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张瑀彤——浅谈在继续教育中培养出版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张瑀彤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张瑀彤 北京印刷学院

一篇文稿写完后先要交到编辑手里,编辑有很大的权力删减或增加文稿中的内容。完善文稿内容后,这篇文稿要在哪里发表怎样发表,依然是由编辑来决定。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做的就是筛选信息的工作,他来决定这些内容哪些应该被看到,那些不被看到;被谁看到,怎样看到。所以我在这里将编辑称为“守门人”。而权力和责任则是相辅相成的,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

近些年来图书出版社不断增加,图书输出和输入数量都有所增长,图书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新颖的图书层出不穷的出现在图书市场中。看起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似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并且逐渐成长起来,但事实真如如此吗?恐怕不是。由于在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增长迅速,人才的需求严重短缺,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整个出版队伍的人才素质下降,尤其是编辑队伍的人才素质严重下降,更是导致了出版质量的大滑坡。充斥在市场中的图书又有哪些是真正达到国家标准的呢?就连我平时读的书中都会出现严重的编校错误,我想这必然不是什么能力问题,而是社会责任感问题。

编辑是国家图书质量的把关者,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职责的履行主要在提高出版物质量这方面。如果编辑自身责任意识淡薄,那国家的图书质量也不会好。我国图书编辑需要加强责任意识,改变出版低俗化这一现状,促进文化的正确传播。

一名合格的编辑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出版物提倡什么、引导什么,将直接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编辑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把好文化导向关,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水平。加强编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媒体社会责任的基本保证。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的社会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出版物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编辑的社会责任,一般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确切地说,编辑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道德责任还包括政治责任。在当代,编辑的政治责任是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的,其政治色彩是不可抹去的自然色。编辑要时刻保持清醒,进而反映真正的社会心声。编辑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编辑要担好所承载的社会责任。首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世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把握文化的重点、热点、亮点、难点等存史价值较大的内容,在出版物中实事求是地予以反映。要从反映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等方面认真思考,保持一种客观和理性。用理性、建议性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在全国各地的图书市场中,依然有着低俗、艳俗、媚俗这种三俗作品。封建糟粕,伪科学、粗制滥造的职场升职记随处可见。其实,为数不少的出版社,对编辑的工作重视的不够,这样会挫伤编辑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青年编辑的成长。据报载,有的编辑一年内工作量达几千万字,远高出出版社规定的几十倍,做这种情况下,错误百出的现象自然无法避免。

我深知,解决这样一件事情并不容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优质高效的产生是要立足于各出版社的自觉和努力,立足于出版社队伍的建设,立足于编辑队伍素质的提高。而尤其是编辑队伍人员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影响战略的成败。此番路程,任重而道远,还望业界人士可以为此一起努力。

朱熹说过,“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编辑讲“敬业”,首先要讲政治责任。编辑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每一篇文稿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价值倾向性和政治倾向性,从而对读者产生影响和引导作用。凡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方面的文章必须严格审读,对有问题的稿件坚决不发。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出版物的政治方向。           

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一旦对读者中产生影响,其实际效果绝不可小视。

高质量是出版物的普遍要求。当作者的手稿变成印刷品、印刷品后,除了著作再版就难以变动。所以一旦决定出版,就必须到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能在出版物中出现任何错漏。每一本出版物都是要在社会上一直流传下去的,一旦出现什么错误,影响的不是一位读者,而是整个社会。再有,出版物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更要求编辑在工作工程中不能草率了事。

我们在谈质量意识的时候就不得不谈到学术责任意识,这是一把要求更高的标尺。在出版过程中的每一关都不得有丝毫懈怠,更是要仔仔细细,精心甄别。因此编辑必须做到“精业”。编辑必须有渊博的业务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驾驭工作局面的能力,做到既是专家又是杂家。他需要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捕捉力。不与思想的火花失之交臂,又能发现原稿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果缺乏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储备,就很难适应出版发展的要求。编辑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编辑学专业知识,又要走出狭小的专业领域,对邻近学科和交叉学科有相当了解,避免成为学科综合化发展中的门外汉;既要具备深厚文字功底,又要具备期刊业务知识,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守门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人文精神的守护者,学报编辑的政治文化素养和敏锐的学术眼光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鉴别能力是所有编辑人员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是否有能力对来稿的学术水平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初步的学术鉴定,体现了编辑的学术素养。编辑的专业特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践智慧。比如,要有灵敏的学术文化嗅觉、特殊的判断能力、估价能力,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形成,仅有知识和思辨能力是不行的。目前,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作者抄袭别人的文稿据为已有、一稿多处发表等现象有时还相当严重。作为编辑要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增强对各种风格、各种档次、各种水平的研究成果进行甄别,不让有害文化流入社会。要尽量减少编辑传播低水平重复作品,逐步提升出版物的层次。           

编辑还要善于培养特色作者群,要有意识地约稿、组稿。在约稿中加强编者与作者的互动性,只有吸引作者投稿和读者关注,学报才会步入良性循环,特色栏目的稿源和读者群才会稳定和不断发展。         

“乐业”,就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报的质量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则取决于编辑的水平和能力。编辑工作是一种燃烧自己、奉献他人的艰苦工作,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甘为人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任何利益面前不为所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优秀图书的工作当中去,不计较个人得失,悉心耕耘,必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编辑的主体意识,不仅是指在图书的编、印、发三个环节中编辑处于主体地位;他也是指编辑人员作为个体,在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具有主体意识的编辑,自然会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去策划、编辑、出版每一本图书。他们能意识到编辑这份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所负有的责任。

书只有被阅读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这本书到底怎么样,说到底还是要读者说了算。所以编辑一定要认识到读者是图书的阅读主体,编辑需要面向市场,融于市场,融于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才能创造出读者所乐见的优秀作品。但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并不是说要一味追随,编辑万万不可迎合少数读者消极落后,庸俗媚俗的需求。


作者:张瑀彤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