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怡 湖南师范大学 在读研究生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研究出版业运行规律并指导实践发展的应用类学科。在中国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时间节点是不容忽视的。“1978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胡乔木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出版家致力于建议建立编辑出版专业学科。198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下设立了编辑出版学。”[1]编辑出版学从此开始蓬勃发展,全国高等学校中设立此专业的达一百余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时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编辑出版专业面临一个问题,许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愿意在本专业中寻找求职者。陈丽华老师在其论文《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说到,“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无论是开设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总数上都有突破性增长。但是目前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2]黎海英老师的文章中也指出“大多数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得不到业界的青睐。人才市场出现了错位现象”[3],在这种情势下引发了学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学校课程安排与用人单位需求有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纵观我们目前高校对于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方案,传播学、编辑出版史、图书学、期刊编辑学、中外新闻传播史,编辑学概论等等均为必修科目,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加入了数字出版、媒介的经营与管理、PS软件应用等等课程,但仍以理论性的学习为主。陈丽华老师的论文中将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出版人才模式进行了一个比较,得出“美国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既包括全面系统的出版专业知识,又注重研究现代出版新科技与当今出版国际的发展趋势,如网络出版、出版企业的兼并与转让等。另外,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也会有不同的偏好。”[4]在学科的学习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但结合编辑出版学这一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定位就有一定的困难。以一个简单的情况为例,在许多的用人单位需求上会有这样一条,“需有较好的图片及视频后期处理能力”。在这一条上就卡住了很多的求职者。但是,大学并不是一个只教会学生技能的地方,更多的是培养其成为一个有学识,有系统知识的人。因此,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是重中之重。
第二,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缺乏“杂”的特点。笔者的本科专业是编辑出版专业,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发出过“学编辑的人反而应聘不上编辑”的感慨,许多的出版社或是媒体招聘的编辑都只需要具有相关的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如通识类图书编辑,需要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科背景,历史类图书编辑需要历史专业的学科背景。在这种大情势下,笔者身边的同学更多的是进入了新媒体去做微信公众号或是各种社交平台的后台运营编辑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编辑是一个杂家,在编辑的文化素质中也有要求需要做到知识广博同时博中求专。要做外行中的内行,也要做内行中的外行,才能从客观层面和知识层面两方面做到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这就对我们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我们的培养方案中所见,对于其他方面知识的普及几乎是没有的。在有限的大学培养时间内如何去做到将学生变成复合型人才,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三,对于出版行业中的发展把握不够“与时俱进”。在当今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出版行业来说,运用的技术、管理理念、行业动态都是不断在发生变化,不断更新着的。在我们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受制于各方面的条件,无法更精确的把握和传递这种变化。如近些年来,我们的出版行业开始全球化、市场化发展,版权贸易、出版法律的应用等开始成为我们作为编辑的重要职能。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体现的并不是十分明显。王欣老师的论文中就结合他的工作实践提出“目前的出版社和报刊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大量既懂技术又懂出版的‘接口型’人才。”[5]适应时代需要,培养数字时代所急需的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机遇,也是极大的挑战。
第四,许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于职业道德的把握不够清楚。在学校的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对于编辑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现在许多编辑在工作岗位上为了经济效益和关注量,对一些未确认其正确性的消息一路“开绿灯”的极不负责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第一,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的学习奠定学生对于学科的由来、发展、基础知识的了解,最终仍要落脚于实践。在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实践相关的课程,“学以致用”,更多的是要从用的角度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例如在武汉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有一条教学实习,指的是根据课程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实习。编辑是一种“冲上前线”的工作,有些实践的东西还是要深入实验室、深入编辑室、出版社、深入印刷厂来进行体验和理论的结合。要贴合我们的实际需要、贴合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实现用人单位有人可用,毕业生有工作可选的局面。
第二,对于编辑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可有选择性的加入选修课程的学习和双学位制的学习。在我们的媒体中,很多时候需要的是需要具有多种知识层面的编辑。例如一本财经杂志的编辑,如果编辑连财经中的基本术语都不懂,那么也就失去了作为编辑能起到的把关作用。这些基础知识如果要在入职后通过工作来了解那将会是一个漫长且不够专业的过程。那么在我们的高校教育中,可以在入学时对学生的职业意向进行了解,并在此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职业兴趣引导,了解他们如果从事编辑工作,想要从事哪一个专业相关的。可能有历史方面的、外语方面的、古籍方面的、艺术设计方面的等等,那么就可以根据他们的职业意向来推荐他们进行相应的除自己专业知识学习以外的选修课程和双学位课程。那么在他们以后的求职过程中就会有更大的选择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能改变他们单一的知识结构,增强作为编辑的知识扩展度。
第三,将培养方案与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调整、适应和磨合。只有经过在学校过硬的知识学习,才能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有一席之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授,高等院校还可以聘请在出版社、编辑室担任重要职务的老师来作为外教。他们的经验丰富,长期在职场中对于行业的发展和新兴变化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和看法。因此请他们来进行讲学也是把学生从学校这个象牙塔里搭建了一个与外部接触的桥梁。在授课方式方面,也可以选择远程授课和讲座等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湖南师范大学就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在有关媒体和出版管理部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专家为特聘教授并开设专题讲座。
第四,加强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一方面要让他们对编辑这个事业有兴趣,有爱好。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好编辑作为内容把关人这一点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够沾染铜臭气。”只要是与舆论媒体相关的工作,就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为辅位。不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其次,一个好的内容把关人应该有好的职业素质,包括政治素养,思想文化素质还有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做好文化选择,传播优秀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社会责任底线。另外,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好的内容把关人应该具有优良的市场意识,改革创新。重视文化积累。而要做到这样一名内容把关人,受众的道德舆论监督和法律制约都是来自于外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从在学校的培养中就要教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发挥不断学习的精神,自省自警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在我们的编辑历史长河中,就有很多的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将自己的所得看的淡泊,而将社会的所得看的浓重。邹韬奋先生,在接手编辑工作后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对敌人传来的“橄榄枝”不屑一顾,视金钱为粪土,一生为民主政治和文化事业而奋斗。冒着生命的危险为国民传递正确的信息。许觉民先生曾评价邹韬奋说:他绝不肯做仰人鼻息的传声筒,他只会仗义执言的真话。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现今的许多职业素养不合格的编辑“为之一振”。张元济先生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一生在教育书籍的出版上投入心血。叶圣陶先生说“在编辑工作中粗心是不允许的,应当认真对待你的出版物、报道和读者”。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编辑一旦将审核发定的文稿上传,就会在瞬间到千万个受众的手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造成的影响力之大都是无法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高等院校所起到的培养和教育作用就更加的显著。将学生培养成有职业道德的、有自我意识的、有专业素养和广博知识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1李文邦. 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3):87-89.
2陈丽华,郭伟,王坤.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1,(35):105-107
3黎海英.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32-135
4陈丽华,郭伟,王坤.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1,(35):105-107
5王欣. 数字出版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7,31(04):77-80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