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哲仙 北京印刷学院
出版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向来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对于选题策划、文稿编辑,乃至图书的营销宣传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出版行业有其独特的一面:新入职的编辑尽管都是术业有专攻的高学历人才,在文稿的加工方面能够发挥专业所长,但是对于选题策划的把握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能逐渐步入正轨。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出版环境的变化,出版行业对于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同质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图书市场,优化选题,提高图书选题策划质量的能力,已成为编辑职业不可或缺的的素质。本文拟结合个人的实践和教学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途径。
首先,按照专业的类别细化培训的内容。为了帮助编辑人员尽快进入行业的角色,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培训机构多年来对出版人员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内容从出版法律法规到编校质量管理,总的说来,这种从宏观角度设计的继续教育,促进了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行业的改革发展。另一方面,从出版自身的组织模式来看,尽管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时代,但出版业基本上保存了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按专业成立的中央级出版社及地方出版社的组织模式,鉴于此,从微观的角度按照专业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会更强,也更有利于编辑业务能力的提高。可在以图书、期刊、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等不同的载体进行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出版物内容进行细分,分为少儿读物、大众读物、专业读物以及辞书出版等类别的培训,这样可以把中央和地方专业出版社的继续教育贯通联动为一体,结合相关专业的需要,进行有体系的培训。
其次,重视专科书目的培训。中国的传统目录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官修书目《七略》,近代以降,张之洞用来读古书、治旧学的《书目答问》风行一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旨在倡导维新、宣传新学的《西学书目表》《日本书目志》更是广泛传播,这些事例都有力地印证了书目导读的重要作用:“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通过专科书目文献的培训,可以引导编辑人员从全局上了解本专业的出版历史及现状。编辑人员在此基础之上,或者在既有的选题中推陈出新,或者通过查漏补缺,提出新的创意。
第三,重视出版经典案例的培训。出版作为注重实践的一门行业,案例分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年8月22日《聂震宁精品出版五十讲》上线,这种运用数字出版技术的便利条件,结合出版案例演绎出版理论的开创之举,在出版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通过对于经典出版案例的介绍、分析和点评,总结其在选题策划、作者策划、内容策划、形式策划和营销策划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编辑在选题策划方面的实践技能有着切实的帮助。下面我们以赵家壁先生的“一角丛书”为例,再进一步论证出版经典案例的积极作用:
1931年9月,24岁的青年编辑赵家璧担纲主编,综合性小丛书《一角丛书》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隆重推出。这套丛书到1933年12月为止,共出版80种,内容以介绍东西方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知识为主,也有一些文艺作品和自然科学读物。据赵家璧回忆,仅到1931年底,“一角丛书”刚出满20种时,4个月内销量已达十余万册。
“一角丛书”作为民国时期典型的出版案例,并未止步于民国,而是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资料记载,1986年7月22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一条新闻:上海南京西路新华书店内人头攒动,书柜前贴着大字海报:“五角丛书第一辑十种发行专柜”,热情的读者们争着往书柜前挤,营业员忙不迭地收钱。捧在人们手里的这套书,每一本只要区区0.5元钱,精薄小巧,便于携带.尽管篇幅不大,但信息量丰富,雅俗共赏,物美价廉,通俗而不粗俗,这道亮丽的书业风景线就是“五角丛书”。从1986年第一辑问世到1995年第十五辑落幕,平均每种书的印数超过50万册,最多的达到150万册。1--6辑总发行量接近3000万册。
“五角丛书”的编辑出版,也是借鉴了赵家璧于三十年代初主编过的“一角丛书”。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的江曾培先生后来在《因两套丛书想起》中追述了五角丛书的缘起。该套丛书的主编何承伟先生也在回忆文章中总结,正是秉承了赵家璧先生“一角丛书”出版中为读者着想、选材包罗万象、雅俗共赏的编辑思想,“五角丛书”才在当代读者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
从一角丛书到五角丛书,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的出版经典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启发编辑选题策划的灵感自然有益,其中的失败教训,可以提醒编辑从业人员避免重蹈覆辙。赵家璧先生晚年在《编辑忆旧》中详尽地介绍了一角丛书的来龙去脉,从图书的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的缘起、名称、成本、出版社内外部资源以及内容定位等方面再现了丛书的出版经过,难能可贵的是,赵家璧先生还坦诚地总结出丛书在出版周期和内容策划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对于后世的编辑同样是宝贵的财富。
从五角丛书的出版概况来看,从1986年第一辑问世到2000年落下帷幕,曾经历了前六辑总印数近3000万册的辉煌,先后出版普及本、“精选本”、精华本、精装豪华本,最终却成为人们心中的回忆,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很值得我们出版人深思。
著名出版人俞晓群在《“新世纪万有文库”十年祭(1996-2006)》一文中回顾“新世纪万有文库”丛书编辑的缘起和经过的同时,反思了因何为“万有文库”续命的壮志未能如愿,这种对文库不足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于读者批评的虚心接纳,对于编辑人员选题策划能力的提升,职业素养的提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出版经典案例的培训,可以让从业编辑以点带面了解相关的出版社、出版人,结合出版理论分析和点评出版案例的创新及对于后世的影响。从出版经典案例中借鉴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汲取失败的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
第四,开阔国际出版视野的培训。赵家璧先生说,他当年编辑“一角丛书”,是由于西方一套“蓝皮小丛书”的启迪。当时他在上海西书铺看到这套小丛书,一本书一个专题,涉及各门学科,薄薄一册,售价一律美金5分,买的人很多。他所以将自己编的书叫做“一角丛书”赵家璧先生的编辑生涯中, 善于以他山之石,攻取民族出版的璞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名称就是受到日本出版的启发,王云五出国考察期间曾出访德国,雷克拉姆世界文库丛书对于将“万有文库”打造成小型家庭图书馆的理念不无影响。2011年6月,出版人甘琦在《读书》杂志上刊载了《出版业:向美国学习,还是从美国的错误中学习》的文章,通过与独立出版人安德烈·西弗林的对话论述了“以利润为中心的制度设计”给出版业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可以说,欧美国家的大型出版集团在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我们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开阔编辑的出版视野,同样要重视加强对于国际出版经典案例的培训。目前我国国际出版的继续教育培训侧重于数字技术、出版印刷、版权经营和市场营销等领域,对于国外经典出版案例的分析还未形成有规模、有体系的课程培训。
时间步入21世纪,从机遇上说,全球化时代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国家大力提倡“一带一路”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环境下,在出版领域,出版培训机构有责任通过继续教育打造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端创新人才,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为中国出版走向世界奠定夯实的人才基础。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