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长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一、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一)数字出版规模极具成长性
在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介绍:“(2014年)全国数字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 3387亿元,比上年增加847亿元,增长33.4%。数字出版规模已占全行业收入的17%,其增长速度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名列第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从出现至今,已有二十年。二十年间数字出版产业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它为出版业的变革与转型提供了促进作用。
(二)多样出版形态出现,新业态引领产业收入规模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出现了传统出版所未曾有过的出版业态及出版形态。其中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媒体广告、网络文学、网络地图、手机出版等。根据中国出版科学院的数字出版研究报告,对数字出版收入与规模进行了比较。其中,互联网广告,网路游戏,手机出版始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的前三甲。
二、数字时代出版人才需求概述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出版产业的发展,自2012年起,先后两批出版单位在技术企业的支持下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渴求新型出版人才。高等院校对于数字时代下的出版人才如何培养,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前,数字出版人才包括了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以及运营服务等各类人才。作为一名数字出版的学生,我认为,在高校教育阶段,应以出版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由理论教学为主向兼顾技能培养发展;由单一的文科类培养模式向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由符号编辑加工向多媒体编辑制作延伸, 由专科、本科向研究生培养层次提升, 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三、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培养
(一)数字出版人才教育的必要性
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数字出版作出了界定:“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由此可见,国家为数字出版的人才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数字出版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出懂得数字出版全流程的人才。
(二)数字出版教育的重要性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现在这个时代备受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该行业。为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是数字出版教育者必须要做到的。数字出版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道门槛,教育者唯有把握好这道门槛,才能培育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人才。
四、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出版已成为了出版社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目标,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适应出版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适应出版社的发展,以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
1.理论教学与技能兼顾
数字出版专业是数字化转型中的产物之一,它兼顾了传统出版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加入新的元素。通过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术,将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出版人才的培养基础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数字出版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相应的技能知识。最为基础的就是办公软件和PS技术。
在此以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实习经历为例,在数字化时代,庞大的数据已然占据了互联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成为了该社的重点项目。古籍数字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把传统纸质书籍变成二进制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文献进行扫描,重组,拼接。这种对于数据代码化的过程便是数字出版人应该所具有的技能。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基础技能对于出版人的重要性,办公软件已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
简单的技术已成为了企业对于数字化人才的考察条件之一,为此高校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重视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创建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兼顾的教学模式。
2.文理交叉复合人才培养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复合型人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什么样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呢,我认为复合型的人才应具备发散性的思维,兼顾文理。数字出版专业是一个文理兼备的专业,发展方向也呈现于放射状。对于这样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高校应充分考虑二者的关系,设置相应课程,以此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如上文所述数字出版人才应是一个多面手,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为出版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做数据库;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为新媒体企业提供好的创意,做视频,做游戏;掌握运营服务知识,为出版发行做支撑。由此,我认为,高校对于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也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数字出版涉猎之广,单从某一层面是无法概括,因此应实现覆盖式。
3.校企对接人才建设
数字出版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出版企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这个目标,应充分实现校企的对接,通过企业与高校共同对学生指导,以使学生可以更充分了解行业相关情况。所谓校企对接不等于简单的实习。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项目,来使学生在科研的前提下学习到相关内容。
在校中,我通过参加“互联网+”大赛,进行了相关的企业的调研学习,在这里,通过与校外导师的交流学习,不仅使我为所做的项目提供了思路,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出版行业相关业态的发展。我认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非是相互孤立的两者,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在我所研究的OCR课题中,我通过对知识产权社的参观学习,深刻了解到OCR的广泛应用为数字代码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也发现了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对于数据加工存在的问题,即集体式的集中式操作不利于效率,由此我提出了通过平台建设来解决。
通过上例,我认为在学生时代,去企业调研学习是必要的,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是有利于双方的发展,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的辅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会有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的一些建议,也会为企业提供新的思路。
五、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的领域外延已经越来越广,仅以“互联网+”平台,就将出版与农业、出版与医学等相结合。VR/AR技术的出现,为出版的内容现实提供了更为真实化、具象化的感觉。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庞大的数据建设。
作为数字出版的学生,密切关注行业的动态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高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关注业态建设。数字出版基地的建成也为数字出版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此的学习,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数字出版的全流程,同时,提高自己的技能。数字出版基地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六、数字出版学习经历
我以个人数字出版学习的经历来看数字出版人才教育,数字出版产业目前当下仍以内容为王,因此,对内容的把控是一个出版人才必不可少的。创新性的思维也是必要的,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个人的思考,我提出了手机游戏创新的课题。这是以小说为基础,深入思考后形成的过程,手机游戏作为当下数字产品的一种形态,已受大众所喜爱。我以此为出发点,完成了选题的构思,调研的过程及报告的相关撰写。
进入数字出版专业后,对于行业的研究性学习也成为我的家常便饭,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进行的实习中,我在获得相关经验的同时,也对其数字化转型的方式进行了相关的思考。两家出版社分别在其专业领域以不同形态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国图社以数据库的形式完成了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而人卫社则是通过做增值服务,慕课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但从本质上,两社都顺应了转型升级的发展。在两社的实习过程中,我磨炼了自己的相关技能,也与出版业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
在数字出版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各类型的大赛也使我在技术方面得到了锻炼。我通过参加编辑能力大赛、挑战杯等比赛,既熟悉出版相关的流程,同时又在选题策划,内容制作等方面有所提高,将知识与实践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通过数字出版专业的学习,我更清楚了解到了这个行业的业态发展。同时,我认为复合型发展不代表没有方向,而是在具备多种能力时,可以找寻一条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总结:
数字出版人才是顺应转型升级需求的,高校应对其培养。作为数字出版新生力量的一员,我会在高校的教育下,密切关注业态发展,磨炼自我能力,为成为一名为出版企业做贡献的人才。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