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蔡晨露——对编辑高校在职自学的一点思考

作者:蔡晨露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蔡晨露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

“以人为本”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最初是指国家兴盛和人民的关系,而到了今日,这四个字具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是“以人为本,按需施教”,这也表现了出版行业对在职人员的关爱和重视。从古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不断冲击着出版行业,一直“中规中矩”的出版业也在不断探索转型。出版业内部一直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如今这种需要显得更加迫切。

查阅一些已有的出版继续教育文献可以发现,现阶段出版行业对编辑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出版社“传帮带”、培训班面授课程、远程教育或网上培训平台、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暂行规定上还有这样一种在职自学形式:“参加普通高等院校或成人院校举办的国家承认相关专业学历、学位的教育。”这种学历、学位的继续教育形式(本文简称“高校在职自学”)在文献中的论述极少,而我从事编辑工作期间,除了参加上述几种常见的继续教育形式外,也有幸在2013年考取了南京大学出版专业的硕士,在集团和出版社的支持下,成为这一在职自学继续教育的受益者。同时,我身边很多的同事也陆续参加了高校在职自学。基于此,我想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编辑高校在职自学的一点思考。

一、参加高校在职自学的先决条件

很多非出版行业的同学或朋友听闻有这样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羡慕。直到我查阅了暂行规定,才知道这原来是总局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然而这样难得的机会,也有一定的先决条件。

1.单位支持

在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除了要继续实现社会效益外,更主要是要实现经济效率的突飞猛进,这和每个员工“吃饭”的问题密切相关。对于出版社的管理者来说,一方面要克服老员工依旧事业单位的作风和做法,一方面还要大力发展经济效益,于是更多地是激励年轻编辑多学多干。“学”就是多学编辑的业务技巧,把编校质量搞搞好,“干”就是多出书多赚码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在职自学会占用编辑一定的时间,原来“工作+生活”的时间分配必须变成“工作+学习+生活”,工作时间必然会减少,极有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毕业后员工学历提高了,比如本科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就有硕士学历。不仅毕业后薪资等级要改变,还要担心自己培养的人才会不会毕业后另攀高枝,原来的岗位产生了空缺,还白白便宜了别的单位。所以,首先单位要明确表态是支持高校在职自学的,同意员工去参与继续教育的。因为即使暂行规定上写有条款,但是有的出版单位不做声,或者以“我们单位没有这样的先例”为借口,员工也很难真的有机会享受到这样的继续教育。

2.入学考试

在单位明确同意后,还需要被高校录取。以我所报考的南京大学出版专业为例,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考试,考试的科目包括全国统考的英语和政治,另外还有两门出版的专业课。研究生报名是开放的,报考的不仅仅有一些在职人员,更多的是本科应届毕业的学生。很多编辑离开学校多年,英语四六级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政治也只牢牢记住“八年抗战”要改成“十四年抗战”,与以学习为主要工作的应届学生拼杀也是一场硬仗。南京大学出版专业硕士从2011年开始招生,第一年录取的学生以在职人员为主,第二年录取的在职人员数量大幅度减少,第三年4人,第四年3人,第5年和第6年各有1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本科生通过考研寻求新的出路,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统考想要胜出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高校在职自学的收获

很多人认为,在职考上研究生或者博士,随便混混就可以毕业了。如果秉持这样的心态,那参与继续学习就没有意义,与其辛辛苦苦的备考,还不如把那个时间用在更有趣的事情上。对我个人而言,三年研究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参加了一种继续教育,更重要的是高校教育带来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1.出版素养——出版界该知道的事

如果细看一些出版社的招聘启事,可以发现岗位要求的第一条是专业限制,一般都详细要求了如“化学”“物理”“历史”“哲学”之类的具体学科,极少出现“出版专业”。这就产生了一种有些尴尬的情况:出版社招聘的人竟然不首选出版专业毕业的。

我们都知道出版社有专业分工,编辑的工作是审读和加工稿件,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就无法进行图书内容的生产,毕竟一个学出版专业的文科生要看懂一本有机化学的稿子还是有点困难的。这些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编辑是出版界的新手,尤其对于理工科,最初从事稿件编辑加工这样纯文科的工作甚至有些不习惯,而且编辑工作繁忙,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最直接的培训效果,所以很多编辑继续教育形式以编辑技能为主,讲编辑出版的规范、讲数字和标点的用法、讲重要敏感问题的处理等。在我目前接触到的培训中,几乎没有介绍如出版史之类的讲座。对出版基本素养的缺失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本科专业是化学师范,在经过几年的编辑技能培训后,已经可以独立进行书稿的编辑加工,但是在我到南京大学学习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韬奋先生何许人也,不知道商务印书馆重要的出版界地位。我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有趣的测试,我问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同样的问题:“你知道商务印书馆吗?”大部分人回答我的是:“知道啊,出《新华字典》的啊。”极少数的同事还会补充一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好多精品,我前段时间买了一本……”如果一个编辑连“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这样重要的意义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张元济是谁,这是不是也说明出版的继续教育还存在盲点?编辑要提高编校技能保证图书质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编辑继续教育是不是也要多了解一些出版史和出版业,让其他专业学科背景的编辑也能有一些出版的基本素养?

