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宋美燕——试论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以江西高校出版社“每月一课”为例

作者:宋美燕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宋美燕 江西高校出版社 编辑

[摘要]全面融合的媒体时代正在迈入出版的腹地,出版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出版社因此纷纷开展形式各异的继续教育活动。文章从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现状出发,以江西高校出版社的“每月一课”为例,试论出版单位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融合相关资源开展继续教育,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出版人才。

[关键词]出版单位  出版人才  继续教育  融合发展

编辑是出版单位最大的财富资源和核心生产力。但近年来出版物质量事故频发,加之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使社会大环境对编辑信任度愈发不够,“去编辑化”“编辑无能”的声音不绝于耳。冷观自省,病灶仍在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上。目前,出版业存在出版急功急利、编辑工作浮躁、编辑队伍流失、编辑社会地位弱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出版社的考核、管理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经济大环境所致,迫于生存压力的青年编辑坐不住“冷板凳”。

编辑是精神粮食的提供者、出版品牌的研发者、两个效益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作者的培养者。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有句名言——“编辑是文坛大家的托底人”,但要培养出像邹韬奋、叶圣陶、龙世辉、麦克斯·珀金斯等这般优秀的编辑家并非朝夕之事。

出版单位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着力打造一支精良的出版人才队伍,以期提高出版物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与人才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拟以江西高校出版社的继续教育活动“每月一课”为例,谈谈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

一、因材施教,有效培养

每年,出版单位要组织编辑参加各种脱岗或在岗的继续教育活动,授课形式主要以讲座、报告为主。一方面是为了达到每年72小时的学时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编辑业务能力。2015年,江西高校出版社成立“每月一课”工作小组,在社内组织有规律、有计划的继续教育活动,三年来为出版人才的成长注入大量的养分。

纵观业内的继续教育活动,不难发现普遍存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学习主体缺乏主动性、培训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同岗位的出版人才对于知识的需求完全不同,“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培训内容并不能满足出版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培训的效果难免差强人意。出版单位在开展继续教育的时候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以受训者为培训主体,充分考虑受训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实现精准培训。

(二)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一是因为师资匮乏。由于培训主题、培训专家的时间与意愿,以及培训成本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出版单位在培训专家的选择方面较为被动,这直接制约着课程的规划。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出版单位要以创新的模式解决师资匮乏问题。江西高校出版社通过“外延内请”的模式来构建师资队伍,先后延请聂震宁理事长、朱胜龙处长、揭同元老师等省内外的专家、领导、前辈担任“每月一课”的主讲老师;同时积极挖掘本社潜在的教育资源,先后请原总编辑花传贵、副总编辑舒平、现任总编辑肖俊南等社领导和社里的优秀编辑詹晓钟、黄江萍等担任主讲教师。这既解决了师资问题,也使课程设置更具自主性和针对性。二是因为编辑的学习时间有限。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扭转出版单位和编辑的思维。出版社要树立减数量增品质的精品出版理念,同时帮助编辑克服焦虑、浮躁的心态,鼓励他们潜心学习、拓宽研究领域。

(三)学习主体缺乏主动性。出版单位在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时应注意摒弃“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必须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出版人才的主动性,根据课前调查、课后交流总结等让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根据他们的知识需求和业务短板,设计“适销对路”的课程。

(四)培训评估体系不健全。建立健全的培训评估体系,有助于科学、客观、精准个地检验培训结果,提高继续教育课程的研发能力与办学质量。目前的培训活动普遍存在培训评估弱化或缺乏的现象,导致继续教育逐渐流于形式。江西高校出版社“每月一课”工作组在年末给每位编辑发一份年度培训评估表,包含的问题主要是学员对本年度课程设置的评价、明年希望开设的课程等。培训评估使继续教育活动组织者掌握了教学的情况,明确了工作的新方向。通过年度培训评估,让员工参与到培训课程的研发,有效调动了员工的主动性,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在“每月一课”开展初期,学习结束后学员均需提交一份学习心得。后因编辑工作繁忙等原因,课后小结的学习环节就自动取消了。课后小结是学员及时梳理、内化所学内容的过程,有助于学员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考核环节之一,弱化、缺失均不利于培训评估体系的建设,应常抓不懈。

二、开拓创新,融合发展

聂震宁理事长在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年6月的“每月一课”中说:“出版在文化上有两大任务:创新与积累。”其实,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工作也应围绕这两个目标任务来开展;同时考虑时代需求和内外部环境,做到融合发展。

只有高素质、专业化、学者型的编辑,才能做到辨真伪、分良莠,为广大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精神粮食。培养一支有眼界、有学养、有技能、有理想、有活力、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是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继续教育需创新培养模式、调整培养机制、丰富培训内容,让出版人才得到最新鲜、最营养的知识补给。

