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汪泉——创新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点意见

作者:汪泉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汪泉 广东人民出版社  市场图书分社社长

专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业内重要的学习交流机会,每年一次培训,很多业界的同仁聚在一起,探讨业务交流思想,倾听出版信息,沟通业界动态,成为每个出版人在紧张的编辑工作之余期盼的机会。同时,因为各省情况有别,交流授课的内容也有区别,但是大致上,授课内容基本分为三个部分:一、出版编辑基础知识部分,授课者多为在出版一线多年的专家,他们不断提醒编辑,注意一些在编辑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非常实用;二、是学院派的教授对出版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譬如对互联网阅读的研究、对手机阅读的研究成果以及纸质书和其他媒介的交互情况;三、国家出版总署对出版政策的解读,这些内容大多是对国家新闻政策的研究,或者参与制定政策的专家解读,他们的授课大多是对眼下的图书出版现状的分析和对现实出版政策的对接研究,非常实用,同时传递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最新政策动向,以及在出版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动态和注意提请的地方。整体而言,这些培训内容都是重要且必要的。但是,随着出版业态的迅速变化发展,出版人员的培训应该在更加接地气上下功夫,也就是编辑特别关注的内容,对亟待提升的一些知识或者现象做一些必要的解读,可以是现象性的,也可以是面上的,普遍性的,这些内容应该更加实用,而且能够注入培训更新鲜的血液,使得培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创新。

创新出版人员培训要从现实出发,从编辑真正需要的话题出发。在现实阶段,出版编辑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策划的竞争,也是营销的竞争,他们首先关心的无非是图书策划。策划在图书出版当中可以分为多种,首先,单本书的策划。譬如余秀华的诗歌集《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一现象的出现究竟是什么样的背景,策划的幕后是什么情形,为什么能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诗人一下包装得全球火热,这是需要解码的,也是需要总结的。且看这本书的责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陈新文的感受:2014年1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我照例点开(电脑)看看,一篇题为《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引起了我的一丝好奇,有些标题党的题目下,是一张看不出年纪的女人照片,站在泥地里......“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我一口气读完《我爱你》《我养的狗叫小巫》等9首诗,它们直白、朴素、坦诚、勇敢。灿烂得近乎晚霞的语言、朴实得近乎禅道的诗意、浓烈得近乎火焰的情感,出人意料的意象组合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也许技巧上还有些生拙,但丝毫不妨碍那些句子和你共振共鸣。而这,难道不正是真正紧贴生命、土地与伤口的诗歌?......几乎是一瞬间,为她出书的念头就冒了出来。(《湖南日报》《与余秀华二三事》2016年4月22日)自然还有更多的后期策划在其中,这本《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集就这样诞生了,继而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编辑关心的是如何策划选题,如何将原本没有的东西,或者只有一些影迹的东西,策划加工成受人欢迎的图书,让不可能变成现实,这个发现的过程和做幕后推手的过程才是现代编辑的热盼和渴求的,这也是未来中国图书市场的领跑者。因此,应该有这样一些特别的策划成功案例作为培训的内容,请策划者和甚至作者一道为大家揭秘背后的真相,从而告诉年轻编辑,图书策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主题出版的策划。当我们看到十月文艺出版社将梅森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印数飙升到难以想象的百万册后,我们才知道,不是读者不读书,而是他们需要的和我们出版的未能真正无缝隙对接。当我在微信上看到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先生对该书的印数不断播报,并随之而不断发出惊叹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是策划之初也没有想到的。那么,这样一次爆发式的营销后面,我们作为编辑应该从中学习什么呢?正如韩敬群所说:“《人民的名义》真的是一个春天的故事,春天的传奇。辛弃疾有词云,‘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种种耀眼的珠光宝气之后,我们的文学应该是在喧嚣之外蓦然回首的那人。”这正是文艺类图书出版的一次成功的主题出版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更多的人还是隔岸观火,那么,我们从中应该学到什么样的出版教益呢?从平日的选题积累到编辑的主攻方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核对出版选题的准备,再到整体团队的协调运作,以及和影视作品的完美搭配,这些都构成了一个值得充分总结的出版经典案例。值得在培训学习中集中研究探讨。

