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王璐璐——信息时代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作者:王璐璐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王璐璐 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研究院 博士后

叶新 北京印刷学院 教授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深度应用使得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经历着颠覆性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语义分析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出版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面临着更多地挑战。数字出版作为传统出版转型的重要方向,在信息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背景下,其外延和商业模式不断演化,产业生态日新月异。虽然数字出版的成功路径仍需众多出版机构做进一步的探索,但是内容生产仍然是数字出版的核心,而内容产业的核心则是人。尤其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还远远无法满足当前数字出版行业快速发展需求,因此加快培养数字出版人才是推进产业进程的重要议题。

一、信息时代数字出版人才业务转型

从目前出版产业发展趋势上看,知识服务或将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新拐点。根据《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以信息服务的职能定位,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知识服务为手段,从自身主营特色优势出发拓展业务布局,实现数字出版的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信息时代的数字出版将围绕知识扩散这个关键任务,进一步衍生相应的创新机制。知识扩散相关创新主体之间的服务特征,决定着知识扩散路径和创新价值实现形式,并最终影响和制约着知识价值实现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出版人才就是重要的执行因素。围绕知识服务这一重要职能,笔者认为数字出版人才业务将从原本的内容转化、技术咨询、营销推广,转型为研究咨询、技术支撑、内容编辑和产品运维。

首先,信息时代数字出版运营的内容产品已经不局限于完整作品,知识碎片化、专业化已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趋势。数字出版从业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基础外,还需深度解析知识元素,对出版产业、专业领域展开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进而能够提供相关的知识咨询服务。其次,技术支撑和内容编辑仍然是数字出版产业支柱性业务。数字出版的两大基本要素就是内容和技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数字出版的内容和技术的进步,都有可能会为整个产业带来新的生机。最后,数字出版生产过程中贯穿了产品运维思想,实现从主动推销向科学营销转变。根据不同出版产品的特点,运用互联网收集的相关数据来科学选择出版生产各个环节的合理路劲,做出正确决策,实现整个运营环节的科学管理。

二、信息时代对数字出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时代,电子图书、在线阅读、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影音等数字出版产品日趋成熟,并进一步带动数字云存储、云传播、云支付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出版人才的策划、制作、运维等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数字出版人才除了需具备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市场营销等基本职能之外,还需进一步掌握信息挖掘、知识转化、创新思维等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数字出版市场中创造出极具竞争力的出版产品。

信息挖掘能力。信息时代,内容产品的“思想深度”已经不再是出奇制胜的唯一法宝,用户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知识服务时,更加注重信息的匹配度。尤其是数字出版产业,它的网络扁平的传播方式会使得读者逐渐形成了一种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因此用户更加需要快捷、精准的服务。数字出版从业人员需深度挖掘内容资源的潜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结合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思维,有意识地将知识信息分割成块状结构,将碎片化资源进行交叉整合,紧跟用户读者习惯和迫切需求,形成良好的用户黏性。另外,深度挖掘用户资源信息对于数字出版从业人员也十分重要,依据潜在的客户群体的信息检索和处理结果,来了解热点和热门话题,进而定向匹配相关的知识服务项目。

知识转化能力。高科技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乃至结合,打破了跨学科领域的知识界限,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还需具有法律、外语、经营管理,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等多学科知识。数据分析显示,出版专业知识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知识在招聘启事中被提及的频次最多,分别占了91.65% 和58.25%,行业专业知识和外语要求居于其次,均占30%左右,而经营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在招聘启事中亦已经开始被提及。另外,互联网用户检索模式要求读者目标明确,这也使得同类产品差异化明显,对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要求较高。从上述两种现象上看,信息时代对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不仅要求广度,还要求深度。而深刻理解知识只是出版工作的第一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才是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因此,数字出版从业人员还需在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知识转化能力,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将其转化为显性信息传递给读者。

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时代,数字出版内容形态、商业模式、经营理念都在迅速更迭,“创新”是突破原有瓶颈,不断占领产业“高地”的捷径。未来,随着信息技术更加快速地开发和应用,“创新”将是出版企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其中,人才是产业创新的中心环节,也是产业创新的最大产出。产业创新层面的人才培养,必须建设功能各自不同、融合方向有别的专业化、市场化、团队化独立创新主体。数字出版人才之间以创新和交流为基础,进行包括诸如文化、技术、制度等各方面的沟通,客观上构成了知识扩散的社会网络知识服务创新机制。而人才之间知识服务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协同,其对于基于社会网络创新性知识扩散过程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信息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编辑和技术人员的结合,也不能单一地认为技术可以引领一切,因此科学认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十分必要。在信息爆炸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资源和市场主体参与到出版产业当中,出版产业迫切需要能够兼顾总体和局部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出版产业急需具有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改革意识的开创性人才,为数字出版产业探索出真正切实可行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出版产业也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深度分析、产品运维的实践性人才,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前进的雄厚基础。针对信息时代数字出版人才的业务内容和新要求,笔者认为需因类施策,针对不同类型人才采取不同的培养机制。

