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陈媛媛——外研社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案例解析

作者:陈媛媛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陈媛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人力资源部主任

【摘要】:本文提出了新时期编辑出版人才的四大发展特点,以外研社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工作为案例进行重点分析,归纳出规范化、重调研、引进来、走出去等人才培养模式,对外研社编辑培训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

【关键词】:外研社 编辑 培训

一、引言

编辑素养决定行业竞争力。教育文化出版行业,内容资源质量决定品牌影响力,因此作为内容加工者的编辑,他们的素养决定了未来行业竞争力。许多出版社将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第一要务。笔者根据外研社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实践,尝试对外研社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案例进行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新时期编辑出版人才发展特点

随着数字出版比重日益提升、出版国际化大势所趋、产业链条变革不止,“编辑”角色被赋予了越来越复合型的要求和定位。在新形势下,编辑出版人才发展体现出了多个维度的特点。

(一)新技术驱动,编辑能力与思维需要“数字化”

从当前发展阶段来看,全球出版业均处于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的转型时期。在刚刚发布的《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5720.85亿元,比2015年增长29.9%,其中电子书达52亿元。

数字出版转型驱动,至少在三个方面对新时期编辑提出了新要求:一是整合多元资源的能力。数字化时代,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编辑应当组建跨媒体作者资源、掌握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开拓跨界合作的出版资源。二是复合型出版思维,要求编辑拥有极强的策划能力,不仅考虑文本内容,还要用多媒体思维设计作品,用标记思维去处理内容,用交互性设计去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三是数字技术的学习能力,不仅要学会传统的三审三校,还要会用Dreamweaver、Photoshop,以及各种搜索技术等进行出版工作。

(二)专业背景多元,编辑人才培训要求高

由于出版物的特殊属性,编辑入社时的专业背景都不尽相同。以外研社为例,编辑们都是学习语言出身,有较强的语言功底,但对于编辑出版知之甚少。因此,面向编辑人才的培训,不仅需要专业背景的强化,更需要多元主题的学习拓展。这对于编辑人才的培训设计和落实,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三)竞争加剧,编辑岗位稳定性堪忧

在2015年媒体评选的“离职率最高的职业前十位”中,编辑出版行业榜上有名。过去大家眼中稳定的编辑岗位,由于出版市场的竞争加剧、编辑职能的拓展,以及行业薪酬等原因,流动性开始增强。同时,对许多新进的90后编辑来说,编辑工作相对“枯燥”,往往一部书稿一做就是几个月。如何激活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克服职业倦怠,也是出版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议题。

(四)产业变革,编辑角色日益多元

与过去“看稿子”的编辑定位不同,新时期编辑除了对内容负责以外,还兼具项目统筹、选题策划、编辑审校、印制监控、营销推广等多种角色。编辑作为出版物的第一负责人,不仅要有扎实的编辑基本功,还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策划意识和市场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将编辑定位为“杂家”,就是对编辑综合素质要求的体现。

三、外研社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编辑出版人才复杂的成长发展态势,外研社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出版社未来的头等大事。作为全国第一大外语出版社,外研社目前拥有编辑近400名,每年新进编辑人数50人左右,岗位类型涵盖图书编辑、视频编辑、数字产品、数字内容、网络营销编辑、网站编辑、音频编辑和质管编辑等。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坚持,外研社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体系的编辑培养发展模式。

(一)规范化,搭建编辑出版能力素养体系标准

培养和管理几百人的编辑队伍,制度必不可少。“让制度建设规范化、让能力要求标准化、让培训学习体系化、让成长路径清晰化”,是外研社人力资源部门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顶层设计思路。

一方面,外研社鼓励编辑深入学习国家编辑出版相关政策。所有新编辑都会被安排认真学习《出版管理条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等国家政策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等导向文件。人力资源部还会梳理编辑学习类网站名录,供编辑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另一方面,外研社建立了编辑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外研社编辑序列职位要求(能力要素)》为编辑们明确了角色定位、基本条件、任职要求、晋级目标等,用助理编辑、编辑、中级编辑、高级编辑、资深编辑、专家编辑六大职级,明确了编辑的职业发展通道。《要求》同时设计了入职考试、培训测试、工作实践、晋级答辩等一系列认证手段,保障职业晋级的公平公正。

