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力资源部主任
2008年出台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在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并要求责任编辑要接受连续三年每年72学时的继续教育才能续展。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从此成为编辑任职资格的重要内容。编辑通过面授、网课等形式的学习,学人所长,补己所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如果说不鼓励学习的行业会误人子弟的话,那么出版业的继续教育培训绝对是“益人子弟,琢玉成器”。
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经过10年的探索,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有目共睹,不再赘述,本文仅从一个一线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角度谈谈对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三点不成熟的建议,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继续教育培训更上一层楼。
一、因材施教,差异学时是编辑学习进步的灵丹妙药
成语“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讲孔子对子路和冉因性格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教育思路。孔子的这种因性格资质不同而差异施教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针对不同学识的编辑老师同样要求72学时的培训要求有待进一步斟酌,具体原因如下:
(一)责任编辑的内涵差异
国家规定责任编辑需要接受学时培训,但对于不同的出版社而言,责任编辑的具体分工是有差异的。有些出版社的编辑从策划组稿、文字加工、营销推广等都是同一个编辑,是“一书一人制”,这是纵向分工,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编辑;而也有很多出版社编辑的分工是横向的,也就是说一本图书制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选题策划、文稿加工、宣传营销等都是由不同的编辑完成的,有的负责选题策划,有的负责文稿加工,有的负责宣传营销。每个编辑的个人学识、性格特点、出版经验都不同,有的编辑性格开朗,擅长与作者打交道,多牛的作者都能拿下,能够与作者一起策划选题和设计内容;有的编辑文字功底深厚,擅长文稿加工,多小的错误都能挑出来,让作者的稿件完美呈现;有的编辑市场意识强,熟悉社会热点,知道读者的需求,能够将图书的营销做到极致。至于编辑的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孰优孰劣不好评价,存在即合理,因此好多出版社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和营销编辑三个岗位也是合理的,角色分工、发挥特长是出版高品质图书的保证。但在这种分工体制下,就署名而言,一般文字编辑会署成责任编辑,但其实三个岗位都应该对图书负责,才能打造出精品力作。因此对于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规定本身而言,责任编辑需要接受72学时的培训,就编辑横向分工的出版社而言,所有的编辑都应该接受培训。那么不同岗位的编辑需要接受培训的内容差异化是不是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因此无论是面授学时和网课学时按照工作模块来区分是提高编辑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组织方式。
(二)同岗编辑的资历差异
每个出版社的编辑从工种上讲,都有初审编辑、复审编辑和终审编辑;从职称上讲,有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从职务上讲,有编辑部门员工、编辑部门主任、社领导等等。编辑资历的差异比编辑分工的差异更大,如果我们勉强说不同编辑岗位的编辑也应该跨界好好学习,那么不同资历的编辑更应该安排差异化的学时长度和学习内容。对于编辑资历的差异,建议学时差异化采用以下思路:
1.学时与资历成反比安排
对于资历比较高的编辑,比如编审、终审编辑、社领导等历年来接受的培训比较多,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有些资深编辑甚至都是总局培训中心学时培训的老师,对于他们而言,接受这种统一安排的面授学时大部分内容比较浅显,起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学时数量上建议学时与资历成反比,资历越深则需要接受的学时培训越少;相反地,对于新编辑而言,头几年是集中学习的阶段,应该接受更多的学时,在面授学时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网络学时而提高总学时数量。鉴于资历本身比较难界定,因此使用一些通用的界定条件比较好,比如职称,笔者试着设定一个学时分配表做示例:
表1 学时与资历反比示例表
2.资历浅,实操性内容多;资历深,前瞻性内容多
