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工作者观察一切新闻传播现象和一切新闻传媒业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童兵,2014)[1]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内容,刘建明(2006)[2]认为有六个经典型观点:报刊是意识形态机构;真实是新闻与报刊的本质;新闻是事实的报道, 不是空洞的议论;新闻自由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人民和党的耳目喉舌的统一;科学性是党报党性原则的灵魂。他认为这六个观点蕴涵着唯物主义、自由精神和忠于真理三个菁华。中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从马克思新闻思想进程开始,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体内容,到研究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研究(丁柏铨、彭婙,2008)[3],学界普遍形成了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的观点。
在关于新闻采编人员队伍的研究中,张志安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从业者调查》中发现,中国新闻从业者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平均年龄32岁,平均工作年资为8.4年,九成以上月收入低于1万元。王灿发(2006)[4]指出新闻记者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尽管新闻教育急剧膨胀,但是布局和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学校教育与实践脱节、忽视职业教育等问题。张志安等(2014)[5]回顾以往关于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调查,指出研究问题从整体生存状态延伸到职业满意度、职业选择观、职业忠诚度、互联网使用、职业倦怠、心理焦虑、健康状况、自我审查、角色认知、职业伦理等更加具体的议题。
然而已有文献中缺少关于新闻记者队伍了解、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证研究,而且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记者队伍更加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和推进新闻传媒业的改革,本调查便由此开始。
2015年11月—2016年1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和召开新闻新闻舆论座谈会前夕,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下,本课题组面向不同类型的媒体针对在新闻采编人员队伍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问题开展了广泛调研,在掌握大量具体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汇总和深入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采用无记名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4份,有效回收率99.3%。问卷共设计问题31个,内容涉及:(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岗位类型、从业时间、收入情况等;(2)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看法,包括理解程度、学习方式及对工作作用的影响等问题。
(一)参与调查人员的基本属性
图 1 参与调查人员属性
在参与调查人员基本属性中,从性别来看,男性占42.73%,女性占57.27%,女性从业者略多;从年龄来看,25岁以下的占12.22%,26-35岁的占70.53%,36-45岁的占12.72%,46-55岁的占4.53%,55岁以上的无,中青年特别是26至35岁的“80后”从业者居多;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占44.56%;共青团员占23.16%,民主党派成员占0.38%,群众占31.90%,虽然党员从业者较多,但非党员的人数超过一半。
图 2 所属媒体的属性
关于所属媒体属性,去除问卷中回答多选的选项,调查中从业者所占比例最多的是新闻网站,占到一半以上(为52.31%),其次为期刊(为23.78%)、报纸(20.44%),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所占比例较少。
图 3 负责的版块
在受调查者所负责的内容中,去除问卷中回答多选的选项,所占比例最大的为时政版块,达到21.17%,选择财经为11.5%,舆情占9.33%,文化占5.67%,科技占5.0%,国际占4.67%,能源占3.17%,教育占2.83%,体育占2.5%。其中,选择其他选项的人员占20.67%,这部分从业者有可能是负责整版的编辑、剪辑人员或管理人员等。在一些新媒体领域,负责博客的人数占0%、微博占1.17%、微信占2.00%。
图 4 从事新闻记者行业的时间
在从业时间的选项中,从业2-3年的人数占39.02%,6年以上占28.54%,4-5年占20.20%,1年以下占12.25%。
图 5 岗位类型及岗位级别
关于岗位类型及岗位级别,在新闻专业人员中,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占7.27%,主任记者,主任编辑占11.19%,记者、编辑占70.91%,助理记者、助理编辑占10.63%;出版专业人员中,编审占9.09%,副编审占8.52%,编辑、一级校对(考试)占59.09%,助理编辑、二级校对占13.07%,技术设计员、三级校对占10.23%;其他专技岗中,正高占3.01%,副高占7.89%,中级占46.24%,初级占42.86%;管理岗中,处级及以上占17.06,主任科员占20.38%,副主任科员占8.06%,科员级以下占54.50%。以上岗位级别的选择以初级和中级比例较多,对照岗位时间,分布比较合理。
图 6 年收入情况
关于年收入,选择5-8万元的最多,占34.70%,其次为3-5万元,占24.97%,8-10万元,占19.72%。
图 7 保险情况
关于“您的单位是否给您上保险”一题,表示有五险一金的占89.94%,五险的有4.46%,三险的有3.95%,表示“否”的有1.66%。可见,媒体单位中保险比较普及。
图 8 对工作报酬(包括福利待遇)的满意度
大家普遍觉得工作报酬满意度一般,占46.46%,不满意的占25.70%,很不满意的占10.13%,仅有1.52%觉得非常满意。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一定的学习了解和工作运用
图 9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
