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湖北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学系 副教授 编辑出版学专业负责人
【摘 要】出版业融合发展时代,泛娱乐产业链逐渐形成,社会对于编辑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编辑人才核心能力的评判也会发生改变。本文针对这些变化,对高校编辑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文字能力为基础,兼具多媒体语言表达能力;以覆盖选题、营销、IP运营的全流程策划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运用和流程管理为两翼的新型编辑人才培养理念。并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提出创新观点。
【关键词】泛娱乐,编辑出版,人才培养
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到来以前,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传统的出版业、报业、杂志等纸质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泛娱乐这一跨越多个传统行业的新兴产业形态逐渐形成,图书出版业也在这种以IP为核心的运作方式中发生变化。一本图书从开始策划到编辑加工,再到上市营销,都不单纯只是纸质图书一种形态,而是要具备以IP为核心的全媒体的操作理念。具有全媒体的运作理念、管理能力及实操能力的编辑人员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紧俏人才。高校如何顺应市场要求,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学生已刻不容缓。
一、泛娱乐环境下的编辑人才需求
所谓“泛娱乐”是指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粉丝经济,其核心是IP,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角色或者其他任何大量用户喜欢的事物。泛娱乐的概念最早由腾讯公司2011年提出,2014年“泛娱乐”一词被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委的行业报告收录并重点提及,2017年ChinaJoy联合新华社瞭望智库发布的《2017泛娱乐战略报告》认为,泛娱乐已成为文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商业模式。传统出版在泛娱乐背景下进行产品链延伸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于编辑人员的需求大增,与此同时,市场对于编辑能力的要求也在发生根本变化。在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人员以文字加工、纸质图书策划为其主要能力,而在泛娱乐出版环境下的编辑人员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泛娱乐思维的能力,二是整合资源的能力,三是流程管理的能力,四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五是全媒体内容的策划与审读能力。
泛娱乐出版环境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当下高校编辑人才培养,更凸显出问题的存在。
二、高校在新型编辑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高校是培养出版人才的重要阵地,自1983年武汉大学创办图书发行学专业以来,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开始专业化,编辑学专业设置一般以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为主体,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近年来,部分高校也新设立了与数字出版内容相关的课程。但总体来看,伴随着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泛娱乐产业链生态的形成,高校的编辑人才培养已经滞后。具体表现为:
1.专业归属不清,培养方向不明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设的编辑出版专业没有明确的专业归属,有大约40%开设在新闻传播学院, 30%开设在文学院,也有部分开设在信息管理学院、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1]。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各高校,在定位各自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方向时,往往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专业开设的所在院系的师资力量为导向。这造成编辑的专业实际归属不清,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的现状。
2.教材更新缓慢,研发力度不足
目前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仍然偏重于传统出版,据统计,我国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已有百余所,其中,开设编辑出版理论课程的约有87%,开设出版史的约有83%,开设书报刊编辑实务的约有83%[2]。从教材的开发与修订情况看,编辑出版专业课程的新教材少,研发力度明显不足,而老教材又修订不及时。总体来看,教材仍以传统图书出版人才培养为主,教材内容与出版实践脱节,难以满足泛娱乐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3.实习实践片段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编辑出版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近年来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更加大了出版编辑学科的实践性要求。高校编辑出版学的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实习实践一般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平平。对于编辑出版学的本科生而言,主要是每年的寒暑假和大四4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或者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被分配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零散而浅表地接触到出版的相关工作或项目,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学分拿一份虚假的实习证明,而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实习期间并没有学到真经,很多学生都是在取快递、送文件和简单的校对核红中度过了实习期。短暂零散的实习,对于泛娱乐环境下,如何全流程编辑策划、如何跟进和管理项目,学生更是无从尝试与实践。
学校的实验设备不足、校企联合不紧密等因素也导致学生实习实践很难富有成效,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学生常常会报怨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严重,需要较长的职业再培训过程才能适应出版工作的需要。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效地结合仍然是高校编辑专业教学需要改革的地方。
4.偏重编辑技能训练,忽视管理技能培养
在泛娱乐的环境下,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具有强大的产品管理能力,项目编辑如同互联网的产品经理,需要对产品的策划、生产、营销等所有重要环节进行掌控,这需要其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目前的实务课程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编辑技能、装帧设计、电子书制作等技能的训练,开设管理学相关课程的并不多,出版管理学方面的教材也比较少,而为数不多的相关教程内容也较为滞后。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需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才能有效地驾驭产品,而高校在编辑管理能力的培养上明显重视度不够。
三、泛娱乐环境下高校编辑人才培养的思考
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出版编辑人才培养方式,以因应社会的需求。这其中,创新是核心。笔者认为,高校的编辑人才培养要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一主两翼——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泛娱乐产业链环境下,应将过去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较强的案头能力的编辑人才培养理念,转化为以文字能力为基础,兼具多媒体语言表达能力;以覆盖选题、营销、IP运作全流程策划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运用和流程管理为两翼的新型编辑人才培养理念。
