丰富的知识。在试场上他从容不迫地回答了这四个“100”中的问题,结果王力考上了,名列第26名。王力从一个只有高小学历的人,走进了大学,继而又考取了研究生,跨进了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国家研究院。

王力的求学故事并未结束,但是写到这里是够说明“出版人才专业培养与传统教育”的实际意义了。编辑的资历水平,是靠在编辑过程中不断自学和总结练成的。

第二位是《广西文学》原付主编潘荣才,在位当编辑36年,培养了100多位广西作家。在三十六年的编辑生涯中,潘老师同时出版了自己的著作有中短篇小说集《上梁大吉》、长篇小说《天眼》、传记文学《现代儒学梁漱溟》《陆地传》《红七屯纪实》等,同时获得首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编辑奖、中国作协“文学编辑荣誉证书”,全国优秀编辑提名。广西文学桂军领军人物几乎是潘老师培养的。说明一个作家的成长,是离不开编辑的精心培育和教育的。继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到社会这所大学里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生活的教育,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的黄埔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这就是继续教育的典范,老师是人民,土壤是生活,《创业史》是柳青劳动成果。

第三位是梁羽生。他是广西蒙山县人。1924年4月5日出生在蒙山县文圩乡一个书香门第,原名陈文统。他从1952年开始写武侠小说到1984年“封笔”,辛勤耕耘32个年头,共创作35部武侠小说,总字数达1000万字。成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与金庸、古龙形成“三足鼎立”,却自成一家。

梁羽生少年时代正好是抗日战争期间,但由于蒙山县地处桂东偏僻,战火并没有烧到,梁羽生仍然过着富裕书香之家生活。九岁那年,家中来了位客人,出上联考梁羽生:“老婆吹火筒”,梁羽生脱口而出:“童子放风筝”。深得客人点赞,与此同时,梁羽生因福得福,当时一大批文化名人逃难至蒙山他家乡,在学业上得到更深厚的熏陶,其中有后来成为一代学术巨匠的饶宗颐。

年轻的梁羽生与一班学者高谈阔论,神思驰聘,上下五千年,纵横天地间,他的学养,他的继续教育须在名师指导下熏陶,他的爱国之情,他的家国仇恨,在心灵深处逐渐形成。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梁羽生决定离开家乡,到广州岭南大学学习。21岁的梁羽生在南粤开始了他人生的新旅程。梁羽生在岭南大学读的是国际经济,然而他的兴趣却在文史。

1949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梁羽生到达香港,进入《大公报》工作,开始了编辑记者生涯。这期间与金庸是同事。梁羽生在香港工作几十年,不是在报社做编辑,就是专业的写作人。如果没有武侠小说,他很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人或编辑,靠写一些豆腐块文章打发岁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梁羽生闯入了“武林”。说来你也许不信,前后不过三分钟时间的事情,由于传媒大肆宣传,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同时也把梁羽生推上了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的宝座。

事情是这样的▬▬1954年,港澳武术界的白鹤派与太极派不知为什么结了怨,开始是动口不动手,互相谩骂而已。后来,发展到约定用武力分胜负。擂台设在澳门新花园,一决高下,太极派掌门吴公仪一拳打中白鹤派掌门陈克夫鼻子,以和局终场。沉寂多年的武侠文化被吴公仪一拳打醒,在民间死灰复燃。嗅觉灵敏的《新晚报》总编辑敏锐的意识到这将是争取读者的契机,一改长久以来大报不登武侠小说的规矩,决定在《新晚报》上连载武侠小说。为此,他找到了梁羽生。开始,梁羽生谢绝了他的邀请,原因是:一、他从来没有写过武侠小说,二、他认为武侠小说算不上高雅的艺术。

《新晚报》总编很无耐,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招,先在报纸上预登广告,说是将有梁氏武侠小说出笼,敬请读者关注。逼梁羽生上“梁山”。这样梁羽生只好连夜赶写,第一部《龙虎斗京华》就这样问世了。梁羽生笔名也因此取代陈文统名杨天下。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出版单位的领导们和继续教育的编辑作者们得到什么启发呢?

第一、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农民,他们识了字,就要看书、看报,不识字的,也要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他们就是我们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有了读者,就看我们编辑如何去服务了。

第二、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相信编辑们脑筋洞开,编辑出更多更好的精神粮食,不管传递平台如何变化,人还是决定因素。

                           2017年9月23日


作者:周树宁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