第三,需要对未来出版趋势和生长点做一些必要的讲析,让编辑把我行业未来走势。出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缓慢的积累之后,一旦爆发,便如地下岩浆一般迅疾流淌。这方面,国家出版总局出版研究院的王博老师的一次讲座让我感受很深。他在这次讲座中对数字出版的数据作了公布和分析,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数字出版的现状和数据。在科学的数据和具体的分析之后,编辑人员明白了互联网出版和纸质图书出版正在相向而行,这背后的思考是深刻的,因为这真正涉及到了这个行业的革命性问题,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四,对政策法规的解析,以及对最新规定的讲析。譬如新华社发布《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新增的时政社会生活类词汇中强调,对国内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不使用“老板”。报道中一般不有意突出某一类型群体或某一种身份。如灾祸报道中,不使用“死难者中有一名北大学生,其余为普通群众”的类似提法。另外,新闻媒体和网站应当禁用的不文明用语有38个,例如“装逼、草泥马、特么的、撕逼、玛拉戈壁、爆菊、JB、呆逼、本屌、齐B短裙、法克鱿、丢你老母”等。法律法规类词语中,不宜称“中共XX省省委书记”“XX市市委书记”,应称“中共XX省委书记”“XX市委书记”。除对过去特定历史时期的表述外,不再继续使用“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称谓。在表述民族宗教类词语时,不得将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提及,如“中港”“中澳”等。不宜将内地与香港、澳门简称为“内港”“内澳”,可以使用“内地与香港(澳门)”,或者“京港(澳)”“沪港(澳)”等。此外,“村长”、“村官”、“解放前(后)”、“新中囯成立前(后)”、“前苏联”、“深港一体化”、“一带一路”战略等过去惯用提法,也在禁用词之列。那么这57个词汇为什么被禁?应该有一个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无理由的禁止,譬如老板一词,是私有性质的企业或者单位里,相对于打工者的一个称谓,老板是为自己赚钱的人,相反,国内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是为国家和人民负责任、谋福祉的人,不仅仅是为自己赚钱,他们和员工有同一个目标,振兴自己的国家,或者产业。所以,在中国,国内领导人和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不能称为老板。同时还可以回顾老板一词在中国的演变过程,这样,这个词汇的来源会更加清晰。

这些词汇时常出现在编辑的案头,应该有具体分析,有具体答案,让编辑清楚,不能用的词汇是什么,进而能够取代的词汇又是什么,也就是说,要明确给编辑一个“标准答案”,这样,编辑的培训目的才真正达到了。

第五,讲析对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譬如《中国出版》对中国女性便青年编辑满意度调查。如下图——

1.从工作内容看,一部分女性青年编辑对工作内容感到满意,挑战性和成就感是满意的重要原因。2.从人际关系看,女性青年编辑对同事关系和直接上司满意度较高,但对内部交流满意度一般。女性青年编辑对同事关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87,整体趋向满意。而且有74.5%的人回答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3.从薪资水平看,女性青年编辑对薪资满意度最低,不公平感是不满的主因。女性青年编辑对薪资满意度并不理想,平均得分为2.75,低于一般水平。方差为1.01,这说明不同编辑对工资的满意水平差异大。从样本比例也可看出该差异,近40%样本表示对薪酬满意度“一般”,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样本接近35.9%,表示“满意”的样本接近20%,仅2.6%的人感到“非常满意”。4.从福利和奖励看,女性青年编辑福利满意度一般,物质充足、机会均等和形式多样是提升福利满意度的有效手段,精神奖励优于物质奖励。女性青年编辑对于福利待遇满意度为3.14,处于一般水平。5.从晋升看,女性青年编辑满意度较低,晋升通道短、窄、依据模糊是主因。女性青年编辑对于晋升满意度(3.05)一般。6.从规章制度看,女性青年编辑满意度一般,主要不满薪酬和晋升制度。女性青年编辑对于规章制度满意度得分为3.11,处于一般水平。从这个调查(如图)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行业的走势和女性青年编辑对行业的满意度,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解决什么等等?

通过这些行业调查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编辑这个行业现状是什么,需要怎样改善,应该如何改变这些不利于行业发展的现状,这也是编辑在培训中需要了解的切身问题。

以上仅仅为个人建议,抛砖引玉。综上所述,出版领域的培训需要关注编辑的现实需要,关注他们的短板和潜在需求,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需要创新。在每年为期三天的培训中,如何才能让编辑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如何引领他们更好地发挥个人所长,融造出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是我们业界应该加以思考和有待改善的问题。

   


作者:汪泉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