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贺建栋——以史为鉴,勇往直前——论出版人才专业培养与继续教育-副本

作者:贺建栋   2017年09月27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贺建栋 北京印刷学院 学生

纵观茫茫历史星河,从雕版到毕昇活字版,到清代武英殿刊印“殿本”,再到绚烂的民间模板彩色印刷,转而迎来的是西方近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再直到今天日趋成熟的3D打印技术。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印刷出版似乎成为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在现代的我们看来更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其实不然,悠久的文明不仅仅在人民口中传唱下来,出版技术的进步也成为了文化发展最有力的物证。当我们走进博物馆,那一块块零散脆弱的石碑竹简,都印刻着一段铁马峥嵘的岁月;那一页页泛黄破碎的书页,都印证着绚烂悠久的文化。

优秀的文化能够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努力创新前行,如今在这个数字化高速发展的大时局中,各种文化鱼目混珠让人很难辨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势在必行,因为这是今后创新发展呢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通过学习前辈的印刷出版技术,了解历史的不同时期出版物的出版流程,将这些知识能够运用在实践中加深理解,那么将会离质的飞跃不远。

然而这些出版物的进步离不开关键人物,他们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蔡伦发明了“蔡侯纸”,纸张的轻便简单使得人们不再需要在竹简石头上刻字。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转眼中世纪欧洲的古登堡,他是与东方的毕昇相比肩的历史巨人。古登堡用金属活字代替木活字,使得活字更能承受印刷压力。古登堡的印刷术使得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印刷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印刷量增加,它使得欧洲的文盲大量减少。

再看现代王选院士,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出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王选院士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这一发明获得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使中国在多字节字符的计算机输入、处理、输出、印刷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2年江总书记为王选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党早在十八大就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如何创新也成为了每个人会去思考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对同一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创新就是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而不是人云亦云,简单地重复别人或重复自我。如果要创新当然得有基础,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都会成为自己创新路上的基石。作为当代出版人才,我们不能只仅限于实实在在的书本出版,要把自己的眼光放到新的高度,与时代的进步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提高我们的效率。在学习出版的同时要兼顾到信息时代的数字出版,运用电脑掌握必备的出版软件并能够熟练操作。

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必须掌握的出版知识外,还要发现自己的兴趣,朝着自己感兴趣的出版领域发展,这也是拓宽自己知识面最有效的途径。胆大心细也是必不可少,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同时做事还要认真细心不能有马虎,大学是塑造人才的一个大舞台,面对困难要积极迎接挑战,以后参加工作不会有人给你这样的机会,就像人们常说的,犯错不要紧,得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要勇于尝试自己毕竟会有所收获。总的来说,在我看来就有了这样一个等式:创新=努力+尝试。

在业界的人士,如果能做到像王选院士这样辛勤无私的工作带出以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必然使我国出版事业蒸蒸日上。由此看来业界与学界的融合必不可少,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出版知识,夯实基础,如果对当今社会出版实际发展状况不了解,那么在今后学习中会没有目标,在工作中缺乏经验。同时学界会给业界提出疑问,需要业界人士在往后的工作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来反馈给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例如我们北京印刷学院来说,学校会经常邀请一些出版界的重要人士来学校给我们做讲座,让我们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和实际相结合起来。然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说过,这些年把业界优秀人才引进课堂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业界的同仁讲座讲得非常精彩,但是让他讲一个学期的课,或者三四次课,持续地讲下来,很难。这里有一个对教学规律把握的问题,教学不是一个作坊式的、带徒弟的方式,而是要对整个教学框架、基本流程以及学生如何探索学习的规律有所把握,就是对新闻出版教学规律的把握。这样看来,如果业界的名人到学校只是走一个过场,那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反馈的问题犹如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到答案,理论和实践也不会达到深入的融合。

“面对行业自身繁荣发展的新要求、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动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做好新时期新闻出版行业的人才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论坛的主旨演讲时,强调了加强新闻出版行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道出了做好新形势下出版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

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在演讲中引用了孔子总结周王朝历史的一段话来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我们对人才的态度,对人才的判断,决定着我们今后的未来。”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朋义认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对于企业来说则是企以才强,企业只有人才兴旺、人才济济才能真正发展壮大,做大做优做强。”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柳建尧认为,国际化人才是走出去的根本。他认为,面临资本和服务走出去的今天,出版业需要高层次、具有国际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不通过引进和培养打造人才,出版产业的国际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才就是才人,有了才人才能带动众人,众人之中有才人,那才能创造一切”。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陈海燕强调“出版的第一生产力是人才。”他认为,出版产业极大地依赖于出版人才,是人才带来了出版的价值增量。“拥有多科的成熟的专精人才是出版企业核心的竞争力,而这也是最难成就的事。”

“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天的人才就是明天的产业。”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说,出版产业是知识性、技术性比较集中的产业。“人在才聚,人走才散,很多时候一个人就能兴起一个产业,就能兴起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就会带动一座城市,特别是文化产业,一个团队往往又能够推动产业的融合和整合。”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杜金卿也表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企业战略的资源支撑已经成为后转折时代出版传媒企业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义则结合人卫社的实践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拥有了一流的人才队伍,企业才会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的发展能力。

由此看来,人才决定着产业的明天,出版大家邹韬奋先生从为大众开始、因爱祖国崛起、以敢斗争闻名、善经营的出版人、懂管理的企业家、真敬业的编辑出版家。我们不求能像邹韬奋先生那样为出版业做出多大的贡献,只求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将韬奋精神传承下去,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作者:贺建栋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