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叶雅萍——数字出版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叶雅萍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前我国出版界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技术和资金问题,而是人才的短缺,特别是在数字出版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培养数字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编辑出版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数字出版背景下,高等学校应如何改革编辑出版人才教育,探索适应数字出版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出版产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教育的关 注度与日俱增,因此,编辑出版教育理念也急需适应数字出版的大背景和大环境,开展积极的媒介融合,高等学校也应加大数字出版的教育改革力度,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我国已经有500家出版社和近万家报刊社加入了数字出版行业,网络出版的编发量已经占全国出版编发总量的40%,出版业对于编辑人才的需求已经提升到“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出版业的组织结构、出版流程、交易形式、出版规则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何培养适应数字媒体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界和出版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数字时代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不仅要具有传统编 辑出版流程的能力素质,即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所突破。课程设置中,除了传统的编辑学、出版理论课程的开设,还应增加数字出版课程,使人文学科中融入科学技术知识,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数 字出版编辑人才队伍。

一、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背景

新媒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高等学校培养的编辑出版人才很难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目前的出版社和报刊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大量既懂技术又懂出 版的“接口型”人才。出版单位在技术开发时只能 够请技术人员先与编辑沟通,了解出版单位的需求,再通过技术人员制作。如果编辑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就能免去很多麻烦,开发出符合出版单位要求的信息平台。高等学校培养的出版人才质量 和数量,一定要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目前的出版教育人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等学校编辑出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编辑出版教学同实践工作相脱节,到工作岗位后不适应岗位需要;二是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但企业急于用人,大学生毕业后,企业并不重视岗位培训和业务提高,缺乏后续的岗位培训;三是高等学校的编辑出版教育与数字出版的结合度不高,出版人才缺乏媒介融合的意识和素养。

二、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现状

编辑出版是一项注重实践的学科,编辑出版工作通常是学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概念性的东西很容易理解,但在工作实践上会比课堂上讲的更难,因此,实践在编辑出版的教学形式、方法中占有更高的比重。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开展积极的实习,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媒体 的迅猛发展,使高等学校担负起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目前,高等学校网络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与网络媒体的实际需求有差距。高等学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要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大学生计算机运用和电子商务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系统的网络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有网站策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技能。但这些相关课程需要高等学校教师文理兼通、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并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规格人才,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也要结合我国 新闻出版产业改革的发展趋势,为国家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高层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随着我国出版产业向着产业化、多样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我国出版产业也实现了企业化、多种媒体出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明显转变。实现这三个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这三个转变要求编辑出版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能,还要具有与产业化、多样化、国际化相适应的能力,因此,“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是出版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在业务能力上的培养目标是:“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 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根据以上培养。

目标,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向着以下三个方向努力:一是培养既懂出版又懂管理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二是了解市场规律的策划编辑;三是接轨国际版权 贸易人才。针对以上三个人才培养方向,应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一些新兴课程,培养适应数字出版的高层次“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三、针对现状的重要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应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科建设上加以改进。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应适时调整课时内容,以适应出版改革的发展,增加一些新兴领域的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结合培养目标要准确定位,课程体系要设计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编辑出版学的课程设置要注意文理结合,掌握好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实践课程标准,从制度层面对实践教学进行规范。

第二,教材建设方面,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材 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尽快编写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教材;二是提高编辑出版人才的人文意识,加强文化素质方面的教 材建设;三是教材编写要全国统一,避免重复,加强高等学校与出版社之间的联系。

第三,学科建设方面,注重学科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构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编辑出版学科知识体系:一是做好相关学科知识的建设,既要做好编辑出版学基础学科建设,如传播学、文化学、美学、社会学等的建设,也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如新闻学、版本学、目录学等学科;二是做好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建设,凡是与编辑出版的理论、应用和历史相关的各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由于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它与出版史学、出版文化学、出版人才学、出版经济学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加强分支学科建设,有利于编辑出版教育的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要适应数字媒体时代编辑出版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科学知识缺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编辑出版专业应建设一支既懂编辑出版理论,又熟悉编、印、发业务的师资队伍。目前的现状是专业教师只会理论知识的讲解,严重缺乏编辑出版的实践经验,应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一是选派一些教师到编辑出版部门实习,实习后的教师可以将实习中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在课堂中讲解;二是选派一些教师或研究人员到国外出版院校进行培训、交流;三是聘请国内外出版产业界的专家到高等学校讲解出版理论知识,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离不开信息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育,信息技能和科学素养是指编辑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各种信息和媒体资料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即从策划、组稿到制作、出版;二是善于利用信息的特点,结合自身需要,开发具有个性特点的数字媒体物;三是能够从丰富的信息中分析出数字出版物的发展模式,培育出技术先进的数字媒体出版物。


作者:叶雅萍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