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邓惠珍——湖南师范大学步入而立之年后的编辑出版专业

作者:邓惠珍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邓惠珍 湖南师范大学 学生

从1984年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开设并招收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编辑出版专业不仅有开设院校增加和在校人数增长等量的变化,更有人才培养模式等质的提升。这些质的提升,我们可以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毕业实践四个方面,以杭州市设立了编辑出版专业的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及浙江传媒学院这三所高校为例探知一二。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编辑出版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里,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传统的教育下是讲究“学”,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如何“用”以及“用”到何种程度则不会作为重点去把握。很明显,这种教育方法存在很严重的漏洞。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以此反推,从“用”的角度确定要“学”的内容。在2010年,浙江工商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提出了“高级专门人才”的概念,浙江传媒学院提出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则提到了“复合型人才”的字眼。而不管是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创新型人才或是复合型人才,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有广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懂得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编辑出版领域的各项技术;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能力;能利用相关理论从事基本的编辑出版工作、拥有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视野。而这些要求的提出,正是为了服务于“编辑出版”这个基础。

二、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学习效果

编辑出版由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等环节组成,鉴于编辑出版行业的特殊性,教学内容应紧贴实际。除了一些公共通识课以外,还需安排专业核心课,专业模块课和专业选修课。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包括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编辑学概论、现代校对学概论、图书发行学基础、中国出版史、书籍编辑学、报刊编辑学、现代排版技术、书刊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图书选题策划、出版物市场调研、出版经营管理、传播学概论、版权与图书贸易、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应用文写作、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和校对实务等这些围绕编辑出版各个环节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模块课程;还包括了一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例如:畅销书与阅读时尚、美学概论、艺术民俗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演讲与口才等。除此之外,三所高校还适应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的趋势,增设了网络编辑、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网络出版与书业电子商务、电脑图文设计、新媒体艺术、新闻摄影与摄像以及网页制作及网站建设等课程。理论与实践兼顾,专业与兴趣结合。

编辑出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如何把握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除了自身原因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对之有着很大影响。传统教育下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除了让人感觉到枯燥和无聊外,还会让人对所学课程更加心生厌倦,也就更不必谈所谓学习效果了。因此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自主性就显得尤为必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老师将实例教学、专题教学、讨论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对于晦涩难懂的理论课,老师会联系实例由浅及深先做一个示范,再通过分组自学、上台讲解、小组提问、总结点评等环节达到自学巩固的效果。对于实践操作课,老师会耐心详细地讲解每一步的具体操作,并要求学生当场完成一个实例练习,最终用自身所学,独立设计一个作品,或者图画、或者书刊、或者网站。对于文学史论课,老师会要求大家选择感兴趣章节部分,以话剧的形式分小组进行演绎,寓教于乐。所谓教学相长,三所高校都设立了一个专业的教师教学评价系统,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让学生对老师进行不记名评分,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有的老师还建立了专门的答疑邮箱,学生对于课堂所学或者是课外所学有不懂之处,可以通过答疑邮箱让老师解答。有些老师还申请慕课,把一些课堂上没来得及讲的以及一些补充和拓展的知识点以公开课的方式放到网络上,让同学们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去学习。除此之外,学院里每年还会分年级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来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另外老师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证考试,这也是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习效果的一个举措。2017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报名参加了全国出版专业资格证考试。

三、完善教学资源,提供基础保障

浙江传媒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所属的新闻传播学院拥有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数字采编与出版实验室、全媒体新闻采编与发布教学实验平台、全能记者实践基地等5个专业实验室,“公共决策与舆情研究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设备资产总值超过了一千万元。学院在全国自主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10多家,如与浙江第一门户网站—“浙江在线”合作建立的“互动新传媒实验室”。除了上述专业实验室,浙江传媒学院还专门针对编辑出版专业建立了一个“四年一本书”的计划,学校将提供经费给被出版社选中的学生出版他们自己主编的书。与此类似,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则提供经费给论文达到发表要求的学生。不管是专业实验室还是“四年一书”计划都为学生更好的接触专业和亲身实践提供了便利。除了专业设备,资金支持,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完善教学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共有19名在职教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名,分别来自编辑学、传播学、文学、哲学等不同专业,同时大多在出版社或者是图书集团工作过,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同时非常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支生气勃勃、优质的教师团队。

四、把握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很多高校在培养计划里都设置了毕业实习这一环节,时间要求在12周以上,但却很少能发挥它的作用。除了学生自身不够重视以外,学校的督查也存在一定漏洞。而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与走向社会过程中衔接的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所以必须好好把握住毕业实习的机会,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除了上文提到的浙江传媒学院的实习基地,浙江工商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都有着自己的实习基地,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就与浙江省多家出版机构、电视台、报社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多名毕业生已在浙江在线、阿里巴巴等网站工作,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活动。这些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岗位基础,学生不必因为自己找不到实习机会而发愁,而且这些实习基地大多跟专业紧密相关,更加能让自身专业能力得到充分锻炼。除了实习基地以外,三所高校还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毕业实习考核方案。具体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考核。通过学生对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的认知、后期的自我总结鉴定以及实习单位人事领导的评价来判定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效果。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成熟。但总体来说,人才培养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它应当是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的。


作者:邓惠珍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