数据显示:关于“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略知一二”的占45.39%,表示“了解较多”的占35.40%,“了解很深刻”的占6.57%,三者合计87.36%;“说不清楚”的占10.62%,“不了解”的占2.02%。可见,在国内的新闻媒体行业,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都是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略知一二的较多,可能缺乏系统或深入的学习。
图 1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指导日常工作的作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指导您日常工作的作用”,表示有很大帮助的占13.11%,比较有帮助的占32.28%,有一些帮助的占35.69%,三者合计81.08%。认为有一些帮助的人比较多,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日常工作的渗透性还有待加强。
图 11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作用
关于“您觉得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作用”,表示“有很大作用”的有20.41%,“比较有作用”的有37.90%,“有一些作用”的有27.76%,三者合计占86.07%。尽管大家选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指导日常工作的作用中有一些帮助,但是普遍觉得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作用,作用可能不只是在指导日常工作上,也在于对问题的处理、对事情的看法等等。
图 12 单位组织学习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机会
关于“单位组织学习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机会”,表示“时常”的占7.96%,“不定期”的占46.27,“一年2至3次”的占13.02%,“一年一次”的占14.03%,合计81.28%。约有18%的人选择从没有组织过学习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选择无定期组织的人数最多,可见在现在的媒体中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氛围并不浓厚。
图 13 单位组织学习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方式
关于“单位组织学习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方式”,依次是“发书或文件”的占47.77%、“专家讲座”的占40.46%、“座谈会”的占34.51%、“组织活动”的占21.79%、“在线学习”的占18.67%、“其他”占3.42%。
图 14 最愿意选择哪种方式来接受培训
关于“您最愿意选择哪种方式来接受培训”,依次是“专家讲座”(60%)、“组织活动”(47.22%),“座谈会”(33.42%),“发书或文件”(20.25%),“在线学习”(19.62%),“其他”(3.42%)。
从受调查者愿意选择的培训方式来看,专家讲座、活动、座谈会等人际传播方式比较受欢迎,或者说相对于看书看文件及在线学习等个人学习,集体学习的方式更受欢迎。因此,对照受调查者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在现有培训方式中,可以加强组织活动,比如观看影片、共同学习等方式。
图 15 平时自己补充新闻理论知识的时间
关于“您平时自己补充新闻理论知识的时间”,表示“经常”的占22.25%,“有时”的52.47,“很少”的24.02%,“从没有”的1.26%。这表明,虽然经常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的一线新闻工作者只占少数,但大多数人有时会补充新闻理论。可见,新闻工作者普遍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能够认识到需要不断补充新闻理论。
图 16 本单位新闻采编队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建设情况如何
数据显示,关于“您觉得本单位新闻采编队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建设情况如何”,表示“非常不错”的占8.13%,“比较不错”的占36.85%,二者仅占44.98%,“不清楚”的占21.35,“一般”的占26.68%,“不容乐观”的占6.99%。这反应出,还有许多单位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建设。
调查表明:新闻记者队伍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但却普遍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很有作用,单位组织了理论学习和自学的机会较少可能是制约新闻记者队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程度的因素,如果组织讲座、活动等形式,新闻记者队伍会乐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内容,并对日常工作有所指导。
(二)对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展新媒体建设进行了一定思考
图 17 您所在媒体发展所受制约因素有哪些
数据显示:关于“您所在媒体发展所受制约因素有哪些”,主要有“内容缺乏竞争力”(39.54%)、“受新媒体冲击较大”(37.12%)、“新闻从业人才缺失,职业素质不高”(34.82%)、“组织机构不合理”(30.74%),“战略不清楚”(27.93%)。各新闻工作者分析媒体发展所受制约主要从内容竞争的角度出发,内容为本的思想比较普遍,并且会觉得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图 18 所在单位的媒体融合现状
关于“您所在单位的媒体融合现状”,认为“融合较好”的占38.28%,“融合得一般”的占52.62%,“没有融合”的占9.09%。选择“融合较好”的人占的比例比较大,表明媒体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媒体融合,并且取得一定成效。
图 19 所在单位是否成立了新媒体运营部门
关于“您所在单位是否成立了新媒体运营部门”,选择“成立了新媒体部门”的占72.18%,“有新媒体,但没有成立部门”的占22.82%,表示“没有成立,也没有新媒体”的占5%。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对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认识,对新媒体的新闻宣传功能给予了较为充分的重视。但仍存在没有新媒体、未成立新媒体的新闻单位。
