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副总编辑
摘 要: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产学研”继续教育模式设想,以期把“产”“学”“研”融入继续教育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的出版工匠。
关键词:出版从业人员,产学研,继续教育,工匠
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2015年10月1 日起施行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90学时。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和增强其创新能力,如何让这90学时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不流于形式则是管理部门、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都关心和需要共同努力做到的。
一、继续教育各涉及方的需求和主要问题
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涉及面是比较广的,涉及管理部门、出版单位、学员个人以及内容的设计等。
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部门是新闻行政主管部门,执行部门包括编辑学会和版协等。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出版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出版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问题是一方面正规的培训在数量和规模上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而较为混乱。[1]
出版单位和管理部门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的需求是一致的,但同时也承担着繁重的创收压力,往往眼前的利益会影响到出版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支持度。
出版从业人员对自己的成长有强烈的需求,也需要有管理部门的资格认证,所以培训的意愿是有的,但也面临单位利润考核的压力,培训是否“物有所值”是其最大的考虑。
综上可知:培训的各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如何做到“物有所值”是培训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这“所值”则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设计上。
二、出版从业人员的横向分类和纵向分层
如何成功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呢?显然需要对被培训者进行分析和分类[2],再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进行设计。分类方式有多种,也很难穷举,这里从横向分类和纵向分层两个方向进行分析。
1. 横向分类
横向分类主要是根据出版岗位和环节的不同可分为编辑、审读、美编、校对、编务、排版、发行、印制、财务、管理等人员。对于出版从业人员的核心成员:编辑,再往下细分就要到编辑专业和图书类型了,比如编辑可分为社科人文类编辑和科学技术类编辑两个大类;图书类型可分为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两个大类;等等。
2. 纵向分层
纵向分层则是根据业务能力和从业时间将从业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
可以看出,我们有很多分类的方式,出版从业人员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培训的内容很难做到适合所有人,甚至有时很难做到适合多数培训者。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则成为培训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
三、关于“产学研”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出版行业是一个技术行业,出版业的主要岗位都需要经验的积累,也即所谓“越老越值钱”,比如编辑、校对。而技术行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一定离不开“产学研”三个环节,这里尝试提出“产学研”模式来解决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随着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要适应从单一才能人才成长为集策划、加工、设计、营销于一身的导演式人才。[5]
1.“产学研”继续教育模式设想
由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成长环境、工作状态各不相同,如果不加区分地都安排到一个班进行学习,则无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所谓“产学研”继续教育模式就是对培训对象进行细分,在各个层次的培训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产、学、研在该阶段所占的比重,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课程进行设计,达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目的。
2.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
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刚刚步入出版行业,主要应以学习为主,以达到逐步进入“产”的效果,“研”基本谈不上。他们对于出版行业的茫然和对于出版工作的不知所措,决定了“开萌”的课程设计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在诸多出版培训内容中,图书基础知识、校对、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出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编辑素养、媒介发展等可以作为主要课程内容;为了避免此类课程过于枯燥,宜用更多例子来讲述和表达内容。
开设“职业规划”一类的课程可以起到为初级人员点亮前程的作用,另外要让他们充分地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由专家给予解答。
这一阶段培训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帮助培训人员打牢基础,引导他们勤学好问,鼓励他们拥有好奇之心,培养他们不计得失的工作态度。[3]
3.中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
到了中级,掌握了一定的出版和编辑基本技能,有了实践经验,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产”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如何提高“产”的技能和效率是培训者最想得到的;“研”也并非遥不可及了。
实务类的编辑出版知识,系统编辑出版理论,版权知识,数字出版案例,和编辑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如医学等),编辑业务论文写作等是合适的课程选择,主要侧重于能力的提升和新政策、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4]
通过培训使中级人员能够博采众长,促进同行交流,对自己平时的工作适时地作些反思,在提高“产”的能力同时也形成了“研”的氛围。
4.高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
高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已是业内的专家了,仅仅安排基础培训学习显然已不能适应他们工作的需求。他们有了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更应该朝着“研”的方向迈进。
要怎样设计“研”的课程呢?笔者认为“研”就是对某一种工作技巧进行学习、总结、研究,并再运用于“产”的过程。可以设计完成某项工作来作为培训的课程,比如策划某一类重大的选题,对重要书稿进行严格的审读,实施某一重点项目,发表特定出版领域的专业论文等等,这样既达到了继续教育的目的,又可以结合实际工作解决问题,让自己的业务境界得到提高。
“研”的课程设计主要希望培训人员勇于创新,由博而专,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5. 灵活的“产学研”继续教育模式探讨
子曰:“温故而知新。”温故的目的是要知新,但可以在形式上做到新鲜从而便于更好地学习。在基本内容基础上扩大授课范围,将理论和工作实际进行紧密结合是“产学研”继续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
做一个好的出版者,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守规矩,正如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必不可少,但可以和人生哲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来授课,会有趣好记印象深刻些。
出版从业者多不是学院派,这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但也正因为此专业和系统的出版知识相对缺乏,在层次、阶段的学习中引入高校老师来讲授正规的专业课程不失为后天的一种补充。
学的目的是用,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选拔优秀的出版从业者作为授课者更有实践和示范意义,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他们工作中的体会、心得、经验和被培训者是相通的,这样的授课毫无违和感。当然这种方式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要找有经验的授课者指导,这也是一种学和研的过程。
四、结语
“产学研”继续教育模式并不只是一个细分的模式,其实在任一阶段都需要“产”“学”“研”同时起作用,即要学中做,又要做中学,真正地学以致用。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初级培训者在学→产→思(研)的路径上不断成长;中级培训者在产→学→研的过程中不断成熟;高级培训者在研→学→产的进程中提高自己并“反哺”生产,也能更好地指导和影响年轻的出版从业者。
不论哪个层次,引入更多实践教学和互动讨论无疑都是可行的方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有学习的时间,要有思考的时间,要有研究的时间,要有实践的时间,这样的培训才能真正满足各方的需求。通过“产学研”继续教育模式的培训让培训者得到锻炼,提高出版从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敏感性和悟性,让其练好内功的同时也练好外功,最终成为出版工匠,多出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 付一静.注册责任编辑继续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J].出版参考,2006,10:38-40.
[2] 席逢遥.对完善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中国编辑,2014(3):86-87.
[3] 孔庆勇,李芳宇,郭红建. 从志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谈编辑的境界[J].现代出版,2016(6):48-50.
[4] 罗香,吴子瑛.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166-168.
[5] 李崎钢.对编辑继续教育的几点想法[J].出版参考,2011(17):1.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