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新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博士,英国斯特灵大学国际出版管理硕士
张馨宇: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英国斯特灵大学出版学硕士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秉承“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的办学理念,将编辑出版专业作为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为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从“宽口径、厚基础”的角度出发,在2012年开设了“韬奋实验班”,希望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为此提供更强大的后劲。然而与英国出版专业对比时,我们会发现,两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都是以实践为导向,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测评方式方面还是有着诸多不同之处,这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当然,这并不是孰优孰劣的简单分析,而是要放在办学历史、国际化背景、数字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我们具体将以北京印刷学院的韬奋实验班和英国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s University,简称““OBU”)作为英国开设出版专业最早的院校,其出版媒体专业的就业率和学生满意度也是英国开设出版本科专业的11所大学中最高的,因此,更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对我国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更大的启迪作用。
一、教学结构和内容
根据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专业韬奋实验班(实验班)2014级培养方案显示,除了本科通识知识外,实验班的专业技能课程和行业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50%以上,基础理论课程仅占2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有8门:分别是出版学,编辑学,出版法规,传播学,出版应用写作,出版策划导论,文案编辑与校对实务,出版物营销实务。核心课程的学时为64小时。(详见表1)
表1:韬奋实验班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韬奋班为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和国际型的高端编辑出版人才,不仅新开设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如文案编辑与校对实务、出版物营销实务外,还将实践教学环节穿插到了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从第一学期的出版单位参观实习到第二学期的出版物市场调查,从第三学期的选题策划实习到第四学期的编辑校对和出版物营销,学生在最后一学期还需通过毕业论文和出版物设计和制作两个环节的考核方可获得学位。
韬奋班的课程设置在4个教学框架中,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通识课程中必修课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法律法规、大学英语、体育等10门;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出版学、编辑学、传播学、出版应用写作等5门;在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主要有出版策划导论、文案编辑与校对实务、出版物营销实务3门;实践教学环节中包括出版单位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9项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韬奋班强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但从课程内容的学分比例来看,通识课程的必修学分有42分,而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分为41分,其中还包括了论文和毕业设计。因此,通识课程在总的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较大,而在英国的出版专业课程中没有通识课程,这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BU)的出版媒体专业的教学结构分为两个阶段,通过三学年的学习完成由浅入深的学习。
第一阶段中的必修模块有:出版规制;出版规则与实践---从作者到读者;出版技术介绍;出版业和图书历史---理论和方法。这些课程主要在第一学年完成,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论基础课程的讲授。
与我国出版编辑课程相似,在这一学年,主要是对出版过程进行总览,介绍关键概念和出版业在当今文化中的地位:出版原理和实践模块,同时介绍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技术,杂志出版介绍,出版与图书历史介绍。可以看出,OBU的课程内容囊括了出版领域的各方面内容。从历史到行业动态,从出版也到出版物文化,不论是图书,杂志,期刊,亦或是电子出版物。
第二阶段,包括必修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可接受模块。
必修课模块包括:编辑(第一学期);出版销售和市场;出版商业(第二学期);出版媒体工作流程;出版文化(第二学期);出版业发展。
选修课模块包括:数字产品;印刷和社会;杂志出版。
可接受模块包括:数字时代的出版业;出版研究;独立研究:出版业实地实习;重点项目制作。
这一阶段通过第二、三学年完成,其教学依据是“将出版作为商业来学习”。学生将会通过不同的专业渠道,如编辑、制作、设计、市场营销、流程管理来学习。在第一学年的基础上,通过出版活动实践更深入地学习。第二学年的模块有三个主要领域:编辑基础,市场营销和出版实务,出版业在数字时代的变化。
到了第三学年,学生了解了出版工作各领域及部门的内容和出版媒体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来进一步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结合当下的行业动态,独立或在小组中研究讨论完成不同学习任务。具体学习内容有:出版项目发展策略,学生为出版社的发展预测新方向,数字出版形式的进一步学习,印刷与社会:进一步对文化背景的学习, 在全年完成论文或项目制作2选1,对杂志的学术和专业方面进一步学习,通过社会实践、实习,独立完成个人研究。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中英出版教育不论在结构还是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虽然韬奋班中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课程在各学期中都有开设,但理论与实践内容是分开教学,没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通识课程在整个教学中占了较大比重。