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王嘉——出版人才观念培育中的两个突破口

作者:王嘉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王嘉  四川辞书出版社  总编室干事

当前对于出版从业人员的培养,主要从实操层面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入手。例如文字编辑培养,主要注重从编校知识积累、编校意识培育,业务技能完善等角度提升其职业素养。这是出版人员脚踏实地、深入出版工作的必然要求,却不是唯一要求。出版从业人员要实现全面发展,在出版企业更好地发挥先锋作用,还需要不断实现观念突破,以无形促有形,为行业谋创新。

观念的培育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阐释,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话题。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新旧更替、思维碰撞,出版企业的文化氛围创造离不开“人”;另一方面,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出版人员的活动离不开“利”。因此文章主要从时代所带来的观念差异、投入产出所带来的利益关系为切口,分析合作观念的深化和投入观念的重塑。

一、从时代差异入手深化合作观念

时代差异是指因年龄或时代造成的认知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差异。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出版的文化属性要求出版内容具有准确性和导向性;而出版的商品属性则让它必须面向市场,重视内容呈现方式,重视消费者。

从时间差异来看,当前出版市场即将面临或正在面临的主要消费群体,不只是从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各种有趣好玩的新技术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更是为“草根文化”“泛娱乐”“去中心化”“解构”等观念冲刷过、并且成为其参与者和代言人的一代。他们在观念相对定型之前所面对的信息量更大、意识碰撞更直接。相对而言,他们的观念更为多元、认知更加个性化。

因此内容呈现方式的问题随之产生,并有可能表现为:

①先行者比较重视经验,导致出版的成长速度与消费者观念的成长速度存在一定脱节。这种脱节主要表现在认知观念和审美观念上。从认知观念来看,多元文化中合理存在的内容选择、内容呈现,因为与既有经验和判断不相符合,而不被重视。例如一本关于性教育的趣味图书,在传统出版审核流程中遇到困难,却通过微信文案得到了粉丝们观念上的支持。可见有观念和文化土壤的一些内容,在既有的出版观念的过滤下,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从审美观念来看,体现独立、彰显个性的审美趋势,因为与传统的审美不相同而不被重视。图书带给人的精神体验,不只包括图书的内容所传达的精神,还要有能触动消费者某种精神共鸣的整体设计。月销60万册的《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将一套教材内容转变为了畅销书,在图书“赋形”过程中,他们格外注重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带给人的感觉。而对图书“颜值”的把控,则来自于对当下消费群体审美感受的深入了解。当前出版界不乏这样的优秀案例,但也存在经验主义指导设计的情况。

②后来者过于乐观自信,使出版形式优良,但内容不够深入。经过新时期审美观念熏陶的新一代出版人员,在图书制作中容易出现设计优良,但内容品质把控上相对欠缺的情况。出于对审美观念的自信,以及年轻人中较为常见的试图“颠覆现状”的激情,经验尚浅的他们容易集中偏重某个方面,却不一定能够综合把握出版环节中每一个细节对于内容的影响。这使得图书在某个具体方面得到优化,但并不一定与某一消费市场的需求相契合。笔者作为一名新编辑,在工作初期曾犯过类似错误:在排版设计过程中,将同龄人更加喜欢的“新”方式等同于“好”方式,忽略了当时的受众群体的年龄细分和真实喜好。

从双方的优势和局限来看,最好的方式是相互合作,互相学习,这是老生常谈的观点。但对于出版人员中的先行者而言,如何从内心深处真正去了解、接纳后来者的思想观念、审美喜好,将其当作客观现象而非“异端”,需要先行者的认知力和包容力具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对于出版人员中的后来者而言,如何避免过度的“反经验”和“颠覆”,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站在巨人肩上积累经验、发挥创意的必要性,也需要提高后来者的认知视野。

如何让双方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优势互补的重要性。从客观环境方面,可以由管理人员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可以推动出版企业民主文化氛围的形成,潜移默化影响出版人员。从客观环境着手的要点包括:①管理人员对这一文化理念有切身感受与认同;②不断探索新的形式,着力让出版人员切身感受到民主文化的原因,以及对自身长远影响力。

从主观能动来看,则需要出版人员不断审视自身观念、时刻提醒自己,不断突破个人感受和经验主义,以及真正从对方角度思考更好的沟通方式。

二、从基本矛盾入手重塑投入观念

基本矛盾是指出版人员自身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一矛盾出版人员会形成自己的观念和认知。包括控制投入以求稳步产出、增加投入以求增加产出等方式。这部分选择通常针对的是关乎企业、关乎产品的大、中型决策,是根据不同情况和前提来制定的,似乎并无争议。

但当“场景出版”“出版服务也是产品”等概念或观点已经发端时,如何在出版物品质和附加值方面做好优化,在出版的实际工作中有一些见效似乎不明显,产出似乎无保障的细节工作。此时选择是否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以及如何协调出版各环节间的利益关系,则取决于出版人员对于投入与产出这一基本矛盾的认知观念。

例如,以出版物设计环节外包的情况而言,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做好出版物装帧设计质量保证,对文字、美术、印刷方面的出版人员提出了问题。在以“利”为主要考量目标的观念指导下,出版物则容易出现“神散”,很难实现品质突破。要实现出版物品质提升,甚至进一步提升出版物的附加值,则需要多方出版人员形成以“产品”为核心,以长远利益为目标的共事方式,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制作理念。

因此,出版人员对于自身投入和产出的认知,不仅将会影响出版物的细节质量,也会影响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与氛围。只有重塑出版人员关于基本投入的观念,才能真正跳出出版物产品来做出版,实现内容的场景化服务。

重塑出版人员关于基本投入的观念,可以从产品、产品线、服务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产品角度而言,当能够以最低投入满足产品基本形态之后,出版人员是否应该以最低投入为主要标准,从而减少对新的装帧、纸张甚至新形态等的探索?从理论层面上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当实际操作中成本控制为主导思想,且从编辑人员自身的精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来看,难免存在放缓对新鲜方式学习和探索的情况。此时每个环节的出版人员都应明确——读者的审美和认知是动态变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合理利用经验的同时,避开经验主义的情况;从产品线角度而言,出版人员可以借鉴开卷公司对于产品线的解读方式,从高度、亮度、宽度、可靠性、扩展性等多维度分析产品线设计,将“投入”与“产出”的内涵扩大化,不单纯以短期收益或者单个产品的效益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从整个产品线进行综合规划;从服务的角度分析,做好场景出版相关内容,需要出版人员重视读者阅读时的体验与感受,这要求出版人员用心去“感知”并传递。因此,围绕这一观念的“投入”和“产出”已经不是经验范围内的投入和产出。它不仅考验出版人员对于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产出的认知,更要求出版人员拥有过人的感知力、洞察力、包容力、阐释力。而重塑对于基本矛盾的认知,则是形成这几大力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重塑出版人员关于投入与产出基本矛盾的观念,需要拓展出版人员对于产品、产品线、服务等内容的认知。以完善细节、完善服务、关注感受、重视体验、构建生态为指导,多方位理解、阐释投入与产出。尤其对于部分发展较缓的出版企业而言,其出版人员更需要不断克服日常工作中的现实阻碍,不断探索新的呈现方式。在脚踏实地的时间过程中仰望星空,未雨绸缪,让创新产品在成熟的时机成为现实。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产品线做好生态规划,通过不同的投入产出理解来运营产品线每一个产品。以敏感的捕捉力、细致的感受力、开放的阐释力思考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产品线和服务。


作者:王嘉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