《关于外研社编辑培训及学术能力培养的规定》经过多次修订,举纲目张地为编辑学术能力提升指明了路径。《规定》中明确提出,对编辑进行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鼓励编辑人员参加学术类活动、奖励或资助编辑人员的学术成果或学术项目。

《外研社培训管理办法》则更加详细说明了编辑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设计,以及培训师的选拨和管理。其中培训体系由文化力培训、专业力培训、领导力培训三部分培训内容组成,采取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员工自我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培训的设计和实施,一般需经过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制定、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环节。

每一份制度文件都经过数次专题研讨,并且根据出版社业务发展进行不断修订。完善的制度建设,为外研社编辑出版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调研,开展源于一线的编辑培养需求讨论

外研社的编辑培养工作由人力资源部总统筹,但如果培养方案不从一线需求出发,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人力资源部每年都会与各分社编委会进行1-2次“编辑培养讨论会”,主要围绕6个议题展开——“编辑能力问题、编辑梯队各层级培养重点、培训形式、培训现状、讲师及课程建议、流程机制的改进与创新”。

以2017上半年度需求调研为例,分社编委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第一,“课改”的新趋势对编辑提出新要求,“英文+学科”的出版趋势要求编辑具备除语言、编校知识外的其他专业领域的了解;第二,外研社编辑能力的提升集中在四个方面:语言文字能力(基本功)、选题策划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需重点培养)、项目管理能力/时间管理(需重点培养);第三,学习方式上可以以考代培、以赛代训,用知识输出刺激编辑自我提升,让编辑在分享和展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三)引进来,打造专业、实效、多元培训体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责任编辑必须接受每年72学时的继续教育,并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外研社每年都严格遵守培训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

1、课时量大,保证学习强度

2017年,外研社将编辑培训体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局培训中心课程,为全体编辑购买了48学时的线上培训课程。第二部分是与编辑协会合办的24小时面授培训,拟邀请邬书林、郝振省、李朋义等出版行业大家来授课。第三部分是自主策划的系列培训,其中包括编辑出版专项基本功训练、产品经理等思维性训练、新媒体运营等行业动态分享等课程。

外研社每年每位编辑近100个课时的培训学习,既有理念引领、又有实操训练,既有线上培训课程、又有线下封闭学习,既有大咖分享、又有同事交流,在全社编辑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主题精准,保障学习效度

对于编辑培训而言,学习主题是第一位的。基于充分的调研访谈,考虑到不同梯度、不同背景、不同序列的编辑提升需求,除了购买总局48学时课程以外,外研社编辑培训主要包括三类主题:

第一类,出版理念与宏观趋势。

自 2013 年起,外研社与中国编辑学会合作,成功举办了4届编辑出版业务培训班。2016年,外研社邀请了李朋义社长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出版业发展趋势,为外研社国际化出版人才拓展了视野;邀请了中国编辑学会郝振省会长带领外研社学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编辑的政治意识;邀请原新闻出版总署邬书林署长为外研社的编辑带来题为“二战以来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启示”的讲座,阐释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基本态势;邀请来自武汉大学的李小曼教授、北京印刷学院的叶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吴浩老师及单向街的联合创始人杨文轩老师,分别从新媒体思维、版权贸易、出版物的选题策划、社会化营销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全面的分享。对于编辑们来说,不仅提升了观念,拓宽了视野,也启发了新思路。

