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崔雯雯——从「静态」编辑培养走向「动态」编辑培养

作者:崔雯雯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崔雯雯  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时代出版发行有限公司  编辑

出版,依照传统的说法,是和纸质媒体一直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纸媒作为出版物精神文化内容的主要载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带给了出版业所特有的精神厚重感和历史感,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出版业活跃的思想发展路径。要说到编辑是什么形象,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埋首故纸堆带着深度近视眼镜,有着 “老派学究”的沉沉暮气,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可能是“静态”编辑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其实编辑是要求思维活跃,目光敏锐,具有深刻洞察力的。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作为出版业后备军培养的主要阵地,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之前对于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采取的是“静态”编辑培养模式,近些年有的高校做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从“静态”编辑培养模式转向“动态”编辑培养模式,面对网络时代的冲击,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笔者将对高校出版编辑专业人才培养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加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习上的“动态”培养

出版业是一个时刻强调学习重要性的行业,作为一个出版人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动用的知识门类也是多种多样。在过去互联网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高校出版编辑人才的学习培养,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缓慢培养模式,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多数来自于书本和老师,不生动,不形象,陈旧滞后与现实情况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学习上的“静态”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校出版编辑人才的成长,同时也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于出版业人才整体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革新了高校传统的“静态”教育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幅度提高,“动态”学习模式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

所谓学习上的“动态”,指的是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在互联网普及和全球化浪潮下,积极顺应潮流趋势,摆脱传统陈旧的学术理念,使用新工具新方法,利用互联网上丰富、高时效性的信息内容库,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模拟业务实训。众所周知,互联网把全球链接起来变成一个“地球村”,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小小的一个屏幕就能在弹指之间了解到世界各国图书出版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跨学科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不同于法律、金融、教育等行业的内容专一性,从一开始就需要进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说通俗一点就是不仅要成为专家,更要成为“杂家”。

借助全球化的东风,走出国门已经不是难事,可能就是短短几个小时,你乘坐的飞机就降落在了国外的某一座城市,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依旧十分有参考价值,有些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交换关系,每年都会输送一批在本校编辑出版专业内优秀的学子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吸取外国先进经验,获得国际视野,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新路径新方法。

能力上的“动态”培养

说到编辑的能力,似乎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一支红笔走天下”,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编辑的综合能力建设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尤其是各大高校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培养上都开始屡出新招,让学生在能力上也要随着时代的要求快速进步。“纸媒消亡论”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来自网媒的压力已经与日俱增,是不是纸媒消亡了,就不再需要编辑记者,“人人都是编辑记者”的时代已经到来?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只不过那种只一心想着编辑书稿的“案头编辑”会相对越来越少,因为转型做网络编辑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举个眼前的例子,随着微信的大力发展,很多传统出版社都成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与此相对应的出现了很多新媒体编辑。做好一个新媒体编辑显然不是仅仅会用红笔改好书稿就可以了,还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基于此很多高校都开了专门针对新媒体编辑的专业课程。熟练地使用视频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 Pro),音频编辑软件(Cool Edit Pro、Adobe Audition),以及图片处理软件(PS),还有专门的微信编辑软件(H5)已成为新时代新媒体编辑安身立命的必要手段。

业界导师走进高校,打通学界和业界的“任督二脉”。高校培养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就是为了出版业的发展输送后备军和新鲜血液,但是学界和业界的融合培养也是在近些年一些高校才做出的大胆尝试。不少高校在编辑出版专业的硕士培养阶段采取了“双导师制”的新模式,校内导师加校外业界导师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从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本专业的“产学研”当中,与业界导师面对面,直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极面对业界的新要求,培养各方面能力,实现信息采集、编辑加工、后期制作一体的新型编辑人才的能力“动态”培养,为今后进入出版业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上的“动态”培养

紧跟行业最新发展态势,观察国内外的出版潮流资讯,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如既往地埋首故纸堆已经成为过去,跑跑书店、书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所收集的信息的滞后和偏颇已经成为常态。那么在高校中对于出版编辑专业的学生如何在未走出校门时,就培养出“千里眼”和“顺风耳”?思想上的“动态”培养就迫在眉睫了。

一些高校在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率先做出了尝试,除了安排传统的出版实务、出版史、专业英语、编辑基础等,一些跨学科的课程也开始进行了试水开设,比如社会科学前沿、社会学研究方法、文学欣赏、电影镜头语言研究等课程。我们都知道,任何学科都是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发展延伸是离不开其他相关学科的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动态”培养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打通专业壁垒与瓶颈,实现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是适应当下出版业的发展和需求的,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因为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学生不是仅仅要做一个“文字匠”,而是需要成长为一个全能型出版人,对优秀的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挖掘需要拥有跨学科的“动态”思维,这样才能将出版工作有序化、立体化地开展,有效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为我国出版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增添动力,为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智力因素。

实践上的“动态”培养

纵观各大高校对于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目前都加强了和出版企业的“联合培养”,实施人才实践战略,这是可喜的现象,毕竟出版业是一个讲求实践的专业领域,只是一味在高校的象牙塔中“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是无法适应出版业的实际工作的。

现在很多高校所作出的对于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还仅仅是要求学生去出版社、杂志社等单位进行一段时间实习体验,主要进行编校流程的学习和实践。其实出版是一个需要全流程监控的复杂工作,对于编辑来说,仅仅了解或者熟悉编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印制、发行、营销宣传等流程,都是需要一名合格的编辑能够了解和掌控的。作为一名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除了书本上教的那些有限的出版知识和去杂志社、出版社挑挑错别字之外就再也不知道该如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了,片面肤浅地认为“出版无学”。殊不知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编辑的最基本的准备工作,除此之外还要走进印刷厂、纸厂,走进出版部和发行部,你需要的是站在整个出版编辑发行的全流程上,总体了解所有的工作环节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编辑工作。很多时候,一名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从高校毕业,没有去过印刷厂,不知道滚筒印刷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图书的营销策划工作如何开展,怎么样能够有效的进行图书的推广等,这些都需要高校想办法拓宽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实践门路,多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利用图书项目模拟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图书出版的全流程,真正地了解出版行业,热爱出版行业。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从“静态”编辑培养走向“动态”编辑培养,主要落实在学习上的“动态”培养,能力上的“动态”培养,思想上的“动态”培养和实践上“动态”培养四个方面,结合时代和行业新要求,致力于塑造综合全能型编辑出版新人才,摆脱高校编辑出版人才“静态”编辑培养的老路,虽然目前的诸多努力尚处于尝试阶段,但仍具有开创性意义。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编辑出版人才的“动态”培养模式将完全建立起来并日趋完善,大批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将助推我国出版业的产业发展升级,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增添崭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崔雯雯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