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钻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摘要: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出版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背景与意义、数字出版人才特征、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策略方面,对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互联网及IT产业的发展,使得数字出版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开来。出版领域积极应对新形势,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技术的融合,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现有的传统人才不符合数字出版的需要,因此大力培养数字出版传
播人才就非常重要了。
一、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数字出版一方面能够挖掘传统出版资源,延长印刷出版物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能够创新、加工制作各种多媒体出版资源。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既包含了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又包括了新兴数字媒体产业的崛起,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出版的价值空间。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严重缺乏,大力培养数字出版传播人才是文化市场发展对教育的呼唤。[1]
二、数字出版人才特征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兴出版产业。技术与内容是数字出版的两大基石。数字出版活动改变了传统出版的发行、支付、版权保护、售后服务等环节,缩短了编校环节的时间等,也改变了读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等。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活动具有便于操作、出版速度快、存储量大、检索等多功能、形式多样等特点。从事数字出版活动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要求更高。
赵海宁将数字出版人才分为三类:技术研发、编辑出版、管理类,指出既精通数字出版内容,又了解数字出版特性,还熟悉出版流程的复合型人才最为短缺。出版单位对技术研发型人才需求比较大,其他依次为营销发行人才、管理人才、文字编辑、版权引入、企划、版权法律、美编设计等。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出版专业知识、数字媒体经营管理知识、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知识、与出版相关的法律知识;应具备多媒体编辑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与读者沟通的能力、非结构性创作能力和出版商务能力等。张维娣等人将数字出版短缺人才分为三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应用研究型人才、精英管理型人才。数字出版人才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编辑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相关知识、新媒 体技术知识。其中,新媒体技术知识包括数字内容管理技术、海量内容有效存储与传输技术、海量内容再现技术和媒体表达技术。数字出版人才的能力培养应着重于数字编辑加工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市场运作能力。侯耀东提出,数字出版时代的人才除具备传统出版编辑基本素质之外,还要掌握足够的数字出版知识,了解技术;数字产品研发人才应具有数字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刘灿姣、姚娟认为 数字出版人才应该立足于技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具有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能力或素质。
关于数字出版人才特征的研究还有很多,上述研究颇具代表性。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都抓住了数字出版“技 术与内容”并重的特点,充分关注了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知识能力体系。[2]
三、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鉴于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及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特
定阶段的局限,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的理想状态与人才培养的实践落差较大。数字出版是新生事物,国内外对数字出版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研究尚未不够成熟,并没有足够成熟的、完善的体系。关于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现状或问题的研究相当多,在当前高校出版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未能完全以数字出版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出版时代所要求的人才是具有数字内容加工、数字媒体技能运用、数字媒体管理、数字媒体选题策划等技能的人才,这是新闻出版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所需要的关键人才。但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培养传统的图书和报刊编辑,而不是既掌握编辑出版能力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 没有正确认识到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与其他教学工作相比,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短时间内其效果不能够有效地呈现出来的特点。因而部分高校管理层对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就只是机械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转变,未能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因此,许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以致无法在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的专业职位。这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的编辑出版学课程中已经开设了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处理、网络出版技术、计算机排版等数字出版所要求的课程,但从总体上看,这类课程数量偏少,仅占全部主干课程的 1/6 左右。绝大多数的课程仍然是传统的出版业务课程,如出版学、传播学、编辑学、编辑出版史等,这样的课程无法满足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需要。
4. 师资力量薄弱, 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数字出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创新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数字出版行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出版教学模式,未能将数字化教学普遍应用于教学环节之中。[3]
四、高校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策略
如何在数字出版技术普及的今天培养出大批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应从更新理念入手,紧密联系数字出版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通过政府、学校、用人单位、 社会培训机构、从业者自身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构建完整的培养体系,走产学研管一体化的培养道路。[4]
1.尊重教育规律,探索复合型与技能型人才分级培养
不少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已经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数字媒体课程或相关模块。但是,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仅简单依赖调整课程或模块的做法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2.改进课程设置,加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脱离实践与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此,首先要有清晰而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应与数字出版岗位要求和实际出版活动对接。 其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应有所区别。研究生侧重培养创意策划、文字表达及项目执行、网络运营能力等, 本科阶段则更注重相关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置可采用出版基础、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数字内容管理三大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
3.加强引进和培养,建设高素质数字出版教师队伍
新技术、新业态的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由人才所决定。 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和出版社一样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出版从业人员本身经验就不足,高校更是缺少具有数字出版丰富实践背景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引进和培养人才成为必要的解决人才问题的方式。
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应拓宽渠道,完善体系,制定政策把数字出版人才作为特需人才,摒弃职称、资历的限制,依托数字出版建设的主体———内容服务商和大型出版集团,聘请一线数字出版的实践者为高校师资进行培训,并聘请其为客座教师,把行业精英、技术骨干吸引到高校任教。同时,还应当重视数字出版教育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5]
五、结语
我国的数字出版起步较晚,所面临的人才需要较为迫切,我们可以在分析不足及借鉴国外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我国出版领域所走的道路。
叁考文献:
[1]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8):67.
[2]王东霞.近年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87.
[3]尹贻伟.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7):75.
[4]徐景学,秦玉莲.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11):58.
[5]吴鹏,程放.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4,(2):92.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