除了学时数量的差异化之外,资历不同的编辑对于学习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差异,对于资历较浅的员工而言,以助理编辑和编辑为例,他们学习的内容应该以实操性内容为主,部分政治类、前瞻性内容为辅;而对于资深编辑而言,以编审、副编审为例,则应用以前瞻性、政治类内容为主,实操性内容为辅。因此在对表1中的面授学时安排时,可以要求所有的人必须参加总局每年指定的培训专题,这样编审的面授学时无论从内容还是学时上都高质量的完成了。增加新编辑的学时,尤其是增加实操性内容也能让他们更快的学习更多的知识,减少出版的弯路,提高图书的出版质量。
二、多管齐下,多种学时是编辑业务提升的多措并举
除了现有的面授学时要求和现有的学时折算方式以外,笔者认为多管齐下、多种学时折算方式更能激发编辑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就增加学时转换方式而言,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考虑:
1、“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
“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隔年举办,参加的选手都是各个出版社精心选拔出来的精英编辑,为了参加比赛,他们接受的培训比24学时面授培训更长,尤其是获奖的选手更是业务水平全国拔尖。因此对于参加“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的选手,建议按照奖项的不同折算不同的学时:
表2 “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学时折算
2.国家级大奖图书的相关编辑
国家级大奖包括“中国政府出版奖优秀出版物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等 ,策划编辑出这类国家级大奖图书的编辑也是凤毛麟角,给予他们学时奖励也是非常向上的一个引导。建议给予获奖的编辑给予适量的学时折算。
3.获得其他奖项的编辑的学时折算
出版界针对一线编辑的奖项其实并不算多,因此荣获其他奖项的编辑也建议给予一定学时的折算,鼓励大家积极参加这些项目的申报,以便选拔出更多更优秀的编辑。比如“韬奋出版高端人才论坛”的征文获奖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举办的“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举办的“全国大中专教材金牌编辑”评选活动、百道网和百道新出版研究院举办的年度“中国好编辑评选”等活动都是为了选拔出版界优秀人才,建议对于不同等级的获奖者可以考虑给予适量的学时折算。
4.优化发表论文的折算方式
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理论研究性文章,出版专业文章每篇按照完成继续教育24学时计算,非出版专业文章(必须与本人出版专业工作涉及的学科专业相关)每篇按照完成继续教育12学时计算。”笔者认为在论文折算区分专业性的基础上,区分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也很有意义。核心期刊文章的水平一般会高出非核心期刊很多,因此建议增加核心期刊论文的学时折算数,引导大家写出更高水平的出版专业论文。
三、教无常师、资源丰富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源头活水
无论是面授课程还是网络课程,培训老师的常换常新也能激发编辑参加培训的兴趣。以网络课程为例,总局培训中心每年都会录制新的编辑培训网络课程,2017年总局发布了新开发的94门新课,涉及到出版的方方面面,专家主要有总局的领导、出版社的社长、国外的出版专家等等,师资非常雄厚,网络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前面提过编辑的岗位不同、资历不同,对于学习内容的需要也五花八门,对讲课专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鉴于此,建议总局征集并聘用更多的业内讲师,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培训课程,提高编辑面授和网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果。
建议国家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发文向全国出版社征集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讲师,不同形式的出版社都应该征集一些讲课专家,包括民营出版机构等等。对于策划、文编、营销模块也应该分别设置一些主题以方便培训讲师的招募。为了提高出版社推荐培训讲师的积极性,总局可以与培训讲师所在出版社、讲师保持密切沟通,以确保讲师能较好的平衡本职工作与授课。同时,额外为入选讲师提供:担任各类出版奖项、出版项目评审专家的机会;出版行业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优先参加出版专业领域学习、培训的机会;提升专业影响力的机会等等。
四、小结
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涉及所有的出版社,编辑人数众多,总局培训中心每年组织或授权组织面授培训班的工作量繁琐无比,出版社组织培训的人力资源部也付出很多心血,也取得了一定的培训效果。但在经过10年的组织之后,如果能在培训内容方面因材施教、在学时折算方面多管齐下、在师资方面教无常师,则我们的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会更上一层楼,真正做到“益人子弟,琢玉成器”。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