第二类,实用技能与基本功。

2016年,外研社针对编辑出版流程,做了“图书印制工艺”系列培训,包括《教材、教辅印制工艺介绍及应用》、《一般图书印制工艺介绍及应用》、《少儿图书印制工艺介绍及应用》,收到各个部门编辑的广泛好评;针对图书出版至关重要的成本控制环节,外研社出版中心给编辑们做了“图书印制成本”培训,对图书成本构成、印制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讲解;外研社还针对数字编辑的工作特性,设计了“Excel高级数据处理”,解决大家工作中遇到的数据处理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外研社针对数字化背景下编辑的能力发展需求,精心设计了“产品经理训练营”,通过产业分析、市场调研、大数据应用、产品运营等多维度训练,为编辑们架构起产品思维和数字化逻辑。

第三类,经验分享和团队建设。

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研社还尤其注重编辑团队建设;除了邀请讲师进行培训,还鼓励同事间互相分享、交流、学习。以2016年为例,外研社组织了“新员工培训”、 “一年龄学员培训”、“新晋管理者短训营”等以团队建设为主的培训,还为新编辑群体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新编辑培训”,邀请资深编辑和专家给新编辑授课。在这些培训中,除了有针对新员工、新编辑、新干部和一年龄员工特点的职业发展课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倾诉、交流和解惑,在于激发工作热情、宣传企业文化、克服职业倦怠。

考虑到短期的经验分享可能存在的不深入、不持久,外研社数年来一直坚持“辅导人制度”,这种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式的辅导,不仅是长期工作经验的倾囊相授,更是从校对符号使用到审稿报告撰写这一系列实际工作能力迅速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对于新编辑的培养至关重要。

3、形式多样,确保学习参与度

外研社编辑人才培训,整体上采取“线上学习+线下面授”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同时在面授培训中,融合了专家讲座、小组活动、素质拓展、座谈交流、展示汇报、成果测试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保证每一位学员的全身心参与。

在每次培训开始前,由人力资源部与各业务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均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培训期间,严格考勤管理制度,实行课前、课后签到,并在培训过程中抽检。严格的考勤管理制度保证了每次培训顺利进行、效果突出。

外研社编辑人员培训还坚持进行“总结报告”环节,在工作实践中监督培训内容落地。参训学员要求撰写培训心得,鼓励将所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进行分析汇报;人力资源部会对每一次培训做好总结记录,并对学员学习效果进行跟踪。

(四)走出去,塑造国际化特色的编辑人才队伍

由于出版范围特点,外研社的编辑队伍需要洞悉国际出版的动向,同时具备国际交流、谈判、合作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对此,外研社为年轻编辑们搭建国际化学习的平台,国际书展是最好的机会。每年,外研社都会派出近百名同事前往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等国际书展,以及各类国际论坛进行展示和学习。

所有外派学习的编辑都带回来最有价值的前沿信息。综英分社的文雪琴参加2013年香港举办的“编辑出版业务培训班”,与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的出版界人士充分沟通后,发表了关于畅销书出版的7千字经验分享。综合出版事业部的张帆参加完2016年伦敦书展后,就电子书和数字学术出版等话题撰写了详尽的见闻和感想。坚持走出去,站在更高的平台学习成长,使得外研社拥有一支国际化特色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

四、结论

新的时代赋予了编辑新的内涵,也对出版企业的编辑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外研社多年来所做的尝试可以总结为四句话:第一,不走形式,所有的培训方案均源自一线工作需求;第二,不走过场,严格控制培训的强度、效度和参与度;第三,不落俗套,培训内容紧跟出版产业变革浪潮;第四,不做单向灌输,既有输入也有输出,给编辑提供分享展示的平台。

然而,由于外研社编辑众多、出版类型复杂,目前的编辑培养工作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培训内容难以完全涵盖不同类型编辑的培养需要,完全将编辑集中起来完成培训难度较大,与其他兄弟出版单位间的互动交流不足等等。因此,在今后的编辑培养工作中,还需要在分层分类培训、灵活安排培训形式、加强跨社交流等方面下功夫,为出版社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道路做好更加充分的人才储备和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7

【2】赵惠鑫:年轻编辑的培养模式探讨,《科技传播》 , 2015 (11)

【3】邹德萍:媒体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培养模式,《新媒体研究》 , 2016 ,2 (9)


作者:陈媛媛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