(一)成长支撑体系培育复合型人才。

根据出版行业招聘相关数据显示,要求同时拥有出版专业知识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知识的岗位比例高达54.65%,其中不少要求“拥有传统媒体相关资源”或“传统媒体工作经验”;要求同时拥有经营管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的岗位比例为5.50%。这充分说明,不管是传统的出版单位还是新兴的数字企业,都已经认识到在以往传统出版中可以凭借“一技之长”而坐捧“铁饭碗”的单一性人才已经不再符合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对数字出版从业人员而言,信息时代对他们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传统的出版业务技能,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理论、传播理论,还包括数字技术、数字出版物运营管理、数字版权等等,因此尤其要注重对数字出版整体产业链的理解和思考模式的培养。从复合型人才的业务职能上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看成是学科或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统筹兼顾、资源整合、深度融合的能力。因此建立有效地成长支撑体系十分必要。

首先,需进一步加强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政策引领,尤其是政府层面可对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就业指导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相应的人才培育工程,从宏观政策上予以支持。其次,复合型人才涉及学科范围广、业务技能范围也比较宽泛,因此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也是必要条件,以此充分调动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成长动力,通过统筹资金的方式予以推进。最后,可构建较为灵活的知识共享网络平台,为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型人才提供分享的机会,也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主观能动性出发丰富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二)开放性思维模式培育创新型人才。

数字出版不仅仅是一个需要多方技能的综合性学科,更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创新性学科,产品创新、生产创新、运营创新将是应对变幻无穷的数字出版市场的不变法宝。出版创新活动是智慧的结晶,因而创新人才也是整个出版创新活动的核心。

创新性人才离不开创造力,而创造力来源于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根据纽厄尔等人在1962年提出的概念指出,创造思维是非传统的、目的十分明确的而又持续的思维,其成果对思维者或人类文化都是新颖和有价值的。开放性思维模式是创造思维的衍生,既要在原来生产目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也应该不断的吸纳其他领域的新理念、新观点,进而内化成自己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的能力,这对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形成原发性的创新机制有着非凡的意义。

首先,开阔的视野是开放性思维模式的前提,应不断强化数字出版创新型人才对业内、业外的新技术、新业态、新观念、新模式的关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紧跟时代前沿是创新的关键。其次,注重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营销意识,信息时代新产品如何走入消费者视野仍然是重要步骤。在策划之初,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就应注意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服务,打通传统媒体读者群和新兴媒体用户群,以拓展市场覆盖面。最后,不断推动鼓励机制的建立,为解放思维构建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对于出版创新活动,可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和容错机制,为创新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三)多元机制培育应用型人才。

从数字出版的日常业务上看,应用型人才可以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石。从技术,到内容,再到设计和销售等环节,业务职能都围绕着生产核心展开,可以说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真正决定了数字出版产品的质量。有别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应用型人才更加集中于专业化的技能和业务,是实际具体工作的执行者。

首先,对于整个数字出版活动来讲,应当为不同专业的数字出版从业人员设立不同的研究与学习方向,让培训内容更为细化,在其专业范围内发挥最效用。其次,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育相结合。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数字化平台中,出版行业归根到底的任务还是对内容的编辑和出版物发行,所以实践技能十分必要。最后,可建立流动型的人才共享机制,让数字出版从业人员能够不断适应不同的业务环境,在服务不同部门需求的同时,也能够精进业务技能,不断拓展知识面,对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高培.专业出版社如何实现知识服务转型[J].出版广角,2017,(02):39-41+55.

[2]尹贻伟.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07):74-77.

[3]张凡.探索知识服务商业模式[J].出版参考,2016,(06):40-41.

[4]郭曌雪.“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5,(06):26-27.

[5]刘慧,叶尔肯·吾扎提,王成龙.“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45-553.

[6]李朝全.网络文学走出去 风景这边独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1-06(007).

[7]张秀梅,郑鹏,潘春玲.基于SECI模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编辑学报,2014,(02):188-191.

[8]王东霞.近年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86-89.

[9]李素珍.知识服务:研究型服务[J].经济视角(下),2013,(11):163-165.

[10]赵晨阳.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导师:曾令秋.四川师范大学,2013.

[11]徐景学,秦玉莲.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11):56-59.

[12]宋艳丽.数字时代地方院校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2,(06):62-65.


作者:王璐璐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