2.一年微调,三年修订——加快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频率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编辑出版人才的规划与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采用“每年微调,三年修订”的方式。编辑出版学作为应用型学科,与其他基础性学科如中文、历史等专业相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该有更强的调整能力和更频繁的修订次数,要在广泛深入的人才市场、行业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及时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反映行业需求的变化。
3.通识教育+量身定制——创新课程设置
泛娱乐背景下的出版企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更加全面,对人才核心能力的评判也将发生变化,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区别于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培养的学生,其核心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多媒体的表现能力、全流程的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加大策划、营销、管理及新媒体课程比例,二是采取通识教育+定向选修的方式,即在大一、大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打好编辑的文字基本功,搭建文史哲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大三、大四则可以加大选修课比重,根据泛娱乐产业链相关领域的专业方向建立不同的选修版块,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规划进行相关课程的选修,通过这种差异化培养实现对用人单位的订单式培养。
4.校企合作打造案例库——创新教材编写内容
高校教材多偏重于中外出版史、编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即使如选题策划、编辑实务等应用型课程基本也是针对传统出版的知识介绍,内容相对滞后,案例较为陈旧,无法适应现代出版环境下企业对编辑知识结构的要求。高校可以通过与出版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发教材、共建案例库等方式,在教材编写方式与编写内容上进行创新,以加强教材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打造一批精品教材。
5.双导师+工作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学生实践环节,要细化专业实习实践计划,将实习实践落到实处,让学生全流程参与出版各环节。一是对于已经配备双导师的高校,可充分利用行业导师资源,实行导师项目制,由行业导师带领学生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对出版的认识不再是盲人摸象,尤其在泛娱乐产业链背景下,学生跟进一个完整的项目,会更有收获和成就感。二是在本专业成立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环境,进行出版项目的全流程策划、实施。其成果还可以与出版社合作,转化为真实的产品,既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又让学生有更多动力放手大胆去尝试。
6.多方联合,横向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泛娱乐环境下的编辑人才需要多方面的技能,高校在师资力量上仅靠出版专业显然难以完成,师资力量面临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形下,要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加大高校内、高校间跨院系师资的共享,加大校企联合培养的力度。
首先,可以在校内外盘活共享资源,充分利用其他学校、其他院系师资力量,与艺术学院、管理学院、新闻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相关专业联合培养,实现学生的跨界融合发展,以适应泛娱乐产业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
其次,应向企业寻求合作。企业最了解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应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充分了解业内动态,避免培养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具体方式而言,一是加大“业内导师进课堂”力度,鼓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导师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以授课、专题讲座、讨论、论文指导等多种方式参与学校教学。二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建设专门的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实验室,另一方面,与企业联合,在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操中了解泛娱乐行业的发展及要求。三是加大实训教学及考评占比,鼓励学生进行泛娱乐产品设计实践,如IP产品规划、微信公众号运营、知识收费产品设计等,并计入学分。鼓励业内导师参与学生成绩考试、考察,论文及实训考评,并计入学业成绩等。
7.走出去,引进来——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从事出版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于泛娱乐时代出版业的变化缺乏深入的了解,知识结构陈旧、理论性过强等问题较为普遍。在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创新性培养“教师+编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能极大地提升高校的出版专业教学水平,适应社会需求。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走出去”,鼓励高校教师轮流到出版传媒等泛娱乐企业挂职工作,增强教师的实操能力,学校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鼓励高校教师取得编辑专业职称,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引进来”,采用聘任、兼职等方式鼓励业内专业人员到高校任教、科研,与学校内部教师在教学上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以项目带动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具体项目,在项目中提升实操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技能。
四、结语
在泛娱乐产业时代,随着产业的融合,人才市场对于编辑的需求不断上升,除了出版社等传统纸媒,还有很多其他企业对编辑有着大量需求。但与此同时,对于编辑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近两年毕业形势看好,要进一步凸显该专业在泛娱乐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出一批文字基本功扎实、掌握多媒体语言表达能力,兼具较强全媒体策划及管理能力的新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晶晶.“互联网+”时代泛娱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思考[J].新闻知识.2015(7).
2.龚先进.泛娱乐产业特征及人才需求类型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8)
3.黄先蓉,刘玲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出版广角.2015(10)
4.周安平,郑东方,秦红雨.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探究.中国编辑.2017(1)
5.李文瑛,刘华坤.媒体融合下出版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思考——以百道网招聘专区为例.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6)
注释
1 2申玲玲.出版转型背景下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中国编辑2016(1)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