图 20 所在单位的官方微博建设情况
关于“所在单位的官方微博建设情况”,“没有官方微博”的占5.74%,“很少有人关注”占9.06%,“有一部分人关注”的占32.14%,“有很多人关注”的占31.25%,“做得很好,关注度特别多”的占21.81%。
图 21所在单位的官方微信建设情况
相对应的“所在单位的官方微信建设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没有官方微信”的占6.49%,“很少有人关注”的占6.11%,“有一部分人关注”的占39.57%,“有很多人关注”的占29.52%,“做得很好,关注度特别多”的占18.32%。
这表明,官方微博微信做得很好的新闻单位很少,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在新媒体中有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 22所在单位新媒体建设的突出问题
关于“您认为您所在的单位新媒体建设有哪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缺乏”(57.64%)、“媒体间内容同质化,缺乏整体设计,原创性内容少”(53.50%)、“缺乏制度,管理欠规范”(24.35%)。大家普遍认为新媒体建设中人才是关键,能够不断在内容、形式上创新的人才,或许是新媒体建设的关键点。
图 23 新媒体相关文件及管理办法
关于“您所在的单位是否出台了新媒体相关文件及管理办法”,表示“是”的占58.02%,表示“否”的占41.98%。数据表明,仍然有许多单位没有新媒体相关的管理办法,这对新媒体的专业化管理及舆论导向等都有很大的不便。
图 24 新媒体管理中亟需对哪些方面进行规范
关于“您认为新媒体管理中亟需对哪些方面进行规范”,依次为“内容规范”(70.18%)、“责任归口”(52.70%)“发布权限”(42.03%)“审批流程”(39.97%)。新媒体中内容的表现形式等问题或许使许多新闻记者感到难以适应,以往的新闻语言与新媒体传播中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流行语、不规范用语等问题需要解决,内容的选择和侧重方面也急需引导,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颠覆或许从内容上来说是最为巨大的。
调查表明,尽管大家普遍认为媒体融合做的一般或者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微博和微信的发展上还有空间可以探索,而媒体融合包括内容、渠道、产业管理等多方面,仅从内容规范来说是目前新闻从业人员觉得最为重要的。
在“您认为媒体融合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主观题)中,497人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内容、人才、技术、制度、创新、统筹管理等方面。在“媒体融合对您工作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观题)中,468人的回答中尽管一部分人觉得有工作量增大,人手紧张,工资低等难处,但大部分人认为对采写力、反应力等综合要求高,驱动自我创新,不断尝试和挑战,并且提高了内容的质量、深度,认识到需要不断学习,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机会,更加注重互动和传播效果等。
媒体融合是传媒业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化媒体改革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传统的内容、形式乃至思维方式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从媒体人对于媒体融合的看法来看,媒体人在转型时期能够较快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在新事物的面前有积极、主动的意识,也部分表现了媒体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应用。
(三)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及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表1 对于以下观点,受调查者态度选择的分布情况
在以上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上,可见新闻从业人员普遍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一题中选择非常赞同的人数最多,而媒体承担社会责任一题中没有人选择不太赞同和很不赞同,这表明媒体人普遍认为新闻传播有规律可循,而媒体本身是有社会责任的机构。
在党性原则、人民至上、遵循真实性、正确的舆论导向等问题上,有部分人并不能明确的肯定这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基本观点,可见还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和理解。
表2 对于以下观点,受调查者态度选择的分布情况
在对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上,媒体人大多数赞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党能做好自身建设有信心,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题说不清楚的较多,而大家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可见,在具体道路上的问题,媒体人普遍有统一赞同的认识,但在总的意识的问题上,一些人却不愿意承认。
受调查人员还就“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谈了看法,共430人做了个性化回答。集中起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能对工作起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觉传播正能量,拒绝有害信息。二是开展专题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在线学习及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读者分享案例等不同方式,通过专题培训让人员更好地分享经验心得,通过培训掌握最前沿专家与时俱进的报道方向,指导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众多困惑和抉择。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教育不能单纯强调教条式宣传,只讲理论,而要追根溯源,阐明利害缘由,并结合工作内容和具体实例,以理论为灵魂,以实例来作参考。四是增强教育的灵活性和实效性,除集中授课外,可以采取实操,模拟训练的形式,采取与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及学历学位教育等结合的方式,采取业内研讨、小组讨论及参观优秀媒体企业等方式开展学习交流,以更好地听取媒体同行间的经验,互帮互助增强动力。