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沃群锋——形势下出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沃群锋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沃群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华东分社社长

近两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是“新商业文明”,本质上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自己当家作主的商业文明,这也给所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我们出版业。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客户的体验,用心去感知读者个性化的需求。这同时也给我们处于产业链前端的高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最近两年国家正在努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我认为普通高校的出版本科专业也应该以此为契机,主动积极转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优化,争取实现华丽转身。

先看看我们的高校开设出版相关专业情况,我们有本科也有专业硕士,全国有近20所高校培养出版专业硕士人才,当然还有更多的院校在为出版业输送人才。但是据了解就业专业对口率不是很高,我这几年几乎每年都有招聘经历,收到的本专业的毕业生简历很少,优秀的更是凤毛麟角。固然,我们整个出版产业发展态势并不理想,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招聘的宣传力度可能也不到位,但是仔细想想,可能跟我们高校人才培养也有一定关系,毕业生读了四年书业没有给自己找到在出版行业的合理定位。因此,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应出版社各种岗位需求的人才,恐怕是我们高校和企业用人单位需要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

出版业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行业,结合出版社的具体工作岗位,我认为高校要立志于培养以下几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策划人才、营销人才、版权贸易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出版业不可分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渗透到了各个工作环节、各个领域。这个特别容易理解,处于大数据时代的策划编辑要策划选题进行市场调研互联网当然是首选的捷径;网上书店销售、网络图书推广等近几年发展迅猛,早已成为出版社营销工作的重要方面;版权贸易工作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同样也离不开互联网的深度介入;等等。但是互联网只是手段、只是载体,我们还是要结合本行业具体的工作岗位来谈人才培养。

都说策划编辑是出版社的“龙头”,是出版社最重要最核心的力量。可残酷的现实却是,我们的行业最缺的就是优秀的策划编辑,这早已成为共识,这也直接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产品不对路、退货率高等。优秀的策划编辑到哪里都是稀缺资源,不仅需要一点天赋,敏锐的嗅觉,还要机遇,外加一点点运气,当然还有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等。图书早已迈入营销时代,营销也是出版业的关键环节一环。在每年将近40多万种新书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宣传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店的崛起和实体店的起起伏伏,都需要我们正视目前出版市场生态环境。选题雷同、退货率居高不下、盗版猖獗等也时刻困扰着我们。图书发行早已不是“杯酒换码洋”的时代了,需要更多的营销人才把营销工作推向深入,营销手段要更加专业化、多样化。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版权贸易这两年越来越热,需要外语好、业务能力扎实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另外,随着国家大力推行资产证券化,近些年全国范围内的国营出版社集团化重组、上市可谓热闹非凡,民营出版商也纷纷跟进,以后涉及到的并购、重组等会越来越多,这也给我们的相关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给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各高校积极寻求转型的良好契机。

结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实际探索。

第一,我们要不仅要培养“专才”,更要培养“通才”。  

首先,出版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这里首先要需要明确一点,我们迫切需要培养的并不是研究型人才。我认为全国有五所高等院校从事出版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就已经足够了,其他的不管是本科还是硕士层次,尽快转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出版工作一线培养人才。

其次,我们要加强学生通用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我们人才培养出现偏差最根本的问题,一味注重专业教学,而忽视了大学最基本的“立德树人”的功能。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经常会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另外,诸如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正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失的、忽略的。

再次,编辑是“杂家”,要求我们的编辑具有宽泛的知识面,而不仅仅是编辑专业的学科知识学习。前几年一些“双一流”名校搞教学改革,加强通识教育我觉得是个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是开放式的,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比如,我们编辑专业的学生也要懂一点经济学、学一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甚至感兴趣的可以兼修一些理工类的课程,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要加强新知识的传授,比如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新能源、物联网等,现在学科交叉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这都要求我们的编辑具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才能应对将来的各种挑战。

最后,我们当然还是要系统地学习出版专业的相关知识。充分了解我们行业的有关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这也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持的基础。

第二,关于专业学习,要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知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我觉得出版专业也可以借鉴相关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这里由于篇幅关系,不展开讨论。高职教育有个理念叫做“理论够用”,还可以加一句叫做“实践为主”。我觉得我们的出版专业要进行课程改革同样需要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抓好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我们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去出版单位顶岗实习,既能把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又能快速了解行业和岗位,参加实战才能发现问题找差距、回头再到学校充电,这样更有针对性。这里顺便呼吁一下,出版行业是涉及到国家意识形态的行业,同时也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行业,因此,建议出版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改为五年制,而不是四年,拉长顶岗实习的时间。最好要有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能在出版单位实习,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校外导师制”形式进行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才是最佳的多赢的选择,要避免形式主义。

其次,我们的学校也要努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即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具有经验丰富的实战专家。这恐怕是我们专业教学的局限之一。比如说,我们的老师讲图书策划的课程,自己到底有没有策划过书,如果有相关的经历和成功的案例当然最具有说服力,哪怕是失败的案例拿出来讲,学生也会喜欢。我们也可以聘请一些行业内各领域的专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等,定期给学生讲座、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真正用心去提前感知这个行业,而不是被动地盲目地进入,然后很快又离开。这项工作应该列入常规教学计划,而不是随机的,偶尔为之的。

另外,实践注重岗位轮换,出版单位的岗位不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双向选择进行实践,结合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尝试,既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把握工作流程,同时也可以增强直接体验,就业时针对性更强,少走弯路。

第三,加强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力度。

我认为专业硕士主要应该针对有三五年工作经验以上的在职人员招生,而不是应届毕业生,应该明确限制报考条件。应届毕业生如果缺乏足够的工作实践经验,直接读专业硕士我觉得意义不大。那些已经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已经对行业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的,应该鼓励他们进行深造,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尤其是对那些原来非本专业出身的编辑,相信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作用。当然,这也需要出版社有相关的政策作为保障,可以采取在职和脱产两种形式,脱产的也可以停薪留职。学校的课程设计也应该努力创新,不落窠臼,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专业硕士而不是研究型的硕士研究生。

总之,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做好出版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努力才行。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和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要真正把这种局面扭转过来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我这篇短文只是抛砖引玉,由于平时研究不够,难免浅薄。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让我们的出版专业教育再上台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沃群锋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