而OBU从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开始便把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任务从不同侧面锻炼培养学生出版相关模块的整体能力。而在第一、二学年是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导向,课堂讲授时间随学期进行而递减。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力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时间管理等综合能力,在前面的课程讲授时间分配中我们看到,学生花在课上的实践只有20%,而剩下的时间由小组和个人任务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从整体来看,两个专业都非常重视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但OBU在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中更多的开设了以出版商业为主的课程,如出版商务,出版市场和营销等,这些课程是商务和市场与出版业的结合,是了解出版业态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如何在动态的出版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方式。
二、教学方式
韬奋班的教学方式与其他编辑出版课程一样,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为主,其他形式为辅。而牛布的教学方式较为多样,包括研讨班、工作坊(以出版项目为基础的出版技能实操)、以研究为导向的虚拟网络学习等。这一网络平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通道,学生可以通过其查找研究资料,课件和模块介绍。在英国,大学不提供指定的教课书,学生需要通过图书馆借阅或专业提供的电子班教材下载学习。OBU出版媒体专业的学习材料每年会根据行业动态有所变化,因此,教学材料也会由任课老师为学生推荐,或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下载电子版或通过平台借阅获取。
除了虚拟平台外,学生会参加大量的讨论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导师会在过程中辅导学生完成。此外,学生会花大量时间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完成出版项目和研究,对出版所需的软件进行学习。在课堂讲授中,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会有较明显的差别。西方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和培养非常看重,所以在课堂中,与我国相比,学生和讲师的关系更为平等,学生不会放弃提出每一个问题,老师也不会因为问题太多而不耐烦,因此,课堂中会有更多的互动环节,气氛更加活跃。
三、考核方式
韬奋班的考核方式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方式相同,主要是通过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考核。相对来说,牛布的考核方式更加细化,包括论文、报告、阅读笔记、项目作业、演讲和谈判训练和自我评估。不通过考试和课堂出席情况来考核,这与我国以考试为主的评估方式较为不同,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OBU的学生花费大量精力在论文研究写作和项目策划制作上,学生只要在指定时间上交相应的作业就可完成考核。所以在英国学生有权不参加课堂讲授教学,主要能通过最后的学期考核便可获得成绩。
通过对比看出,我国出版专业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考试和作业形式为主,而英国则将考核方式细分为写作表达,项目策划和自我评估三大类,在其中不仅考核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还考核个人在小组中的贡献和表现能力,这是日后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四、总结
通过以上牛津布鲁克斯大血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的课程设置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英出版教育从教学内容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侧重。可以说在出版业不同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政策下,他们都在走着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首先,就我国而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特点,由于我国高校招生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高考形式招收应届学生,他们一般很少有社会经验和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这就需要在培养初期对学生不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通识知识领域需要进行系统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贯彻到了高校的各个专业中,从韬奋实验班的课程内容我们看到专业学科课程中8门课程中有6门为理论课程。
相对来说,英国大学招生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不论是社会人员还是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他们很多都有工作经验,或实习、做志愿者等经验。而用人单位对员工实习和社会实践经验很看重,这样的话,不论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会积极参加各种校外活动丰富自己的经验。对于一些基础通识课程,他们通过自学或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知识框架。 这对进入任何专业继续学习都有很多裨益。
其次,与英国相比,在我国出版专业中,中文写作和文学修养等内容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例更多。为编辑人员打好文字功底有重要作用。但就编辑出版学专业而言,其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需要文字编辑人员,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市场开发、网络编程、创意设计、出版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来有侧重地在各学科投放时间。
最后,我国出版专业课程安排较多,涉及学科方位较广,从出版理论到出版法规,从选题策划到市场营销。但这些教学内容难以有效地转换成行业所需的行业技能。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中,每一个模块都强调了学生从中可以获得的出版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每一个模块都是独立的课程体系。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的出版教育课程之间连贯性不强,课程本身又很难支撑起学科框架的一角,因此,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圆心展开教学。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