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刘锦璘——-国际出版人才打造

作者:刘锦璘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刘锦璘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摘要: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国外出版业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本文试通过与国外出版业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战略战策,即注重人才培养、建设教育团队、理论与实践结合。

关键词:国际出版 人才 培养 出版业 一带一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党的正确带领与引导下,我国出版业在规模和数量上均取得了质的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是,和国外出版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日版年出版总量达到四百四十亿份,出版规模已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图书出版品种二十七万五千七百种,销售额一千四百五十六亿元,仅次于美国;印刷复制业总产量达到五千七百四十六亿元,位居世界第三位;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七百五十亿元,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国已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出版大国行列。[1]

截至2015年,根据由美国《出版商周刊》、英国《书商》杂志、法国《图书周刊》、德国《图书报道》和巴西《出版新闻》等五家国际著名出版媒体发布的“2015年全球出版业五十强排行榜”,国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共四家出版集团进入五十强。其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南出版传媒集团首次进入名单,并长驱直入十强之列。与2014年榜单相比,今年的排名变化不大。培生集团依然牢牢占据着榜首位置,紧随其后分别为汤森路透、励德爱思唯尔集团(现更名为RELX)、威科集团和企鹅兰登书屋。“2015年全球出版业五十强排行榜”是国际出版业针对出版企业进行排名的唯一榜单,已连续发布近十年,被认为是全球出版业变化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分析人士指出,培生集团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进一步将核心教育出版业务向数字化转型以及对新兴市场的大力投资。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在国际出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国希望改变这种软实力贸易的不平衡局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帮助中国内容走出去,如“一带一路”战略,其中包括在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推进中国版权贸易。在2015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出版业美好的未来成为了中外出版商热议的话题。为期五天的精彩展览及活动让参与者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中国图书市场走势强劲,知识产权输出热度看涨。中国出版业对英语世界进行版权输出仍然面临挑战,即国际出版人才的匮乏,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翻译人才的短缺。翻译咨询公司 Paper Republic 的创始人埃里克•阿布汉森指出,目前全球只有三十至四十名出色的汉英译员。此外,出版商想要输出的作品与西方读者想要获得的内容存在错位——一方面,中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保守的老作家关于中国文化的作品,而另一方面,西方读者则更希望看到新生代作家介绍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的作品。

同样,国际出版人才的匮乏也体现在出版强国的身上。企鹅兰登书屋在2015年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公布了一项计划来吸引“未来的市场营销者”,旨在寻找未考虑过入行出版业的人,更关注他们的潜力,而非经验。

“我们十分热衷于这项计划,因为我们想接触新的想法、拓展新的角度,以全新的方式传递内容,为英国兰登书屋的市场营销团队注入新的血液。”

英国企鹅兰登书屋的总裁Tom Weldon说:“为了让我们的作家接触到最广泛的受众群体,我们致力于用开放、振奋的新方式与读者进行更直接、更有意义的交流。我们正在注资试验新技能组合,比如与Mind Candy公司合作推出PopJam app,以此确保企鹅兰登书屋是英国最注重读者的出版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希望找到并培养最具创意的人才,帮我们将重要的内容、观点和作品推送给读者。”

相比之下,中国挖掘出版人才的步伐就稍显逊色,但一直在努力着。就中国版权贸易,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公司的执行编辑尼克•坎贝尔曾指出,科学、技术和医学将成为最立竿见影的领域。他解释道:“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不断扩大学术研究经费占 GDP 的比重,向知识型经济转型,因此我们越来越多地出版中国研究人员的作品。中国科研曾经面临质量难以保证的困难,如今在质和量上都有了飞跃。”

企鹅兰登书屋北亚地区总经理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曾指出影响中国出版业的主要动态:“过去几年里最大的变化就是读者不差钱,缺的是时间……如果遇到值得花时间看的东西,钱并不是问题。”

遇到值得花时间看的东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读者需要赏心悦目的图书;意味着作者需要写出发人深省的文字;意味着出版人才需要独到的眼光。

然而,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将出版图书的工作外包,由一些小公司进行出版印刷,这些公司的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了解出版社的编辑计划,缺乏足够的编辑意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图书质量。传统出版人才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国际出版人才。出版界对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各类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发展出版教育事业,尤其是正规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

欧洲和北美主要出版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他们对出版人员从业资格要求严格。在德国从事出版工作的人员在进入出版界之前必须接受正规出版学校教育,达到认可标准后方可进入出版社或书店工作。在荷兰,出版界在录用人员时,必须从政府教育部门制定的综合性工艺学校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拔。同时,他们开设出版(图书)专业的大学(包括学院)以及专科学校数量日益增多,有利地促进了正规教育出版的发展。美国开设出版(图书)专业的大学大约有十多所。而英国在过去的十年中,开设图书或出版专业的大学由两所增加到八所,每年为出版界培养二百五十名大学毕业生。[2]

那么我们能从出版强国手中学习到什么呢?

首先,注重出版人才培养,掌握出版主动性。编辑出版活动缔构了人类的精神文化成果大厦并使文明得以连续发展,使全球化成为可能并形成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编辑活动在精神文化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其被赋予的把关功能,一方面催生、倡导新的精神文化的产生,另一方面又发现、选择新的精神文化的精髓,缔构精神文化大厦。[3]出版人才,尤其是国际出版人才,需要有长远的目光,清晰的思维以保证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寻找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流派,而不是对现状趋炎附势。

其次,建设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国际出版人才的教育团队应当是双语教学。其教师群体在掌握出版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国际出版动态,将国内外发展融入教学,并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传统的出版教育方法是“老带新”模式。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模式的历史意义,但是大多数的新手理论知识不够,只能依靠实践弥补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地基不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创新人才,而不是“安于现状”之辈。我们需要给予掌握理论基础的学生实操机会,让学生实地考察并掌握出版流程。

“文化的灵魂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其他创新之源。”每一个时代都应当创造本时代特有的文化精品,以此为当代人服务,并惠及后人。归根结底,编辑创新,就是要建立一套能够与先进的思想文化相对接,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思维体系。新世纪的编辑出版工作更应有强烈的创新理念,自觉为文化创新服务,积极促进原创性作品的出品,同时大力推进自身内容、手段和体制的创新。而对于国际出版人才,不仅需要对我国出版状况了如指掌,更要对国际出版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实行编辑创新,出版才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榕.论专业人才培养与出版强国建设.管理观察,2011(9)

[2]杨贵山.国际出版教育现状.出版发行研究,1992(2)

[3]王刘纯.中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检视与分析.编辑之友,2002(2)


作者:刘锦璘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