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陈培凤——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问题现状对策

作者:陈培凤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陈培凤 中国方正出版社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自2011年1月1日实施以来,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培训机构通过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优化继续教育的资源、创新培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拓展编辑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提升出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比近几年来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状况,变化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1.培训主办方力量渐增

随着办学条件的放宽,除了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中心,还有更多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科研院所、出版集团等也加入到办学队伍中来,这不仅壮大了培训机构的有生力量,丰富了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课程选择,也活跃了培训市场的竞争力。如2017年8月,韬奋基金会主办的第1期编辑业务主题培训班,以“邹韬奋如何成为出版大家”拉开序幕,围绕韬奋精神,引领学员从职业道德、业务技能、职业训练等方面展开培训,既符合机构自身的品牌特色,又满足了学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2.考核机制更严格更有力

在考勤方面,之前培训主办方多采用定时签到的方式,早、晚、中场休息时签到,有些参加培训的人员会根据考勤规律酌情出勤以应付培训,对于这类迟到早退或全天缺席的学员,主办方有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待培训活动结束,照常发放结业证书。而最近几年,各培训主办方的考勤机制更严密,有专人负责考勤,不定时点卯,严格请假制度,对于那些已缴学费但学时不满的学员,并不放松结业证书的发放标准。

在课业考查方面,有些培训活动会布置相应的“作业”,提交之后才能顺利“毕业”。面授课程多采用文案方式,如写“培训心得”“总结报告”“调查问卷”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培训中心)的大部分网络课程采用了“课后测验”的方式。多种多样的考查方式,也对学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3.继续教育监管力度增强

出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评估、整合符合标准的机构作为培训主办方,确保继续教育活动的总体水平,不仅对主办方的课程设置、收费标准等进行严格监管,也对参与培训的单位和学员进行指导督促。近年来,出版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论是主办方,还是参与方,在办好、学好继续教育培训的自觉自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内容、形式更加多元

1.专题培训更注重针对性、实用性

与最初笼统的模块教学不同,近年来继续教育更细化、更专业,各类专题业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专题类继续教育活动,主题设置更具体、更实用,有的紧跟政策形势,宏观把握出版导向;有的以点及面,细化教育对象,侧重因材施教。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6年12月举办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该培训班邀请专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文艺座谈会等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解读,为学员之后的出版工作能更好地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升“四个意识”,以理论指导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教育意义。

再如:2017年7月,总局研修学院(培训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版权业务(童书专场)专题培训班,针对童书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美术设计及发行销售等全流程安排课程,为童书编辑、绘本创作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提升业务水平的平台。

2.采用面授和网络多种方式培训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积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中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

48小时的继续教育形式样式越多,学员可以选择的范围也就更广。如:为众多学员能更便捷地进行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培训中心)对网络教育平台进行了技术升级,实现了PC端与手机客户端等移动终端无缝衔接、用户数据云同步。每位学员可以下载APP移动学习客户端,随时随地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不仅时间调配更自主,学习成本更经济,学习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这几年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不论在制度保障上还是在内容设置上都有了质的提升,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有些方面长久以来存在的顽疾仍有待克服。如:

1.对待继续教育的意识态度方面有待改善。虽然各出版单位、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有了提高,但凑学时的现象仍然存在;学工发生冲突时,很多参与培训的人员会选择继续教育让位于工作安排。

2.在内容设置和授课方式方面有待优化。虽然各培训主办方在课程设置上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安排了职业操守的课程,又安排了技术操作的讲解,但不同的培训主办方存在课程交叉、重复的现象;有些培训机构一律采用“一锅烩”的“大课堂”模式授课,难以满足学员的受教欲求。

3.师资方面因循守旧。大部分培训主办方在聘用授课老师时已兼顾出版领域各个环节的行家里手,既考虑知名度又讲求专业性,既有学院派又有实战派。但有一些授课老师“一份讲义走天下”,授课内容经年不变,既不传达最新业态信息,也不提供最新案例的实用解析,不能带领学员适应或掌握出版行业的新形势、新理念、新技术。 

鉴于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出版行政管理单位应该加强顶层的设计、培训主办方应该加强科学的定制、出版从业人员应该加强学习的意识。

(一)顶层设计

继续教育是个需要系统规划的工程,但各培训主办方在组织继续教育活动时,课程内容没有教育规划、管理办法等行动指南作为设置的依据,聘用的授课老师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重点教材作为教学的根本遵循,可见,当前继续教育是碎片化的、随意性的,不符合继续教育系统性的实质。

推进出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改革,当务之急是为该继续教育量身打造统一的教育规划、管理办法、教育大纲,给所有继续教育机构提供一个系统、全面、可靠的总设计纲领。就方法论而言,唯有运用系统思维、系统方法才能整体规划、解决问题,而不应该零敲碎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科学定制

1.打造特色机构,设计品牌课程

对继续教育的主办方来说,本机构的特色优势适合哪类编辑;“御用”的授课老师专长的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还是技能提升,是适合新入职编辑还是成熟编辑;一位编辑从“合格”到“优秀”需要怎样的历程,等等,这是些不得不认真调研考察的问题。认清自身优势,明确学习对象,设计本机构专有的特色品牌课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明确教育需求,做足精细服务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指出,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正确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想要达到更好的继续教育效果,主办方就应在服务对象上下功夫。如:缩小受众范围,细化老中青不同工龄的编辑,图书、策划、期刊、美术等不同领域的编辑,文科、理科等不同学科的编辑等,根据特定的编辑群体的特定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范围,将服务做细做精做深。

(三)自觉学习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与时俱进,用学习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出版单位和出版从业人员增强学习意识,既要珍惜继续教育学习深造的机会,也要利用“八小时外”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个需要长期建设、实时更新的课题,不仅需要每位学员积极面对、认真对待,更需要出版主管部门、各教育机构立足长远目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究、及时完善。出版从业人员唯有长期接受优质、高端的继续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提升整个出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实现出版行业水准蒸蒸日上。


作者:陈培凤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