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当今的高校中的一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我们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我们更需要了解我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用更专业的眼光来了解我们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尽早安排自己在高校读书的时间,尽早为将来做一手打算。长期处于“培养方案”之中的我们,对于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见解。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1998 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做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人才,是指具有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所谓人才,决不是全才,只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知识是成为人才的基础。作为某一方面人才,首先应具备那一方面专业的基础知识。或者通过专业学校的专门学习和训练;或者在实践中的探索学习和钻研。如果仅有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或者仅有实践经验缺乏系统性的基础知识,都不可能成长为人才。除此之外,在“人才培养”中培养的“人才”还应具有一下几点特质:
要具有健康的道德素质。道德和知识组成了人生的坐标系,道德素质好比横坐标,知识水平好比纵坐标,人生的起点就好比零点,如果道德素质呈负数,就越有知识越反动,对社会的破坏性就越大。被社会承认的人才,必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所以没有健康道德素质的人,无论有多少知识,都不是人才。
要具有适用的工作岗位。任何人都只有在适用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离开了适用的工作岗位,任何人都很难成为人才。现代大学的专业和学科分的更加细致,使得现代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们很难找到适用的工作岗位,也因此使其成为人才的难度就更大了。但是,由于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所以,如果工作岗位暂时是不适用的,也可以从头再来。许多人才都不是在自己最先学习的专业领域成才的。强调适用的工作岗位,不仅是要求用人者从用人所长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求被使用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成为人才的不可逾越的一步。
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对一般工作人员的起码要求。对人才的责任感要求应该更高。许多人自恃为人才,不注重对自己的责任感要求,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做,恰恰是由于这一点使人瞧不起,虽然饱读诗书,却一辈子找不到适用的工作岗位,知识得不到应用,作用得不到发挥,只有怨天尤人到白发。有些人在被组织信任和重用的时候有责任感,在不被信任和重用的时候就没有了责任感;在大事上有责任感,在小事上就没有了责任感。这是完全不应该的。因为高度的责任感,应该是一个人的本质表现,不需要任何客观条件和外力的作用,就应该自觉积极主动地表现出来。如果没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是任何事情都难以做成功的。又如何能成长为人才?
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大凡人才都是有所作为的,没有事业心又怎么可能有所作为?人的生命是宝贵而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系统的知识,要争取到适用的工作岗位,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是绝对不可能成长为人才。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事业心的人,才可能有只争朝夕、坚忍不拔、不折不挠、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才可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驱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驱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教育系统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试点学院改革”等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办法,取得重要进展。课程上,高校应夯实基础知识,增强课外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创新活动,同时突破原有的课程模板,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减少无意义的机械性活动。同时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在经费方面专款专用,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在注重课程培养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心灵上的培养,提高学生修养,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稳步提升。在人才培养教育上,国内外还是存在诸多差异,我个人看来,国外的一些教育教学模式还是十分值得我们拿来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相对来说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多以自主参与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术研究和课外时间的活动之中。同时,国外学校的课堂思维模式比较开放,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在保证夯实理论基础的条件下用丰富的实例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我认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思考改进策略。首先,立足于高校与生源条件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的实际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不同类型高校其办学实力差异较大,纵然是同一类型的高校,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各方面都会存在着差异。鉴于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过程中,要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凸显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根本在于生源条件,不同类型的高校,其生源条件各不相同。我国当前高校录取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分批次录取,各录取批次学生只在能力侧重点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素质无法以分数衡量。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过程中,应根据生源条件的特点,明确其职业取向,进行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再次,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其次,要积极推行分层培养。当前,面临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层层上移、模式趋同的现象,有必要实施分层培养,使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所分工。对于研究型高校而言,重点加强对数理化人才的精英教育,对于多数教学型高校而言,要充分发挥其“职业教育”的职能,积极安排学生参与实践与实习,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避免产生本末倒置的现象。同时,对于专业差异较小,难以进行不同层次人才区分培养的问题,高校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过程中,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学校实际,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研究型大学应以新产品的研发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而应用型大学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则主要侧重于让学生熟练运用新技术,全面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分层次、水平与类型的指导,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其办学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层层上移、类型单一、培养模式趋同,具有显著地“同质化”问题,阻碍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以及高校的多元化发展,导致社会人才结构失衡。同时,强硬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于学习、研究、探索的积极主动性。面对这一局势,高校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反思,立足于自身实际以及生源条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行分层培养,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格局。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