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刘丛——关于出版单位如何有效开展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刘丛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刘丛 山东教育出版社 

我自2007年进入出版社工作,至今已是十年的时光。这十年间,我先后在编辑室、发行部、总编室等岗位工作,如今又借调在股份公司的出版业务管理部门,这些不同的岗位经历,让我机会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体验出版工作的魅力,更真切地感受到出版是一份“学无止境”的职业,编、印、发,处处都有学问,处处都有技巧。因此,对出版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有一些体会和想法。

出版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总局、省局等管理部门的规划、指导,也需要出版主管、主办单位的贯彻和落实;既需要出版社领导对人才建设高度重视、大力落实,更需要从业者坚持不懈地终生学习,将继续教育贯穿于职业生涯的每一天。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员工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让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如何为员工创造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接受继续教育成为每个人出版工作者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让不断提升自我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值得每个出版单位思考和重视的事情。结合工作的实际,就出版单位如何有效开展继续教育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前辈和同仁指正。

一、要克服在继续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偏颇认识

对于出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0年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继续教育是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并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学时,同时对未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或无正常理由未完成继续教育规定时间者,不予进行出版职业资格的登记、注册或续展登记、注册。

围绕这一要求,各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每年都会组织本省出版单位从事编辑及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定期参加相应的面授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以完成规定的学时。同时,总局、各省局以及各个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也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不定期举办许多不同类型的业务培训,内容涵盖了出版业务、职业道德以及各学科的思想动态、热点问题、发展趋势等等,帮助相关专业人员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这些培训,成为出版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尽管培训不失为一个有效、便捷的学习、进修手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手段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各种培训,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这种通识性的培训,对于出版特色、方向各不同的出版社来讲,不可能是 “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每个社编辑人员的结构不同、学历不同、经验不同、地域不同,仅靠每年的集中培训远远不够。因此,那些把“继续教育”基本等同于“参加培训”、认为参加了总局、省局的培训就等于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阻碍了编辑的成长。

二、要重视并做好新老编辑的“传”“帮”“带”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经常听身边年长一点儿的同事回忆师傅带着自己编稿子的往事。这样的传统如今已逐渐消失,很多新编辑入职后,经过简单的培训后,马上就投入到案头工作中,甚至在发稿量大的情况下,许多刚入职没几个月的年轻编辑就要从头到尾独自承担一本书稿的组编工作。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传统的新老编辑一对一师徒式的带法已难有空间和时间,但这种传统不该丢。出版单位仍可以引导、激励新老编辑把共同工作的过程作为“传 ”“帮”带”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鼓励老编辑有意识地向新编辑传授编辑知识和工作方法:如何发现选题、如何选择作者、如何与作者沟通、如何进行编辑加工、如何跟设计印制发行人员沟通、如何制定营销计划,等等;出版社也可以尝试制定一些制度,比如效仿高校的“导师制”,一个老编辑带几个新编辑,并将每个新编辑的任务完成情况与导师的绩效挂钩。

三、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业务交流,引导大家在干中学、学中干 

我在出版社总编室工作期间,经常要组织编辑申报一些资金资助项目,在填写申报材料时常常会涉及到成本核算等有关问题。面对这些栏目时,甚至有的老编辑也一头雾水、束手无策;做宣传工作组织宣传素材时,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责任编辑提炼不出图书的宣传文案的情况,导致宣传工作找不到重点。

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版物是否能受到市场的欢迎,除了内容质量外,封面设计、装帧形式以及营销手段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编、印、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对每个参与出版的人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编辑人员,应对出版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其作为图书的总负责人,对书稿最熟悉,必须对出版的全流程有熟练的把握和掌控,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

因此,出版单位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业务交流会,不同部门的人坐在一起,就某个选题、某本书的整个出版流程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编辑谈图书内容,印制、美编部门谈印刷工艺、装帧设计等印装要求,避免编辑由于对印刷设备和加工工艺等不了解而在进行图书的整体设计、排版制作时忽视现实性工艺实现能力,最终影响到出版物后期的印刷质量和水平;发行部门谈同类图书的市场情况,帮助编辑了解市场,抓住图书的核心宣传点,使编辑提供的宣传语、核心卖点、内容简介、精彩试读以及书评等更有效,确保把图书的关键信息传递出去;新媒体部门可就纸质图书的数字出版、“两微一端”的营销等问题发表看法。这种业务交流、探讨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既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各个环节的脱节扯皮,又能把继续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让不同岗位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全方位的图书出版技能,可以说是一个一举多赢的举措。

四、要围绕本社的出版定位,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不同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出版定位、出版特色,特别是一些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专业特色明显。这些专业的学科编辑,应了解并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目前,各出版单位在开展编辑继续教育时,往往只重视对编辑基本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编辑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与充实。

因此,出版单位在制定本单位的培训计划时,应围绕本单位的出版定位,增加相应学科知识的培训。比如,可以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编辑举办讲座,可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也可以主动承办学术研讨会,让编辑们有机会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等等;同时,要舍得投入资金,积极鼓励编辑多途径获得学术信息、走出去参加学术研讨会、结识本学科的学者,并与学者们建立经常的联系,这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的加强继续教育的最佳路径。 

五、为员工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和便利的学习条件,让继续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就学习资料而言,目前很多出版单位的资料室早已成为摆设,每年为编辑订阅的行业报纸、期刊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出版单位为编辑提供的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都很少,这既不利于编辑了解出版动态、图书市场状况,也不利于编辑的继续教育。因此,出版单位应制定详细的继续教育规划,从支出中列出专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经费,为编辑的学习成长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为编辑提供充足的专业学术报刊,提供便利的学术文章检索条件,提供充足的参加培训、学术会议的费用,单位重视了、条件便利了,编辑会感觉到社里的关心和温暖,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让不断学习成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每个编辑的习惯,出版单位的继续教育自然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人才是出版单位发展的关键,是第一生产力,而继续教育又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一环,只有这关键一环抓好了,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出版队伍。


作者:刘丛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