2.科研能力——论文和文献检索

还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第一年的年终总结,部门一位老编辑在会上说:“我今年应邀参加版协的征文,论文获得了二等奖。”然后陆续几年,都会听别的编辑谈论发文章之类的话题。那时我还是个助理编辑,每每听到这样的对话都非常羡慕,看到年长几岁的同事发了文章还都会投以崇拜的目光,因为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真不知道如果我要发论文,我要写什么,我能写什么。我也曾试想过几个题目,但多是基于编辑基本技能的一些总结。但是高校是发表论文的核心力量,研究生期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数字出版,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先后在《科技与出版》发表了两篇文章,去年参加江苏版协的征文也获得了三等奖。这对于以前的我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但是事实表明,研究生教育在无形中就培养了论文的科研能力。论文发表也是编辑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试问一下,哪个编辑不想发论文?

以前对于领导布置的调研工作,尤其是一些涉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大多是百度找找相关的资讯,然后整合起来,形成一份自以为“很不错”的报告。但是现在,我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搜索文献,呈现的报告会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现状、正在进行的研究、未来准备的发展方向等。这说明,研究生教育培养了更完善的文献检索能力,而不是单一的“有百度万事足”。这一点在编辑日常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编辑策划选题不是光凭坐在办公室捧着脑袋想,也不是去书店看了几本书然后灵光一闪,而是要基于很多的数据分析和资料检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检索能力尤为重要。试想一下,熟练的文献检索能力,是不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出版视野:危机意识和勇士精神

以前我眼中的出版很“小”,因为我每天就是在编稿子。作为一名教辅编辑,我每年的工作也都很重复,我甚至可以想象很多年以后,虽然书名可能换了,但这些经典的题目不会变,这些基础的知识点不会变,我还是在编这些稿子。但是现在我知道,原来出版很“大”,我每天编的稿子可能会被数字化的产品取代,我们“赖以生存”的教材教辅可能会变成智慧化的教学产品,在线教育会迎来曙光,而传统出版在政策限制和技术更新的压力下,会逐渐失去原本的垄断地位。我们需要有“危机意识”。出版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出版,也包括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还涉及热门的行业,如在线教育、智库、人工智能等。各大出版集团纷纷转型,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虽然和国外大型的出版集团相比还有差距,但出版绝对不是夕阳产业,我们需要的是“勇士精神”,去不断探索行业的发展。

我想,高校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了学生广阔的行业视野,能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并且指导行业的发展,成为行业前行的指向标,即使面对变化也能从容不迫、接受挑战。在面对一些诸如“出版夕阳产业”的不善言论时,也能理性地进行分析,时刻保持自己的观点。

4.时间掌控——学习VS工作

高校继续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时间管理。单位同意编辑去参加高校的继续教育,这并不是说编辑可以脱产或者减少工作量。人一天只有24小时,以前是工作和生活,现在加上学习,必须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除去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其他时间都是学习和工作在不断“对决”。

美国的管理学家科维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时间“四象限”,将事件分为四种类型,即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按处理顺序划分,先是既紧急又重要的,接着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再到紧急但不重要的,最后才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研究生学习使我对这一时间管理法应用自如,每当有很多事情摆在面前时,我就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一个四象限,将每件事情打上标签排列好,然后按照顺序逐一处理。南京大学对于研究生学习的要求很高,即使是在职学习,也与在校学生一视同仁,用教授的话说就是:“你们已经上了这条高速公路,就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减速。”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时间也是我从新手编辑转型为独立编辑的过程。我开始独立策划一些书稿,也担任了项目负责,工作量越来越大,同时还要面对繁忙的学业,时间压力可想而知。有时候稿子实在看不完,就在往返学校的地铁上看稿子,利用地铁换乘的那段步行时间打电话处理一些杂事。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情况还历历在目。这一难忘的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对于时间的控制和事情处理的应急能力,现在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既定的任务。

5.学历认证——提升职业幸福感

如果问我参加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说是为了研究生的学历和文凭。我想很多人和我也是一样的想法。我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珍贵的技能,但是真正让人热泪盈眶的时刻,还是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

2015年我去北京参加策划编辑培训会,其中一位专家说:“我想在座的各位,能从事编辑工作,应该大部分都是研究生。”那是我第一次对学历这样敏感。我们从事教辅的编辑,很多都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但放眼出版行业,一些从事专业类图书生产的编辑确实至少是研究生学历,否则和作者沟通起来也不顺畅。那时我还是在读研究生,但是一起培训的编辑同仁好多都是研究生,一个小小的本科生立刻显得底气有些不足。今年9月初,我去长春参加总局质监部举办的业务培训,会上也有一位专家说了类似的话,但此时我已经研究生毕业了,说出来也是硕士学历了,面对会场上众多的高学历人才,瞬间觉得自己也不差,而且还是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

我们从事编辑工作,除了赚钱养家,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幸福感,这些职业幸福感可以来自图书的畅销、作者的认可、社会的态度等。对于编辑,世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自带光环的职业,认为能做这个工作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自然而然将“书在心中的神圣地位”与“编辑在心中的神圣地位”画了等号,而编辑人员自己学历的提升使得我们更符合在世人心中的“人设”,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三、高校在职自学的一点建议

高校出版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不再继续从事出版工作,多进入互联网公司或考公务员等,极少数进入出版社成为编辑。而编辑在职读研究生,毕业后还是在回到出版单位工作,并且相继成为出版单位的青年骨干。从“投入—产出”来看,出版单位鼓励员工参加高校在职自学是有利于出版社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我作为一名年轻的编辑,亲历了高校在职自学这一继续教育模式,希望出版企业能鼓励编辑进行高校在职自学,不仅是在职读硕士,也能在职能博士,培养“学者型编辑”,同时希望出版企业多加强与高校出版专业的联动性,让非出版专业的编辑多深入了解出版学科,不断加强出版基本素养,成为懂出版、知出版、爱出版的编辑。


作者:蔡晨露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