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赵鹏艳——新媒体时代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综述

作者:赵鹏艳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赵鹏艳 南京大学 学生

摘要:当今时代已属互联网、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当转变思路,谋求新模式、探索新方法。本文主要从概念、背景概述、新媒体时代高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建议三个层面探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出版教育的创新思路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出版专业人才

一、概念

新媒体 (New Media)一词源于美国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年)。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1969年)。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不久扩展至全世界。[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二、背景概述

1.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于2016年8月24日在参观第2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改革创新、多出精品力作,加快实现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持续上升,新媒体时代已来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2]

图1   2012-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为实现“出版强国”的目标,必定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强的出版专业人才冲锋陷阵。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的持续提升更是对出版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掌握传统的编辑、复制、发行技术,更要对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有一定掌握;不仅要学习出版专业知识,更要了解经营管理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外语知识;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而出版专业人才这些能力的培养,重在高等院校。

2.高等院校教育背景

在专业设置上,对于出版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多数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如院校与数字出版产业联合建立数字出版实验室、数字出版基地等;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新媒体编辑及运营等活动,如建议学生自己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进行文章编辑、排版、推送等一系列工作;在学位设置上,已有部分高校专门开设培养数字出版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完善数字出版教育层次。这些都是可喜的一面。

然总体而言,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上,采用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的高校还占多数,重视出版实践活动的只是凤毛麟角;如师资队伍中,既具备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又精通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教师只占少数,多数教师只具备理论教学的多年经验,而缺乏数字出版一线的实践经验;如开放性上,高校与数字出版企业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多数校外企业只是挂名于院系中,实际上并没有为培养出版人才的数字化技能添砖加瓦。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1.重视数字出版技术

根据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数字出版做出的一个工作定义,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出版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而与数字出版概念相对应的,是数字出版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出版产业的应用,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语义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一系列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对出版领域的影响逐渐深入。[3]这些新技术几乎已经渗透到出版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推动着传统出版业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行业若想取得可持续发展,若要使中国出版“走出去”,则必然要以热情的姿态拥抱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对于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的课程设置,也要在其中加入新技术的内容,使出版专业人才日后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新技术的风浪。徐维东、许琼英针对上海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存在数字技术与出版知识脱节的问题,介绍了美国纽约大学电子出版专业的课程体系:9门必修的核心课程、3门选修的专业课程(可选课程有网络技术、电子文本发展、在线期刊出版和学术与专业出版、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网络出版实务)、1门选修课(可选课程有在线出版传播方式、直销与数据库应用)和1门高级课程(出版前沿专题研究),[4]我国数字出版课程的开设也可借鉴此种模式。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高等院校的出版专业人才,日后必定要为出版行业的做大做强做出应有的贡献,故对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推动出版业的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我国出版工作者都应该遵守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出版质量;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勤俭创业;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家利益。

加强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出版队伍,还能维护和提高出版业的社会声誉,更对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出版物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道德规范是出版工作者的“本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出版工作者都不能忘记本心,迷失方向。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除了仰仗国家的法律法规之外,更要靠个人的自我修养和高校的教育,唯有如此,出版工作者乃至于整个出版行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3.优化出版师资队伍

优质的师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当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数量短缺、专业知识与素质跟不上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要求。朱晓军指出,高校编辑出版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多围绕传统出版教育目标而构建,不少教师缺乏出版实践经验,对现代信息技术不够了解,导致一些数字出版类课程无法开设,或者教学效果不佳。[5]建议高校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校外导师各一名,即从本校遴选一位教师担任其学科专业导师,另外校外合作企业再为其选聘一名实践导师。校内导师侧重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帮助其解决学习和思想上的困惑和问题;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的学习和管理,带领其对出版增值链条的所有环节,包括策划、组稿、编辑设计、出版、营销、推广、核算、管理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帮助其提高实践能力。[6]

4.提高专业开放程度

目前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知识面单一、视野较为狭窄,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以及与国外的阶段性差异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不能够适应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7]故高校对于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提高开放程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于整个出版行业具有全局性的了解。

首先是要加强校际交流。全国各家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互相选课、教学研讨等合作方式完善关于人才培养的探讨;除此之外,也应打破地理限制,在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如网易公开课就是教育资源共享的典范。中国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耶鲁、哈佛等世界顶级大学的课程,见识大大拓展。[8]还可通过交换等形式直接去往出版专业开办较好的院校学习交流,更直接深入地感受对方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出版活动等各方面,提高知识面,丰富专业视野。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 国际新闻界,2008,06:66-69.

[2]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7-08-04].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数字出版基础[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22-124.

[4]徐维东,许琼英.上海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刍论[J].科技与出版,2011,12.

[5]王东霞.近年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88.

[6]金业文,刘志军.论“卓越出版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J].出版发行研究,2014,04:92.

[7]张金.推动数字出版工作你有人才吗?[EB/OL].[2016-12-20]. 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1405/138344.htm.

[8]祝兴平,马瑙.大数据时代新闻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6,04:92.


作者:赵鹏艳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