五是加强管理,做好建章立制,健全激励机制,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应对西方国家向我国灌输西方的观念、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企图,切实让管理层到基层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都能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学习教育,监督和推进其认真执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工作要求,加强新闻行文规范与新闻道德规范。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松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闻工作和舆论宣传中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舆论,同时要善于开展针锋相对的舆论战。在信息多元化、途径多样化和舆情复杂化的舆论战中,我们不能迷信舆情,尤其是不能迷信网上舆情,被网上舆情的某些假象牵着鼻子走。广大新闻单位要善于主动设置科学正确的议题,敢于澄清社会上散布的那些扰乱人们思想的种种谣言,把那些受到由“公知”、网络大V、意见领袖们设置议题蛊惑的受众吸引过来,敢于通过正式、权威渠道正面澄清,尤其对某些重大政治谣言更要敢于斗争,使真相大白于天下,使谣言制造者在阳光下无所遁其形。
(二)加强和完善互联网管理。习近平同志不止一次指出,网络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是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问题不解决,将成心腹大患,要使网络清朗起来。当前,网络实际上已成为严重污染我国新闻舆论和精神领域的重度雾霾源之一,严重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网络舆情安全。在当下网络管理中,频频发生对某些负面舆论听之任之,不予删除,而对某些经扬正气的正能量舆论则动辄任意封杀的事情。网络管理要像执行新环保法一样,对污染源看准看清,敢于对负面舆论动真格的,真正成为杀手锏,而不是棉花棒。
(三)切实抓好新闻记者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支真正的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的具有坚强党性原则的社会主义新闻队伍。当下,中国新闻队伍从主流来说,是忠于人民,忠于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战斗力的,但也有少数人被腐蚀得不成样子了,一些记者、编辑、在政治观、新闻观上同党和人民离心离德或貌合神离。各单位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不仅从内容上、形式上做好教育,更要从制度上和实效上加强教育管理,对于那些私下里在博客、微博上参加网络大V、意见领袖设置的议题或起哄的,要坚决查处并追究责任。
(四)清理和整顿媒体单位及从业人员。新闻媒体单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组织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事关新闻观建设的前景和成效。现实中,有些新闻单位,明知道一些从业人员劣迹斑斑,却依然委以重任尤其是媒体各部门、各频道聘请的嘉宾、专家、作者队伍。当下,媒体的一些重要栏目、频道聘请的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嘉宾中,有不少是宣扬新自由主义和西方宪政的急先锋,而一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新闻工作者在现实中被受冷落。希望有关领导部门对这些状况进行一些调研摸底,切实拿出解决的办法,对践行不力不到位的单位及人员警示处理,以强化观念、端正风气、净化队伍。
总之,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记者队伍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及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备了新的动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了解了新闻从业人员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和看法,也发现了当前认识中的存在的不同看法和不足之处,为新闻出版行业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了现实参数,也为本课题下一步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提供了有益参照。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改进思路,增强实效,引导广大新闻单位和从业人员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将个人成长进步、单位发展融入到促进我国新闻出版工作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去,为新时期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1童兵,《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和推进新闻改革》,当代传播,2014年第1期
2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
3丁柏铨、彭婙,《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综述》,文化研究,2008年8月
4王灿发,《中国新闻人才发展报告》,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2期
5张志安、张京京、林功成,《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从业者生态调查报告》,张志安主编《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4》,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8月
(本课题为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课题“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模式研究” 之新闻采编人员队伍现状调查)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