(一)创新培养模式。目前出版单位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模式单一的现象。在全媒体时代,单一、固化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编辑的个性化需求。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引进新的培训模式。“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自主择课、在线完成课业、在线讨论、在线会议、发表博文等功能。目前,在中国的MOOC学习者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城市,其中学生的比例较大,众多高校也纷纷引进MOOC教学模式。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可将教学模式慕课化。这不仅能充分满足编辑的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的需求,还降低了时间、人力、资金等成本,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培训方式的诸多不足。

(二)调整培养机制。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偏重编辑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相对不足;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偏重理论知识的构建,编辑实践较少。为解决双方教育的不足和人才短板问题,许多出版社与高校建立互动机制,开展联合办学。出版单位为高校专业人才提供实习机会,高校为出版单位继续教育输送师资。近年来,江西高校出版社接受来自武汉大学、南昌大学的在校实习生,让实习生参与到出版实际工作中,安排优秀编辑“传帮带”,使他们对出版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合作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没有被江西高校出版社充分利用。强大的师资队伍是“每月一课”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江西高校出版社是江西唯一的大学出版社,有丰富的大学教师资源可以开发,如能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将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带来巨大的裨益。

此外,出版单位应积极与新媒体文化企业加强出版服务方面的合作,加强人才交流互动,实现传统编辑与新媒体编辑的互补式融合发展。

(三)丰富培训内容。在全媒体融合时代,编辑要与时俱进,跳出自设的出版壁垒,运用“互联网+”的大融合经营思维将出版行业融入其他行业中。出版单位在继续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时,不仅要立足编辑职业基础素养和技能的培训,还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引进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来灌溉出版人才,提高出版人才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自主学习,全面培养

胡守文社长自称“是传统的卫道士,又是新事物的接生婆”,但编辑要胜任这两个角色,不能仅凭一纸文凭或一腔热情。古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出版人才的成长,既需要出版单位以家长式的情怀来倾力培养,还需要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开展自我学习,努力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编辑的自我修炼,可从“五多”来着手。

(一)多读。“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编辑要从书稿堆里抬起头,多看书,看好书。出版社应努力给员工创造良好的业余读书环境,比如成立小图书馆,定期购置各类好书,让编辑多一扇看世界的窗户,多一方汲取精神养分的沃土。

(二)多说。出版单位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出版沙龙、时政讨论会等活动,围绕所读图书、编辑工作及时政热点等开展头脑风暴,各抒己见,以拓宽眼界和认识,提高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三)多问。编辑要成为杂家,一定要勤查多问,问领导、问同事、问作者、问亲朋、问电脑,向一切能解决问题的人、物求教,把工作、学习中的点滴收获汇聚成知识海洋。江西高校出版社搭建了一个名为“编辑之家”的QQ群,编辑碰到疑难问题,便在群里发布,同事们第一时间为之答疑解惑。编辑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与平台,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提升编辑技能。

(四)多写。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编辑多读的同时也要多写,不断激发自身的潜能。编辑要做到拿起红笔能校稿,拿起蓝笔能写作。不管是小随笔、书评,还是论文,都可以去尝试。尤其要多写论文,它可以有效提高编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编辑的审稿能力、编校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出版界很多优秀的出版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如海豚出版社的俞晓群社长、梅捷老师,江西高校出版社的李目宏主任、敖萌老师等。他们都是红蓝两笔都拿得起的人才,这与他们的勤奋和积极的自我培养分不开。

(五)多听。江西高校出版社万明华总经理说:“编辑要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参加各领域顶级专家、学者的讲座、学术报告,并努力与他们结为朋友。这是快速积累优秀作者资源的一条捷径。”编辑的研究领域要尽可能地宽广,就像湖泊一样,不一定很深,但一定要广。编辑要将求知的触角伸到各领域,去汲取营养,去了解各领域领军人物的思潮。

今天的出版社,不仅是时代文化的生产基地,也是出版领军人才的孵化基地。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打造出版人才队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以人为本,创新、融合的办学理念,将是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立翔.工匠精神是编辑的核心职业要求.中国编辑,2017(5).

[2] 胡守文.社长是出版社的名片.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1.

[3] 李钊平.初探《读者》《青年文摘》领军人的编辑思想.中国编辑,2017(5).

[4] 肖俊南.学术论文写作.江西高校出版社“每月一课”, 2016.3.

[5] 钟边.时代精神,创造精神,120年的文化自信——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中国编辑,2017(5).


作者:宋美燕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